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畢業季 內容簡介
《畢業季》是當代著名作家傅星繼《怪鳥》《培訓班》后,又一部“青春書寫”力作。 故事發生在1973年的上海,聚焦于上海某中學畢業班的七位學生,他們各自家庭不同、身份不同,即將根據各自的“檔次”走向不同的人生。劇作家傅星將整個故事濃縮在了從草率畢業到等候分配這段既自由自在又令人煎熬的時間。從班主任唐永義畢業前*后一節的養豬課開始,再用孩子們在長風公園鐵臂山上的畢業野餐,帶出前途未卜的每一個人物——喜歡打乒乓球的文武,在這段時間里瘋狂練球,希望可以在全市中學生乒乓球聯賽上進入前三名,得以進體校集訓隊;喜歡畫畫的阿松,被保送去美校繼續深造;當然,也有被命運吞沒的年輕人。 在故事的尾聲,用三言兩語交代了小說里七位主要人物在中學畢業之后的人生概況,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回望了慢慢清晰的有關一代人青春的歷史。
畢業季 相關資料
月亮升起來,紅紅的
自序
傅星
小說的開篇是班主任唐永義的最后一課,他講的是農業基礎課,如何養豬。下課鈴聲響了。唐老師說,這個學校你們以后可以不要來了,又說因為散伙了,多少應該有個儀式,然后就掏出了口琴吹了一首《送別》,吹得不好,下面的學生也無人能聽懂,那是上一代的歌。有人問,我們文憑證書有嗎?又有人問,那我們到底算初中生還是高中生?沒有回答。
這個場面的虛構和非虛構的邊界是模糊的,其中提問題的學生中可能就有本人。不過,我們當年的班主任是位德高望重的女教師,她也不會吹口琴。
故事發生在一九七三年,時間是確切的。我是一九六九年入的中學,然后在有個泥濘大操場的學校里混了四年(所謂的新三屆)。那個時候讀書只要上課不講閑話,大概就可以拿一百分。中學的成績報告單居然還在,有不少一百分,如果是九十幾分,老師的評語多半是上課有講閑話現象,或者是講閑話的習慣仍然存在。成績報告單我仍然留著,我想它或許具備了一定的史料性。
前些年是上山下鄉“一片紅”,凡是出了校門的通通上山下鄉去。到了我們這一屆,政策已經有了變化,每個畢業生都有了一個檔次,要按檔分配。去哪里,要看兄弟姐妹,以及父母親的具體情況。政策是四個面向。四個面向怎么說我現在已經記不全了,反正國營企業,集體企業,街道里弄生產組,外地工礦,上山下鄉的都有;上山下鄉還有近郊遠郊之分。這樣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現在看來,這種復雜的游移不定的狀態恰恰滋生了文學。
我是近郊農場檔,因為是長子。長子務農,這個基本上賴不掉。不過本人的情況有點特殊,就是瘦弱多病,老是住院,當時如果力爭一下,或許也有“待分配”然后留上海的可能性。不過即便留上海,多半也是要去里弄生產組。病留,這個檔次實在是太軟了。人家是硬檔,大哥大姐黑龍江云南,二哥二姐貴州江西,那么天經地義地他可以留在上海,去鋼鐵廠、儀表廠、食品廠等等,也有可能去機關學校。那些地方都有很好的伙食;如果是大國企,下班后還可以去大浴池里舒服地泡澡。而生產組,想起來就頭皮發麻。在我居住的這個新村里就有生產組,阿姨們從早干到晚,她們嘻哈著,不停地做手工活,把一片片的碎布拆成細紗,又把細紗裝在筐里,生產組的門前永遠摞著滿是細紗卷的筐。
月亮升起來,紅紅的
自序
傅星
小說的開篇是班主任唐永義的最后一課,他講的是農業基礎課,如何養豬。下課鈴聲響了。唐老師說,這個學校你們以后可以不要來了,又說因為散伙了,多少應該有個儀式,然后就掏出了口琴吹了一首《送別》,吹得不好,下面的學生也無人能聽懂,那是上一代的歌。有人問,我們文憑證書有嗎?又有人問,那我們到底算初中生還是高中生?沒有回答。
這個場面的虛構和非虛構的邊界是模糊的,其中提問題的學生中可能就有本人。不過,我們當年的班主任是位德高望重的女教師,她也不會吹口琴。
故事發生在一九七三年,時間是確切的。我是一九六九年入的中學,然后在有個泥濘大操場的學校里混了四年(所謂的新三屆)。那個時候讀書只要上課不講閑話,大概就可以拿一百分。中學的成績報告單居然還在,有不少一百分,如果是九十幾分,老師的評語多半是上課有講閑話現象,或者是講閑話的習慣仍然存在。成績報告單我仍然留著,我想它或許具備了一定的史料性。
