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啟功書法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243819
- 條形碼:9787514243819 ; 978-7-5142-4381-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啟功書法課 本書特色
當代書圣、文化大家啟功先生的中國書法通識課,用大白話,講出書法大實話,不僅教你怎么寫,還教你如何欣賞。
內文全彩印刷,涵蓋150余幅歷代書法、碑帖。
含啟功書論經典:手寫論書札記23幅。清勁秀美,字字珠璣,值得賞讀!
特色書品質,裸脊裝幀,可180度平攤,書名燙黑。
附贈啟功書法《沁園春》、精美啟功書畫藏書票兩枚。
啟功書法課 內容簡介
當代書圣、文化大家啟功先生的中國書法通識課,破除寫字前后的“迷信”,和你在書法上“談談心”,歷覽各代名家名作,筆法神韻娓娓道來,用大白話,講出書法大實話。 全書共四編,分別為入門、糾誤、進階、名家與書法,包括書法的特點、工具、學習書法時的誤解、碑帖研究、詩書畫關系、歷代名家書法、中國書法文化等。啟功先生語言平實,深入淺出,對學習書法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提點與糾誤,也對歷代的書法名家及其作品做了精辟介紹與點評。
啟功書法課 目錄
學書自述(代序)
**編 入門:先生問答——我學書法的經過
問學篇
工具篇
用筆篇
臨帖篇
第二編 糾誤:破除迷信——和學習書法的青年朋友談心
迷信由于誤解
字形構造應該尊重習慣
碑和帖
文房四寶
入門練習
學書“循序”說
“用筆”說
真書結字的黃金律
如何選臨碑帖
執筆法
求人指教
參考書
如何才能寫好字
第三編 進階:書法、碑帖與詩書畫
秦書八體與書法
碑帖研究
談詩書畫的關系
第四編 名家與書法:口釋論書絕句精選
王羲之
智永
歐陽詢
顏真卿
懷素
柳公權
楊凝式
李煜
蘇軾
黃庭堅
米芾(一)
米芾(二)
趙孟頫(一)
趙孟頫(二)
柯九思
倪瓚
唐寅
董其昌
八大山人
惲壽平
鄭板橋
鄧石如
附錄 論書札記
啟功書法課 相關資料
迷信由于誤解
第一點,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寫字是要把語言記錄下來。但是由于種種的緣故,寫成了書面的語言,寫成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它的作用是表達語言。那我們學習寫書法,所寫的字就要人們都認識。我寫完長篇大論,讀的人全不認識,那就失去了文字溝通語言的作用了,文字總要和語言相結合,總要讓讀的人懂得你寫的是什么,寫完之后人都不認識,那么水平再高也只能是一種“天書”,人們不懂。
第二點,書法是藝術又是技術。講起藝術兩個字來,又很玄妙。但是它總需要有書寫的方法,怎么樣寫出來既在字義上讓人們認識理解,寫法上也很美觀。在這種情況下,書法的技術是不能不講的。當然技術并不等于藝術,技術表現不出書法特點的時候,那也就提不到藝術了。但是我覺得書法的技術,還是很重要的。盡管理論家認為技術是藝術里頭的低層次,是入門的東西,不過我覺得由低到高,上多少層樓,你也得從第一層邁起。
第三點,文字本來就是語言的符號。中國古代第一部純粹講文字的書《說文解字》,說的是哪個“文”,解的是哪個“字”?但是它有一個目的、一個原則,那就是為了講經學,不用管他是孔孟還是誰,反正是古代圣人留下的經書。《說文解字》這本書,就是為人讀經書、解釋經書服務的。《說文解字》我們說應該就是解釋人間日常用的語言的那個符號,可是它給解釋成全是講經學所用的詞和所用的字了。這就一下子把文字的地位提得非常之高。文字本來是記錄我們發出的聲音的符號,一提至經書,那就不得了了,經書被認為是日常用語不足以表達、不夠資格表達的理論。這樣,文字以至于寫字的技術就是書法,就與經學拉上了關系,于是文字與書法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這是第一步。漢朝那個時候,寫字都得提到文字是表達圣人的思想意識的高度來認識的。這樣文字的價值就不是記載普通語言的,而是解釋經學的了。
迷信由于誤解
第一點,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寫字是要把語言記錄下來。但是由于種種的緣故,寫成了書面的語言,寫成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它的作用是表達語言。那我們學習寫書法,所寫的字就要人們都認識。我寫完長篇大論,讀的人全不認識,那就失去了文字溝通語言的作用了,文字總要和語言相結合,總要讓讀的人懂得你寫的是什么,寫完之后人都不認識,那么水平再高也只能是一種“天書”,人們不懂。
