-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110333
- 條形碼:9787569110333 ; 978-7-5691-1033-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 本書特色
跨越半個世紀的獨特城市史,揭秘這座魅力之都在繁華與廢墟、文明與癲狂間的多重面孔
柏林的魅力在于極端的多樣性,早在20世紀初,這里就有繁華的現代生活,霓虹燈裝點著夜景,未來主義風格的百貨商店里堆滿了琳瑯滿目的商品,時髦的住宅樓、恢弘的王宮與莊重優雅的國家歌劇院交相輝映。這里同樣也充滿死亡與罪惡,“一戰”帶來疫病、暴力以及接連不斷的革命,不同政黨在街頭斗毆,暴徒肆意打砸商店,底層市民掙扎在陰暗的貧民窟里,瘋狂的政治運動席卷全城。
破碎、重建、分裂與和平,柏林死而復生的傳奇,也是20世紀歐洲歷史的縮影柏林是20世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理解柏林是解讀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關鍵。本書以1945年柏林保衛戰為中心,向前追溯至“一戰”后柏林短暫的繁榮及其后的經濟急劇衰退、社會動蕩及犯罪激增,重新審視納粹掌權、種族滅絕與“二戰”烈火的根源。戰后的柏林依然是意識形態沖突與核戰爭危機的焦點,四大占領區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改造運動,冷戰鐵幕下的東西德之間,摩擦對抗也在不斷升級……
通過大量日記、信件、文學和檔案,以普通人視角還原被時代洪流淹沒的真實聲音本書采用平民親歷者視角,自下而上地講述歷史,關注各階層、行業的普通人在歷史旋渦中沉浮的故事與內心世界:被送上戰場的懵懂少年、多次死里逃生的著名女演員、為被炸死的猩猩哀悼的動物園管理員,還有拿著手榴彈蜷縮在彈坑里,因恐懼和孤獨而哭泣的小男孩……本書將許多人的故事娓娓道來,用細膩的文筆描繪普通人的歡樂與恐懼,掙扎與希望。
從藝術、電影、歌劇到文學、科學和建筑,深度解讀德國人的創造精神與反叛靈魂20世紀的柏林,“指揮皇帝”卡拉揚獻上精彩的交響樂,電影作為新藝術迅速崛起,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推動了量子力學和核物理學的飛躍式發展,布萊希特等作家也活躍于此。這座城市將長久以來的反抗主義精神融入文學和藝術領域,推動各種新美學潮流的發展。異常繁榮的夜生活與性文化、放蕩不羈的卡巴萊表演、官方屢禁不止的搖擺樂,以及柏林墻上的涂鴉,都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展現了柏林守護自由靈魂的獨特精神。
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 內容簡介
在整個20世紀,柏林一直處于歷史的中心。 這是一座迷人的城市,有整潔的林蔭大道、明麗的水域與森林,也有時髦的住宅樓和未來主義風格的百貨商店;有美輪美奐的王宮和莊重優雅的國家歌劇院,也有技術先進的西門子和歐司朗。在這里,電影從狂歡節上的花哨把戲,正式蛻變為華麗的藝術;愛因斯坦、海森堡等科學巨星打開了量子力學的神秘之門,推動核物理學飛速發展。 然而,這也是一座暴力、死亡與罪惡之都。“一戰”帶來疾病、暴力以及接連不斷的革命,街頭斗毆和打砸商店如同家常便飯,底層市民躲在陰暗的大型貧民窟里。在短暫的繁榮后,經濟急劇衰退,社會動蕩、犯罪事件激增,接著便是納粹的掌權、種族滅絕的癲狂和“二戰”的烈火。1945年后,在同盟軍的占領下,幾乎化為廢墟的柏林經歷了生活秩序崩潰、經濟重新騰飛、意識形態沖突以及*后的統一。直至今日,象征著壓迫與反抗的柏林墻仍然有部分矗立,記錄著那段瘋狂的歷史。 本書聚焦于“二戰”期間及其前后的普通柏林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目睹猶太鄰居接連被抓走的小男孩、被送上戰場的少年、叛逆的女學生、死里逃生的集中營戰俘、成功脫身的女演員、自尋生路卻仍然落入虎口的辦公室職員,甚至還有動物園里大難不死的小河馬“柯瑙什卡”。通過大量檔案材料、繪畫、電影和攝影作品等,本書全景式展現柏林在20世紀的繁榮、動蕩、破壞與重生,思考邪惡、壓迫與自由如何滲透在平民的生活中。柏林歷經滄桑,卻依然年輕、開放、叛逆,充滿活力,這或許正是它永恒魅力的所在。
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 目錄
圖目與圖片來源
地圖
前 言 “每個城市都有歷史,但柏林的歷史太多了!”