前些年是上山下鄉“一片紅”,凡是出了校門的通通上山下鄉去。到了我們這一屆,政策已經有了變化,每個畢業生都有了一個檔次,要按檔分配。去哪里,要看兄弟姐妹,以及父母親的具體情況。政策是四個面向。四個面向怎么說我現在已經記不全了,反正國營企業,集體企業,街道里弄生產組,外地工礦,上山下鄉的都有;上山下鄉還有近郊遠郊之分。這樣事情就變得復雜起來,現在看來,這種復雜的游移不定的狀態恰恰滋生了文學。
我是近郊農場檔,因為是長子。長子務農,這個基本上賴不掉。不過本人的情況有點特殊,就是瘦弱多病,老是住院,當時如果力爭一下,或許也有“待分配”然后留上海的可能性。不過即便留上海,多半也是要去里弄生產組。病留,這個檔次實在是太軟了。人家是硬檔,大哥大姐黑龍江云南,二哥二姐貴州江西,那么天經地義地他可以留在上海,去鋼鐵廠、儀表廠、食品廠等等,也有可能去機關學校。那些地方都有很好的伙食;如果是大國企,下班后還可以去大浴池里舒服地泡澡。而生產組,想起來就頭皮發麻。在我居住的這個新村里就有生產組,阿姨們從早干到晚,她們嘻哈著,不停地做手工活,把一片片的碎布拆成細紗,又把細紗裝在筐里,生產組的門前永遠摞著滿是細紗卷的筐。
有人告知我,班主任老師為了照顧我,讓我的分配去向能更好一點甚至流了淚。這個傳言讓我難受極了。老師滿頭白發,在任何時候,她都是挺著腰板昂著頭進校離校。四年來,她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如何在亂世中保持尊嚴。
記得那次我一夜不睡。早上母親起床,見我趴在桌上寫決心書。決心書寫在大紅紙上,一張不夠,還加了一張。母親說我是瘋了,如果不寫決心書,按檔分可以去近郊,而這么一寫去遠郊也未可知,甚至會去外地,真是不要命了。后來我還是去了崇明農場。反正就是想離家遠去,哪里都可以。父親在接受審查,家里的氛圍太壓抑,還有,根本就不想去生產組。
離校后就是等通知,反正都已經入檔了,也沒有別的想頭了,整天就是玩。不比現在,年輕人在這個人生的節點上會很焦慮。我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老天爺就是了,沒心沒肺的樣子。沒多久,大家就散了,各自在預設的軌道上走向宿命。我在下鄉的那天早上,看到平時的一個玩伴在街邊賣大肉粽子。他是分配去了某個點心店,他送我粽子吃,祝我好運。
小說表現的是群像,總是感覺有太多的東西想裝進去。基本上寫了七個人,各自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人生走向。這些人物里一定會閃爍著本人的影子。有一個情節差不多是寫這部小說的原動力,就是他們想拍一張集體畢業照,但是無論如何湊不齊,各種梗,即便湊齊了到了照相館門前還是拍不了。后來某人到了晚年了,在夢里都在想拍畢業照。評論家張定浩在論《畢業季》一文中寫道:……要書寫的不是某幾個幸存者的青春成長,而是在回望中慢慢清晰的有關一代人青春的歷史,這歷史是由眾多達不成自己愿望的個體意志相互勾連交替而成的圖景。
那次在網上刷到了一個小視頻:高中生畢業舞會前,男生持著鮮花羞澀地去約他的漂亮舞伴。門開,陽光照在男孩女孩的臉上,玫瑰色的。花樣年華,如此美好。我注意小視頻底下有年長者的留言:我的青春在哪里?當時看了很難受。后來在寫的時候,會時時想到這個小視頻,還有那句留言。
上海是個灘,沒有山。西郊的長風公園有個鐵臂山,其實那不過是個大土堆。不過我們就把它當作了山。離校后,去過那里幾次,坐在半山腰上野餐,抽煙喝酒,啃雞爪子鴨脖子,打牌,瘋瘋顛顛地學狗叫。山下是人造湖。有很多小船靜泊在岸邊,或可來日遠航。漸漸地就喝多了,醉眼朦朧,天也完全黑了。這個時候月亮升了起來,有一次它居然是紅紅的,很有意境。我是想說,無論怎么樣,在那個時候,我們也有自己的景觀。
我問過大家,我們這一屆到底算什么?初中?高中?半個世紀過去了,仍然沒有確切答案。也有人說,就算四年制中學,不分初高。其實還是一筆糊涂賬,當然這已經不重要了。
《畢業季》的發表,意味著“青春紀事三部曲”完成了。第一部《怪鳥》多半寫了童年,第二部《培訓班》寫了藝術院校和農場,這三部小說都帶有一定的自傳性,那么從“三部曲”的故事時間軸上來說,《畢業季》算是一個補敘。
畢業季 作者簡介
傅星《萌芽》文學雜志原執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創一級。著有小說集《大地的仲裁》《魔幻人生》《空無一人》《八音盒》及長篇小說《怪鳥》《培訓班》等。編劇的影視劇有《大上海屋檐下》《老人的故事》《伴你高飛》《樂魂》等。曾獲國內外各類獎項。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