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道西風:袁復禮誕辰130周年紀念論文集(黃文弼中心叢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43482
- 條形碼:9787550643482 ; 978-7-5506-4348-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道西風:袁復禮誕辰130周年紀念論文集(黃文弼中心叢刊) 內容簡介
《古道西風——袁復禮教授誕辰130周年紀念文集》在中國地質大學召開的“高山仰止,精神永存——紀念袁復禮先生130周年誕辰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的基礎上 編輯而成的學術紀念文集。論文集收錄論文按照主題分為三組。**組為袁復禮先生在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的考察活動研究;第二組為袁復禮其他科學活動及其他西北科考團成員的文 獻;第三組為袁復禮及其他成員在新聞報道中的記錄。可以為絲綢之路研究、中國西北開發,提供學術史的參照和借鑒。
古道西風:袁復禮誕辰130周年紀念論文集(黃文弼中心叢刊) 目錄
讀懂父親的一生(代前言).....................................袁方(1)
學術研究編
地質學與考古學的交匯點——袁復禮在中國西北科考團期間的甘肅考察.....................................徐維焱(3)
袁復禮在甘肅的考察.....................................劉長星(12)
袁復禮西北考察野外記錄簿的內容與價值.....................................李正一(20)
重走袁復禮東疆吉木薩爾—奇臺段考察之路.....................................吳華峰 徐玉娟 朱玉麒(63)
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在地質學上的后續交流——袁復禮與那林通信兩則考述.....................................袁勇(75)
通信所見袁復禮1950年代的科研與教學活動.....................................王銘漢(95)
袁復禮西南地質考察述論.....................................楊玲(111)
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日記里的迪化鏡像.....................................汪娟(124)
袁復禮舊藏丁道衡西北考察文獻探析.....................................徐姝(132)
相逢在科學的春天——李征致袁復禮書信疏證.....................................朱玉麒(176)
教育救國和科學救國——紀念袁復禮先生.....................................劉衛東(188)
《袁復禮西北考察紀》序言.....................................袁方(197)
文獻資料編
袁復禮早年文錄.....................................李正一 郭埔嘉 輯(201)
徐炳昶佚文輯錄.....................................汪娟 蔣以昀 輯(241)
新聞報道中的袁復禮·全面抗戰以前編.....................................郭埔嘉 輯(305)
新聞報道中的丁道衡.....................................徐姝 輯(345)
新聞報道中的陳宗器.....................................王銘漢 沈琛 輯(364)
后記.....................................朱玉麒 劉長星(392)
古道西風:袁復禮誕辰130周年紀念論文集(黃文弼中心叢刊) 相關資料
地質學與考古學的交匯點——袁復禮在中國西北科考團期間的甘肅考察
徐維焱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一、 考古學的軸心時代
20世紀初是中國考古學肇興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從傳統金石學向現代考古學發展飛躍的過程中,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張光直先生指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道路與西方極為相似,早期的工作都是由“探險家和自然歷史學家完成的”,安特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位瑞典的地質學家推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大門:“有必要指出,安氏和他的地質調查所的西方同事應用于考古學和地質學的某些基本方法,對中國考古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有必要了解,安氏和他的同事們是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而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考古學家。他們的主要方法更適合于地質學和古生物學,而不是考古學。這些方法包括收集田野資料,跟自然科學家的合作,地層學,以及標準化石的使用等等。”熟悉安特生和早期中國考古學的學者進一步指出,在考古學從地質學中脫胎而出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學者同樣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位關鍵的人物,指的自然是袁復禮,他與考古學的淵源始于1921年的仰韶村。
地質學與考古學的交匯點——袁復禮在中國西北科考團期間的甘肅考察
徐維焱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一、 考古學的軸心時代