第二點,書法是藝術又是技術。講起藝術兩個字來,又很玄妙。但是它總需要有書寫的方法,怎么樣寫出來既在字義上讓人們認識理解,寫法上也很美觀。在這種情況下,書法的技術是不能不講的。當然技術并不等于藝術,技術表現不出書法特點的時候,那也就提不到藝術了。但是我覺得書法的技術,還是很重要的。盡管理論家認為技術是藝術里頭的低層次,是入門的東西,不過我覺得由低到高,上多少層樓,你也得從第一層邁起。
第三點,文字本來就是語言的符號。中國古代第一部純粹講文字的書《說文解字》,說的是哪個“文”,解的是哪個“字”?但是它有一個目的、一個原則,那就是為了講經學,不用管他是孔孟還是誰,反正是古代圣人留下的經書。《說文解字》這本書,就是為人讀經書、解釋經書服務的。《說文解字》我們說應該就是解釋人間日常用的語言的那個符號,可是它給解釋成全是講經學所用的詞和所用的字了。這就一下子把文字的地位提得非常之高。文字本來是記錄我們發出的聲音的符號,一提至經書,那就不得了了,經書被認為是日常用語不足以表達、不夠資格表達的理論。這樣,文字以至于寫字的技術就是書法,就與經學拉上了關系,于是文字與書法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這是第一步。漢朝那個時候,寫字都得提到文字是表達圣人的思想意識的高度來認識的。這樣文字的價值就不是記載普通語言的,而是解釋經學的了。
第四點,除了講經學之外,后來又把書寫文字跟科舉結合起來了。科舉是什么呢?“科”,說這個人有什么特殊的學問,有什么特殊的品德,給他定出一個名目來,這叫“科”;“舉”,是由地方上薦舉出來,提出來,某某人、某某學者夠這個資格,然后朝廷再考試,定出來這個人夠做什么官的資格。古代我們就不說了,到明代、清朝就是這樣的。從小時候進學當秀才,再高一層當舉人,再高一層當進士,都要考試。進士里頭又分兩類:一類專入翰林,一類分到各部各縣去做官。這種科舉制度,原本應該是皇帝出了題目(當然也是文臣出題目),讓這些人做,看這些人對政治解釋得清楚不清楚。后來就要看他寫的字整齊不整齊。所以科舉的卷面要有四個字:黑,大,光,圓。墨色要黑,字要飽滿,要撐滿了格,筆畫要光溜圓滿,這個圓又講筆道的效果。這樣,書法又抬高了一步,幾乎與經學,與政治思想、政治才能都不相干了,就看成一種敲門的技術。我到那兒打打門,人家出來了,我能進去了,就是這么個手段。這種影響一直到了今天,還有許多家長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怎么有出息,怎么叫他們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不讓小孩去學德、智、體、美,這些應該打基礎的東西。他讓小孩子干嗎呢?許多家長讓孩子寫字。我不反對讓小孩子去寫字,小孩寫字可以鞏固對文字的認識,拿筆寫一寫印象會更牢固,讓小孩學寫字并沒有錯處,但是要孩子寫出來與某某科的翰林、某個文人寫的字一個樣,我覺得這個距離就差得比較遠了。甚至于許多小孩得過一次獎,就給小孩加上一個包袱,說他的書法得了一個頭等獎。他那個獎是在他那個年齡程度里頭選拔出來的,在他那個年齡他算一等獎。過了幾年小孩大了,由小學到初中,由高中到大學,他那個標準就不夠了。大學生要是寫出小學生的字來,甭說得頭等獎了,我看應該罰他了。有的家長就是要把這個包袱給小孩加上。我在一個地方遇到一個人,這個人讓小孩下學回來得寫十篇大字,短一篇不給飯吃。我拍著桌子跟他嚷起來,我說:“孩子是你的不是我的,你讓他餓死我也不管。那你一天要孩子寫十篇大字,你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我現在跟朋友談心,談書法,但是我首先要破除這個做家長的錯誤認識。從前科舉時代,從小時候就練字,寫得了之后,科舉那些卷折寫的那個字都跟印刷體一個樣。某個字,哪一撇兒長一點兒都不行,哪一筆應該斷開沒斷開也不行。這種苛求的弊病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覺得這第四點是說明書法被無限地抬到了非常高的檔次,這個不太適宜。書法是藝術,這與它是不是經學,與它夠不夠翰林是兩回事,跟得不得大獎賽的頭等獎也是兩回事。明白了這一點,家長對書法的認識,對小孩學書法的目的,就不一樣了。
第五點,是說藝術理論家把書法和其他藝術相結合,因而書法的境界也就高起來。我不懂這個書法怎么是藝術,我就知道書法同是一個人寫,這篇寫得掛起來很好看,那篇寫得掛起來不好看,說它怎么就好看了,我覺得并不是沒有方法解剖的。但是要提高到藝術理論上解釋,還有待后人研究吧。