**部分 瓦解
**章 棲身黑暗中的人們
第二章 被獻祭的孩子
第三章 革命之痛
第四章 流血與歡欣
第五章 通向黑暗的道路
第六章 夢想的投影
第七章 鈾俱樂部
第八章 血肉的預言
第九章 宮殿的廢墟
第二部分 墓場
第十章 無垠的暮色
第十一章 呼嘯的蒼穹
第十二章 所有母親的淚水
第十三章 流血的街道
第十四章 意識的湮滅
第十五章 我們靈魂上的陰影
第三部分 占有
第十六章 同謀
第十七章 “何處為家?”
第十八章 島民
第十九章 群眾的怒吼
第二十章 天塹難彌
第二十一章 外面的世界
后記
致謝
參考文獻
注釋
索引
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 相關資料
這本書解釋了為什么我們這些柏林的愛好者會看到今天的景象——從施普雷河沿岸綿延的柏林墻遺跡,到被改造的菩提樹下大街,以及高達368米的東德電視塔(是倫敦的英國電信塔的兩倍)——這些都是相對近期的過去的殘留物……麥凱的文筆生動,有時十分優美。盡管他借助了當代記錄或第一手回憶錄,但他自己的觀察和總結似乎總是恰到好處、充滿智慧。整本書傳達了這座城市及其人民的獨特氛圍。對于任何稍微了解柏林并對其著迷,想要更深入了解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棒的讀物。——大衛·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麥凱通過引用柏林居民的回憶錄和其他記錄,生動地描繪了空襲的日常威脅如何對所有人造成無差別的身體、情感和精神上的摧殘。“二戰”的結束分裂了這座城市,讓每一個柏林人都面臨著冷戰的挑戰。這是一本薦讀的歷史著作,講述了這座20世紀歷史中的核心城市的故事。棲身黑暗中的人們
他們或生活在地面以下,或藏身于混凝土掩體深處,他們被埋起來了。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生活還算可以忍受。整個柏林城有大約1000處專門修建的防空洞,但它們也只能容納柏林近300萬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好在公寓樓下有地下室,獨棟住宅下面有地窖,還有地鐵站。實在不行還可以鉆進狹窄的戰壕。地道多由粗糙的混凝土砌成,只因墻上貼著憤怒的宣傳海報才顯得不那么單調,雖然談不上舒適,卻能為人們提供庇護。擠作一團的平民或凝視著拱頂,或彼此對視;他們的眼睛隨著上面傳來的每一聲爆炸的悶響而眨動,他們能強烈地感受到爆炸產生的震動。
到了1945年4月的第一周,柏林平民的生活節奏已經單調得可怕:白天,人們沉默地排著長達幾個小時幾乎停滯不前的長隊,等待領取微薄的食物配給。他們穿著鞋底越磨越薄滿是灰塵的鞋子,疲憊地走過到處是殘垣斷壁的街道。經過數月的轟炸,整片街區都已經被炸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憑空出現的新景觀或是突然消失的老建筑都讓人辨不清方向。上個月的轟炸尤其瘋狂,仿佛盟軍的轟炸機想要把這座城市干脆砸進地底一樣。即便如此,城郊還是有些工廠逃過了被烈性炸藥化為齏粉的命運,從歐洲各地被擄來強迫勞動的大量工人在供水供電時斷時續的條件下繼續工作。柏林仍在正常運轉的發電廠繼續嗡嗡作響,高高的煙囪不斷吐出白煙;位于城市東部施普雷河河畔的克林根貝格發電廠(Klingenberg Power Station)規模宏大且建筑優美。聰明的強迫勞工們一邊維持著電廠的運轉,一邊精明地推算著這座城市未來的命運,合計著哪國的軍隊會率先攻占柏林。柏林地鐵仍然能維持基本運行,但只有那些未在轟炸中直接受損的線路才能通車,并且僅限為了公務和軍務目的出行的人員使用。
棲身黑暗中的人們