20世紀初是中國考古學肇興與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從傳統金石學向現代考古學發展飛躍的過程中,地質學的方法和理論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張光直先生指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道路與西方極為相似,早期的工作都是由“探險家和自然歷史學家完成的”,安特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這位瑞典的地質學家推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大門:“有必要指出,安氏和他的地質調查所的西方同事應用于考古學和地質學的某些基本方法,對中國考古學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有必要了解,安氏和他的同事們是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而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考古學家。他們的主要方法更適合于地質學和古生物學,而不是考古學。這些方法包括收集田野資料,跟自然科學家的合作,地層學,以及標準化石的使用等等。”熟悉安特生和早期中國考古學的學者進一步指出,在考古學從地質學中脫胎而出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學者同樣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位關鍵的人物,指的自然是袁復禮,他與考古學的淵源始于1921年的仰韶村。
1918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以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業顧問的名義來到河南澠池縣進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調查。1920年,地質調查所的劉長生在仰韶村采集到600多件磨制石器,引起了安特生的興趣。1921年10月,安特生來到仰韶村,袁復禮作為團隊的骨干成員,在發掘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安特生在其名著《黃土的兒女們:中國史前史研究》中回憶道:整個發掘期間,袁復禮先生一直在協助我,他是北京地質調查所的專家,不僅對整個發現區域進行了地形測量,同時主持了與當地居民和地方當局的一切談判。得益于他的智慧和圓滑,我們的工作推進得十分順利,沒有受到任何阻礙。作為發掘工作的主持者,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安特生的記載將袁復禮形容成一位“測量員”或“協調員”,有意無意地淡化了袁復禮在發掘工作中的學術貢獻。就連當地的老百姓也將袁復禮看成外國考古隊的“翻譯官”,這對一位為中國考古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先驅是極不公平的。事實上,安特生本人的考古方式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受到不少詬病,最主要的一點是,他常常將具體的工作全權委托給某位負責人,自己則脫離發掘現場,只是不時地前來工地驗收考古成果。夏鼐先生對此有深刻的批評:我在洮河流域做調查時,便聽當地人民說,安特生在這地工作時,大部分時間住在城中,讓技工負責各處的發掘,自己隔幾天到各處巡視一下。后來知道他認為自己發現的河南河陰縣秦王寨、池溝寨、?谟冗z址,都是他的助手發現的。他自己根本沒有去過,只不過出錢派人去調查和采集而已。這是“老爺式”的考古。仰韶村的考古也不例外,安特生兼職眾多,現場考古工作完全由袁復禮主持,精通測繪的袁復禮還為仰韶村繪制了地形圖,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于袁復禮先生為人謙和,不貪名利,經常將采集的地質標本和考古文物發現交予他人進行研究,以致他在考古學方面的貢獻常常被埋沒。
1923年,安特生發表了仰韶村的重大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袁復禮將其節譯之后,以《中華遠古之文化》為題發表于北京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上。這部短小精悍的考古報告,仿佛是中國考古學發軔時期的縮影。在“緒言”部分,安特生提綱挈領地闡釋了地質學理論和方法對考古學的指導和借鑒作用,而將其翻譯成中文的袁復禮,自然也成為地質學和考古學、西方考古學和中國考古學之間的橋梁。地質學與考古學雖范圍不同,而實際研究往往互相用。其關于方法者,如判別古代器物之新舊,文化發達之次第,為考古學之要事,皆不得不借助于地質學之測繪地形鑒定地層諸方法。而關于觀察結果者,例如在河南等省所見溝濠壁立,皆由河流沖刷作用而成。而此作用實發軔于古址湮沒之后,由此可推知沖刷作用之速率。此則由考古結果而入于地質之推論矣。同為跨界到考古學領域的地質學家,袁復禮先生對于安特生的觀點想必是十分贊同的,否則也不會將其作為方法論介紹給中國的同仁。從后來的考古經歷來看,袁復禮也確實成為了中國考古領域的先行者。
1925年底,由美國佛利爾博物館出資,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組織的聯合考古團成立,李濟與袁復禮一起再次回到山西,從1926年10月開始,發掘位于運城市夏縣的西陰村遺址,中國考古史上的另一個重大事件就此拉開序幕。西陰村遺址的發掘,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獨立進行的考古發掘,被視作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端,李濟先生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的第一位考古學家。為期近兩個月的考察中,袁復禮的貢獻巨大,他一邊管理發掘事務,一邊還承擔著測量和畫圖的工作,此外還需要對所有的出土遺物進行逐件登記。西陰村的考古工作完成后,李濟在《西陰村史前的遺存》一書中,收錄了袁復禮所繪制的“探坑地層剖面圖”和“掘后地形圖”,以及由袁復禮用英文撰寫、李濟翻譯為中文的《西陰村史前遺址圖說》《山西西南部的地形》兩篇文章。在這篇中國學者獨立發表的第一部考古報告中,袁復禮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仰韶村和西陰村的考古發掘中,袁復禮雖然都有深度的參與,但都是作為副手擔任協調、測繪等方面的部分工作。作為一名專業的地質學家,考古僅僅是袁復禮所從事的一項副業。然而,當他以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團員的身份走向西北的戈壁荒漠之后,尤其是在甘肅境內考察期間,袁復禮帶領小分隊獨立自主地完成了多項考古調查,并且提出了許多創見,充分體現出他在考古學方面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可靠的實地考察經驗。
二、 甘肅民勤境內的考古調查
古道西風:袁復禮誕辰130周年紀念論文集(黃文弼中心叢刊) 作者簡介
朱玉麒,江蘇宜興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新疆師范大學黃文弼中心主任、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域文史》主編。
劉長星,新疆沙灣人,文學博士。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區域文學研究。編有《簡明外國文學教程》《二十世紀外國文學選讀》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