第六點,封建士大夫把書法的地位抬高,拿來對別的藝術貶低,或者輕視,說書法是最高的藝術。這句話要是作為藝術理論家來看,那我不知道對不對;要是作為書法家來看,說我這個就比你那個高,我覺得首先說這句話的人,他這個想法就有問題。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說是像周公那樣高明的圣人,假如他做人方面、思想方面又驕傲又吝嗇,這樣其余再有什么本事也不足觀了。如果說一個書法家,自稱他的書法是最高的藝術,我覺得這樣對他自己并沒有什么抬高的作用,而使人覺得這個人太淺了。
第七點,是說最近書法有一種思潮,就是革新派,想超越習慣。我認為一切事情你不革新它也革新。今天是幾月幾號,到了明天就不是這號了。一切事情都是往前進的,都是改變的。我這個人今年多大歲數,到明年我長了一歲了,這也是個記號,不過是拿年齡來記錄罷了。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過了一天,我們這個身體的機能、健康各方面都有變化。小孩是日見成長,老年人是日見衰退,這是自然的規律。書法自古至今變化了多少種形式,所以書法的革新是自不待言的,你不革它也新。問題是現在國外有這么幾派思想,最近也影響到我們國內,是什么呢?有一種少字派,寫字不多寫,就寫一個字,最多寫兩個字,這叫少字派。他的目的是什么?怎么來的呢?他是說書法總跟詩文聯系著,我要寫篇《蘭亭序》,寫首唐詩,這總跟詩文聯系著。
我想把書法跟詩文脫離關系,怎么辦呢?我就寫一個“天”,寫個“地”,寫個“山”,寫個“樹”,這不就脫離文句了嗎?不是一首詩了,也不是一篇文章了。這個人的想法是對的,是脫離長篇大論的文章了。但是一個字也仍然有一個意思,我寫個“山”,說這個你在書里找不著,也不知這“山”說的是什么?我想沒那事,只要一寫底下一橫上頭三根岔,誰都知道像個山。那么人的腦子里就立刻聯想起山的形象,所以這還是白費勁。還有一派呢,想擺脫字形,又是一個變化了。這個變化是什么呢?就干脆不要字形了,有的人寫這個字呀,他就拿顏色什么的在一張不干的紙上畫出一個圓圈來,或畫出一個直道來,然后把水汪在這個紙上,水不滲下去,把顏色往里灌,一個筆道里灌一段紅,灌一段綠,灌一段黃,灌一段白,灌一段什么。這樣一個圈里有各種顏色,變成這么一個花環,這樣就擺脫了字形了。我見過一本這樣的著作,這樣的作品,是印刷品。還有把這個筆畫一排,很勻的一排,全是道兒,不管橫道還是豎道,它也是各種顏色都有,還說這東西古代也有,就是所謂“折釵股”“屋漏痕”。雨水從房頂上流下來,在墻上形成黃顏色的那么一道痕跡,這本來是古代人所用的一種比喻,是說寫字不要把筆毛起止的痕跡都給人看得那么清楚,你下筆怎么描怎么圈,怎么轉折,讓人看著很自然就那么一道下來,仿佛你都看不見開始那筆道是怎么寫的,收筆的時候是怎么收的,就是自然的那么一道,像舊房子漏了雨,在墻上留下水的痕跡一樣。這古代的“屋漏痕”只不過是個比喻,說寫字的筆畫要純出自然,沒有描摹的痕跡。滿墻潑下來那水也不一定有那么聽話,一道道的都是直流下來的。擺脫字的形體而成為另一種筆畫,這就與字形脫離,脫離倒是脫離了,你這是干什么呢?那有什么用處呢?在紙上橫七豎八畫了許多道兒,反正我絕不在墻上掛那么一張畫,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我最近頭暈,我要看這個呢,那會增加我的頭暈,有什么好處呢?所以我覺得創新、革新是有它的自然規律的。革新盡管革新,革新是人有意去“革”,是一種自然的進步改革,這又是一種。有意的總不如無意的,有意的里頭總有使人覺得是有意造作的地方。
這是這一講講的這些個小點,就是我認為寫字首先要破除迷信。破除迷信這個想法將貫穿在我這后面的十幾講里頭。
啟功書法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啟功(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北京人,滿族。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教育家。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有《啟功全集》行世。
【編者簡介】
李強,字自勝,陜西省西安市人。1963年生。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曾任北師大出版社啟功作品編輯室、啟功全集編輯室主任,編輯啟功著作一百三十余種,傳記電影《啟功》編劇之一。現為北京啟功藝術研究會創會秘書長、北京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副會長。編作有《無所畏,無所憂》,著作有《百年巨匠啟功》《服膺啟夫子》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