他們或生活在地面以下,或藏身于混凝土掩體深處,他們被埋起來了。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生活還算可以忍受。整個柏林城有大約1000處專門修建的防空洞,但它們也只能容納柏林近300萬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好在公寓樓下有地下室,獨棟住宅下面有地窖,還有地鐵站。實在不行還可以鉆進狹窄的戰壕。地道多由粗糙的混凝土砌成,只因墻上貼著憤怒的宣傳海報才顯得不那么單調,雖然談不上舒適,卻能為人們提供庇護。擠作一團的平民或凝視著拱頂,或彼此對視;他們的眼睛隨著上面傳來的每一聲爆炸的悶響而眨動,他們能強烈地感受到爆炸產生的震動。
到了1945年4月的第一周,柏林平民的生活節奏已經單調得可怕:白天,人們沉默地排著長達幾個小時幾乎停滯不前的長隊,等待領取微薄的食物配給。他們穿著鞋底越磨越薄滿是灰塵的鞋子,疲憊地走過到處是殘垣斷壁的街道。經過數月的轟炸,整片街區都已經被炸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憑空出現的新景觀或是突然消失的老建筑都讓人辨不清方向。上個月的轟炸尤其瘋狂,仿佛盟軍的轟炸機想要把這座城市干脆砸進地底一樣。即便如此,城郊還是有些工廠逃過了被烈性炸藥化為齏粉的命運,從歐洲各地被擄來強迫勞動的大量工人在供水供電時斷時續的條件下繼續工作。柏林仍在正常運轉的發電廠繼續嗡嗡作響,高高的煙囪不斷吐出白煙;位于城市東部施普雷河河畔的克林根貝格發電廠(Klingenberg Power Station)規模宏大且建筑優美。聰明的強迫勞工們一邊維持著電廠的運轉,一邊精明地推算著這座城市未來的命運,合計著哪國的軍隊會率先攻占柏林。柏林地鐵仍然能維持基本運行,但只有那些未在轟炸中直接受損的線路才能通車,并且僅限為了公務和軍務目的出行的人員使用。
低沉沙啞的防空警報一次又一次響起,疲勞沮喪的人們一次又一次逃回地下。自1943年秋開始,盟軍的轟炸已經炸死炸傷數千人,一片片街區被炸得無法居住—盡管還有少數人守著廢墟不愿離去。那些藏身地窖或者避難所而逃過一劫的人,每天早上從地下鉆出來,就會看到恍如黑夜的景象;頭頂的天空總是灰蒙蒙、陰沉沉的,偶爾會因為塵土和煙灰而變得“暗黃”。沒有撲滅的暗火引燃了木頭、油漆和橡膠,焦煳的味道讓空氣也變得仿佛被灼燒了一樣。母親和祖母用手帕掩住嘴,眼睜睜看著民防隊不斷從灰色的磚石下挖出尸體,其中有許多已經支離破碎。個體的死亡已經徹底喪失了神圣的一面。大規模掩埋死者遺體的工作已經安排得十分井井有條,但空氣中仍彌漫著腐爛所產生的甜味。顯然,并不是所有遺體都能被從廢墟中挖掘出來。這并非由于工作人員干勁不夠,救火隊隊員、警察以及其他市政工作人員一直兢兢業業。但與醫護人員一樣,他們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某些情況下,意識形態的分歧會因慘重的破壞而消解。柏林北郊格森布魯能(Gesundbrunnen)一家建于18世紀的小型猶太醫院——也是柏林唯一一家在戰爭中幸存的猶太機構——在戰爭末期憑借其設施和醫療團隊的技術經驗,不僅成了猶太人的避難所,也為非猶太人提供救治。相比之下,位于柏林市中心、同樣創建于18世紀的夏里特醫院(Charité Hospital)——該院部分醫生曾于20世紀30年代為納粹開展恐怖的人體實驗,并對殘疾人和精神病患者實施安樂死——現在已經嚴重損毀,僅存的醫療用品和嗎啡已經無法滿足源源而來的傷者的需求。很多柏林人熟悉這個夏里特的地標性建筑,卻都沒有想到,納粹政權恐怖的優生學真相竟然距離他們的日常生活如此之近。
