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美國城市史研究入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2974
- 條形碼:9787100242974 ; 978-7-100-24297-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城市史研究入門 本書特色
史學語境與歷史演變的綜合呈現。本書作者首先梳理了美國城市史學的現狀,概述了其歷史書寫的路徑、流派、困境,以及國內外美國城市史研究的新趨勢和新領域;其次以時間為線索,展現了美國城市史的演變歷程,從史學語境與歷史演進的維度綜合展現幾個世紀間美國城市的演變過程。 兼顧宏觀敘事與微觀刻畫,整體研究與個案分析。一方面,本書作者采用線性敘事,呈現了從殖民地時期到當代美國城市的孕育、發展、衰敗和復興全景;另一方面,作者采取個案研究,論述了芝加哥學派、紐約市、非洲裔等少數群體在城市的處境等,既宏觀、綜合,又微觀、具體。 既為美國城市現實問題提供歷史借鑒,又展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作為“城市史研究指南”叢書之一種,每一講后面都列出了進一步閱讀書目,方便讀者拓展延伸閱讀,既有中文著作,也有外文原著,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美國城市史研究入門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講,以經濟、空間與社會為軸心,勾勒出數百年間美國城市的歷史風貌。作者首先梳理了美國城市史學的現狀,其次以時間為線索,展現了從殖民地時期到當代美國城市的孕育、發展、衰敗、復興全景;在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不同階段,美國城市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面相。在總結美國各區域城市的共性與個性,并揭示其成因時,本書兼顧宏觀敘事與微觀刻畫、整體研究與個案分析,既為現實問題提供歷史借鑒,又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
美國城市史研究入門 目錄
序言
**講 美國城市史學的演進
一、地方(城市)歷史書寫
二、美國城市史學的變遷
三、美國的城市史研究新趨勢
四、中國的美國城市史研究
第二講 殖民時期的北美城市
一、北美原住民的“城市”
二、殖民者的到來
三、英屬北美殖民地
四、城市與美國革命
第三講 城市美國的形成
一、工業革命與市場革命
二、疆域擴張與西部城市
三、人口增長與交通改進
四、城市化進程
第四講 19、20世紀之交的城市改革
一、鍍金時代與進步運動的興起
二、形形色色的社會改革
三、城市政治改革
第五講 北大西洋城市世界的知識圖景
一、北大西洋城市世界的形成
二、城市社會科學
三、美國城市社會科學的開端
四、反城市主義
第六講 浮華歲月里的城市新風
一、經濟繁榮與城市膨脹
二、政治保守與城市躁動
三、文化轉型與城市新風
第七講 大蕭條與戰爭中的美國城市
一、大蕭條襲來
二、羅斯福新政
三、住房改革
四、聯邦與城市關系的變化
第八講 豐裕社會中的城市世界
一、豐裕社會來臨
二、陽光帶的崛起
三、戰后郊區化和郊區史
四、豐裕社會里的城市貧困
第九講 城市再開發的嘗試
一、城市更新
二、民權運動在城市
三、城市再開發的新理念與新實踐
第十講 亦幻亦真的城市復興
一、新國家議程的形成
二、城市治理機制的轉變
三、城市經濟復興
四、紳士化與城市空間碎片化
五、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
結語:美國城市的經濟-空間結構轉型
美國城市史研究入門 相關資料
歷史學自形成以來,在危機與變革中一路走到今天。她通過不斷借鑒包括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在內的多學科、新視角和新方法,持續地更生進步。城市史研究更直接鮮明地體現了歷史學的這一靈活機變的優勢。在建筑學、規劃學等學科那里,城市研究關注建筑形態和空間布局;在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那里,城市研究關注人口、生產和交換、社會組織或階級結構;在文學和哲學等學科那里,城市研究則關注生命、生活以及心理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各學科研究帶來的啟發,將城市視為由“硬件”——如城市空間和技術等,以及“軟件”——如城市社會生活等構成的綜合體,運用歷史學所擅長的敘事與分析功能,縱向追蹤城市動態演變的軌跡,橫向描繪城市靜態的生活畫面,通過拉長時間的脈絡、拓寬觀察的視野,將其中的得失成敗生動自然地呈現出來,將人類往昔生活的多重面貌盡可能全面真實地展現在現代人的眼前。
國外學術界的城市史研究起步較早,相關探討也很多,在城市發展的現實與史學思潮的變動中,城市史也不斷地轉換角度、改變方向。從研究視角看,當下的城市史正面臨邊緣模糊的困惑,城市中的歷史是否都是城市史目前尚在爭論中;從研究方法看,社會科學的高度介入消解了城市史的史學特色;從研究范圍看,城市史研究已然高度零碎化。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史學界對城市史的研究走在前列,這不僅體現在對美國城市的研究,同樣也表現在對其他國家城市史的研究上。就通史類著作而言,近年來,霍華德·丘達科夫、朱迪絲·史密斯和彼得·鮑德溫主編的《美國城市社會的演變》多次修訂重印,麗莎·鮑姆等著《美國城市史》也翻譯為中文出版。國內學術界的美國城市史研究起步并不算晚,王旭的《美國城市史》《美國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區化》系統梳理了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同時,也有許多專著和論文探討其中的某些具體問題。此外,還有許多百科全書類的工具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理解城市的歷史。
本書以十講的篇幅介紹美國城市史,其主線是美國城市的經濟–空間結構轉型。經濟是基礎,決定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的“硬件”,也塑造或是挑戰著城市的空間結構。19世紀的美國既經歷了工業化的時代,也經歷了城市化的時代,工業造就了城市,既創造了財富,也引發了矛盾;20世紀是去工業化的時代,工業逃離和后工業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美國城市。在經濟–空間結構轉型的基礎上,城市社會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面貌。人是歷史和歷史研究當然的主體,城市更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一座物理的“城”,更是人居的場所。因此研究城市社會不僅具有學術意義,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經濟、空間與社會構成了本書內容的三個基本支點,筆者努力以此為軸心,展示美國城市的歷史風貌。具體而言,本書力圖將宏觀與微觀恰當結合,既有整體性的城市進程描述,又有個案研究;既關注美國歷史的宏觀進程,又引入跨國史視角;既重視區域間的共性,又梳理區域間的差異;既總結規律性認識,又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綜合整體地呈現城市的發展史,充分發揚城市史研究兩個基本功能:現實借鑒與人文關懷。
