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重訪五四新文化:文化與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8812
- 條形碼:9787220138812 ; 978-7-220-13881-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訪五四新文化:文化與社會 本書特色
本書從文化與社會的視角,展現五四新文化圖景,選編收錄了陳萬雄、舒衡哲、王曉明、羅志田、王汎森、陳平原、王奇生、歐陽哲生等諸位著名學者功力深厚的大作,極具學術價值。其中,陳平原、歐陽哲生等挖掘報刊、檔案、信件等**手史料,還原歷史細節,力圖回到五四現場;陳萬雄梳理人事關系網,考察五四新文化運動與辛亥革命的內在淵源;瞿駿、徐佳貴從地方視角入手,考察五四新文化在不同地區的傳播與影響,展現其在非中心區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多元視角出發,以歷史細節入手,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而立體的五四。
重訪五四新文化:文化與社會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文章是圍繞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與社會的關系,匯集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分析了新文化運動的起源、發展、影響及其在不同地區和社群中的反響。內容涵蓋了五四運動的源流、文學革命的社會功能、思潮與社會條件的關系、新文化的傳播和運動邏輯等多個方面。此外,書中還討論了蔡元培與南北學界的互動、地方精英與新文化的再生產等方面。本書旨在揭示這一歷史事件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深遠意義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重訪五四新文化:文化與社會 目錄
目 錄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源流 陳萬雄 001
“五四”的“老調子”
——知識分子自己的看法 舒衡哲/著 程 巍/譯 025
一份雜志和一個“社團”
——重識“五四”文學傳統 王曉明 045
文學革命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反響 羅志田 072
思潮與社會條件
——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王汎森 094
五月四日那一天
——關于五四運動的另類敘述 陳平原 136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以《新青年》為視點 王奇生 189
《新青年》編輯演變的歷史考辨
——以1920至1921年《新青年》同人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
歐陽哲生 239
“五四”前后的蔡元培與南北學界 陳以愛 324
誰的“五四”?
——論“五四文化圈” 李 怡 376
地方精英、學生與新文化的再生產
——以“五四”前后的山東為例 季劍青 396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袁一丹 440
老新黨與新文化
——“五四”大風籠罩下的地方讀書人 瞿 駿 482
“五四”與“新文化”如何地方化
——以民初溫州地方知識人及刊物為視角 徐佳貴 526
“五四”期間杜威與中國的一段“交互經驗” 彭姍姍 565
另一場新文化運動
——梁啟超諸人的文化努力與“五四”思想界
周月峰 588
002 重訪五四新文化:文化與社會
五四新文化的“運動”邏輯 張武軍 637
來源說明 687
主編簡介 691
目 錄 003
重訪五四新文化:文化與社會 作者簡介
王風,福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有中國近現代文學、中國學術史、中國文化史。具體涉及的學術分支和課題,包括近代文章,現代散文,周氏兄弟、廢名等現代作家,章太炎、王國維等現代學者,古琴史,古琴器等,均有多篇重要論文。出版有《世運推移與文章興替》《琴學存稿》《琴史與琴器》。編有《廢名集》(全六卷),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主編《曹禺全集》(全十一卷),助理鄭珉中先生編寫《故宮古琴》。
袁一丹,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副教授、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文化研究。著有《另起的新文化運動》(2021)、《此時懷抱向誰開》(2020);編著《國學浮沉》《王瑤畫傳》等。其中,《另起的新文化運動》獲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曾赴日本東京大學、臺灣大學訪學,先后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曾獲教育 部首屆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優秀論文獎、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