1945年4月初,美軍在日間的轟炸已經逐漸減弱,但英軍的夜襲仍在繼續。很多在空襲中失去家園的柏林人日夜住在避難所里,對他們來說,這種黑暗中的生活似乎就是人類生存的極限。早在幾年前,柏林市市政當局就預見到這樣的避難所或許會派上用場。柏林是一座建在沙土上的城市,因此無論是下水管道還是自世紀之交開始施工的地下鐵路,挖掘工作一直是一大難題。1935年,納粹規定,柏林市內的一切新建筑都必須附帶可用于避難的地下室。1940年秋天,英國轟炸機首次襲擊柏林,這激起了納粹的憤怒,并促使他們制訂了“帝國首都地堡建設計劃”(Bunker Construction Programme for the Capital of the Reich)。到了1945年4月,經過盟軍長達18個月的輪番轟炸,這些掩體和地下室大多已經變成了密封的墳墓。整條街被數千磅烈性炸藥炸穿并坍塌,致使救援隊難以進入已經填滿了瓦礫的地下室和地道。對于避難者來說,如果炸彈擊中了總水管,那么情況將尤其兇險,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水位會迅速升至用磚塊砌成的天花板,人們來不及逃生就會被活活淹死。地鐵站同樣危險,畢竟地鐵隧道距離地表只有幾英尺。
盡管境況艱難,但柏林人犀利的幽默感仍然沒有改變。原本表示“防空洞”(Luftschutz)的縮寫“LS”被演繹成了“快學俄語”(Lernen schnell Russisch)。但幽默并不能消除恐懼。自1945年年初開始,在嚴霜籠罩、柏林的大街小巷還呈現出一種金屬質感的時候,精疲力竭、心靈受創的鄉村難民就源源不斷地涌入柏林。他們中有些人乘火車前來,其他人則沿著卵石路和冰冷的電車軌道艱難跋涉,漫無目的地向西走,直到進入柏林。這些來自東部敵占區的難民逃離了被奪走的農場,帶著對那些被他們留在身后、未能逃脫蘇聯紅軍追捕的女人的慘痛記憶:她們被反復強暴,其中有許多人飽受折磨后死去。
一些柏林平民恐懼地意識到,正在遠處集結、勢不可擋地朝他們開來的蘇聯大軍也曾親眼見識過納粹的墮落和下流,見識過納粹如何將蘇聯戰俘關進露天畜欄中,故意讓300多萬名蘇聯戰俘在冰天雪地中活活餓死。而1944年8月,自蘇聯領土向德國推進的紅軍隊伍中,有很多兵士都已在《紅星報》(Krasnaya Zvezda)上讀過士兵兼詩人康斯坦丁·西蒙諾夫(Konstantin Simonov)對波蘭境內馬伊達內克(Majdanek)集中營的恐怖記述。他痛苦地對集中營毒氣室以及丟棄在現場的“成千上萬雙兒童鞋襪” 作出的描述,是最早猛烈抨擊納粹暴行的報道之一——西蒙諾夫言辭之激烈,以至于英美當局對其講述的真實性一直抱有懷疑。關于死亡集中營的小道消息早已傳到了柏林。當時仍在學校念書的布麗吉特·倫普克(Brigitte Lempke)回憶說,班上的一個同學把她拉到一邊,對她說:“我得跟你說件事兒,但是你絕對不能再對別人講,否則就要大難臨頭了。”有點被嚇到的布麗吉特答應了,同學說,她的叔叔是一名醫生,剛剛從東邊回來。有一天晚上,本該上床睡覺的她偷聽到叔叔斷斷續續地跟她父母說話。叔叔一直在哭,她告訴布麗吉特,他看到了要用來焚燒尸體的爐子。那個女孩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人就像面包那樣被推進爐子里。”布麗吉特永遠也忘不了這個場景。
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 作者簡介
辛克萊·麥凱(Sinclair McKay),英國作家、記者,《每日電訊報》和《旁觀者》的文學評論作者,《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作家。代表作有《柏林:世界中心之城的生與死》、《布萊切利公園秘史》(The Secret Life of Bletchley Park)、《德累斯頓:一座城市的毀滅與重生》(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The Bombing of Dresden)等。
譯者:
李楊,業余譯者,譯有《帷幕》《黃銅判決》《協同進化》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