歷史學自形成以來,在危機與變革中一路走到今天。她通過不斷借鑒包括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在內的多學科、新視角和新方法,持續地更生進步。城市史研究更直接鮮明地體現了歷史學的這一靈活機變的優勢。在建筑學、規劃學等學科那里,城市研究關注建筑形態和空間布局;在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那里,城市研究關注人口、生產和交換、社會組織或階級結構;在文學和哲學等學科那里,城市研究則關注生命、生活以及心理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各學科研究帶來的啟發,將城市視為由“硬件”——如城市空間和技術等,以及“軟件”——如城市社會生活等構成的綜合體,運用歷史學所擅長的敘事與分析功能,縱向追蹤城市動態演變的軌跡,橫向描繪城市靜態的生活畫面,通過拉長時間的脈絡、拓寬觀察的視野,將其中的得失成敗生動自然地呈現出來,將人類往昔生活的多重面貌盡可能全面真實地展現在現代人的眼前。
國外學術界的城市史研究起步較早,相關探討也很多,在城市發展的現實與史學思潮的變動中,城市史也不斷地轉換角度、改變方向。從研究視角看,當下的城市史正面臨邊緣模糊的困惑,城市中的歷史是否都是城市史目前尚在爭論中;從研究方法看,社會科學的高度介入消解了城市史的史學特色;從研究范圍看,城市史研究已然高度零碎化。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史學界對城市史的研究走在前列,這不僅體現在對美國城市的研究,同樣也表現在對其他國家城市史的研究上。就通史類著作而言,近年來,霍華德·丘達科夫、朱迪絲·史密斯和彼得·鮑德溫主編的《美國城市社會的演變》多次修訂重印,麗莎·鮑姆等著《美國城市史》也翻譯為中文出版。國內學術界的美國城市史研究起步并不算晚,王旭的《美國城市史》《美國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區化》系統梳理了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同時,也有許多專著和論文探討其中的某些具體問題。此外,還有許多百科全書類的工具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理解城市的歷史。
本書以十講的篇幅介紹美國城市史,其主線是美國城市的經濟–空間結構轉型。經濟是基礎,決定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的“硬件”,也塑造或是挑戰著城市的空間結構。19世紀的美國既經歷了工業化的時代,也經歷了城市化的時代,工業造就了城市,既創造了財富,也引發了矛盾;20世紀是去工業化的時代,工業逃離和后工業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美國城市。在經濟–空間結構轉型的基礎上,城市社會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面貌。人是歷史和歷史研究當然的主體,城市更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一座物理的“城”,更是人居的場所。因此研究城市社會不僅具有學術意義,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經濟、空間與社會構成了本書內容的三個基本支點,筆者努力以此為軸心,展示美國城市的歷史風貌。具體而言,本書力圖將宏觀與微觀恰當結合,既有整體性的城市進程描述,又有個案研究;既關注美國歷史的宏觀進程,又引入跨國史視角;既重視區域間的共性,又梳理區域間的差異;既總結規律性認識,又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綜合整體地呈現城市的發展史,充分發揚城市史研究兩個基本功能:現實借鑒與人文關懷。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也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挑戰著千百年來農耕社會形成的傳統文化。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時也導致城市問題叢生,既需要從整體上認識域外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也要理解中外城市的共性與個性,而外國城市史研究無疑能夠很好地服務于上述目標。如彼得·克拉克所言,研究當下的城市“需要懂得城市、城市網絡、城市社會從何而來”。
筆者2009年進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學習,師從王旭教授。王旭教授是我國美國城市史的開拓者,1994年出版的《美國西海岸大城市研究》是該領域開山之作,2000年的《美國城市史》則是該領域通史性專著。到本書出版,30年來王老師靜水流深、路漫修遠,30年來研究者跬步江山、愿為海月,30年來城市史研究道一生三、萬千氣象。筆者特意請他惠賜素描用在封面,希望這部狗尾續貂的小書,能表達對他的感激和謝意,禮敬王老師以自強不息帶領我(們)努力地止于至善。
美國城市史研究入門 作者簡介
李文碩,歷史學博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歷史評論》主編,第八批國家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民革上海市委理論文史委員會委員,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上海世界史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城市史。著有《邁向全球城市:二戰后紐約的轉型與復興》;譯有《馬唐草邊疆》《城市研究關鍵詞》《城市思考者》《黃柳霜:從洗衣工女兒到好萊塢影星》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美國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