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顯微鏡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49578
- 條形碼:9787520549578 ; 978-7-5205-4957-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顯微鏡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本書特色
北溟玉堅持微觀寫史的思路,深耕10年,述晚隋全唐300年間人事。全書四梁八柱、脈絡清晰,文風平白不失趣味,見人見事見思想,寫生寫真寫人性,讀之可以佐酒,思之猶可回甘,實為近年少有之通俗歷史佳作。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部:李唐開國》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二部:貞觀之治》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三部:日月星辰》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四部:女皇則天》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五部:開元天寶》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六部:藩鎮鐵幕》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第八部:長河落日》
顯微鏡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用10年時間打磨而成,以《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為藍本,結合近年來的*新史學研究,用通俗流暢的文字講述唐朝三百年歷史,共八卷。第七卷為《四禍疊加》,講述從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到宣宗的五朝歷史。
中唐時期,唐朝社會形勢嚴峻,危機重重:藩鎮方面,元和削藩的成果付諸東流,新的藩鎮割據一方;宦官方面,宦官集團既掌握軍權,又參與朝政,內脅天子,外欺群臣;朋黨方面,由李逢吉挑起,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以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擾政長達三十余年;過度崇佛,更使得唐朝社會、經濟方面的矛盾尖銳。這四禍疊加,雖然在武宗、宣宗的強力治理下有所收斂,奈何二帝均英年早逝,*終使得唐朝很快墮入黑暗的晚唐時期。
本書史料翔實、語言風趣、視野廣闊,并有一定的深度,細致深入地書寫唐代歷史,宛如在顯微鏡下放大歷史細節,讓讀者看到各種事件的來龍去脈,展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顯微鏡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目錄
**章 玩帝穆宗
哎,就是玩兒! / 002 新樂府三杰 / 005 古文運動 / 020 兩大奇人 / 026 長慶制舉案 / 030 長慶會盟 / 034第二章 藩鎮失控
二鎮軍亂 / 042 滿盤動搖 / 046 草草停戰 / 049 鐵膽韓愈 / 052 李逢吉復相 / 056 黨爭前奏 / 060第三章 少帝敬宗
敬宗即位 / 066 染工暴動 / 069 李逢吉倒臺 / 072 敬宗之死 / 076第四章 牛李黨爭
橫海李同捷之亂 / 082 義士劉蕡 / 086 牛李黨爭 / 095 兩黨骨干 / 098 兩黨分歧 / 105 王嵯巔入侵 / 108 獨立朝士 / 113 宋申錫事件 / 116 維州慘案 / 120 李德裕拜相 / 125 李鄭崛起 / 129 李德裕罷相 / 132 牛黨倒臺 / 138第五章 甘露之變
鄭李當權 / 144 甘露之變 / 147 政局粗定 / 156第六章 苦帝文宗
黨爭再現 / 162 喪子之痛 / 166 裴度去世 / 169 文宗駕崩 / 173第七章 鶻蕃衰亡
武宗上臺 / 178 回鶻崩潰 / 182 烏介可汗 / 186 殺胡山之戰 / 190 吐蕃衰亡 / 194第八章 大唐武帝
討伐昭義劉稹 / 200 仇士良倒臺 / 203 會昌法難 / 207 打壓牛黨 / 212 惜哉武宗 / 217第九章 黨爭落幕
逢武必反 / 224 清算李黨 / 227 擊破北狄 / 233 李黨垮臺 / 237 郭后之死 / 240 *后的德裕 / 243 小李杜落幕 / 249第十章 大中之“治”
怪異的老儒生 / 266 銳意圖治 / 270 河隴歸地 / 275 撫平黨項 / 281 王式鎮安南 / 286 宣宗駕崩 / 291 摻水的治世 / 294附 錄
附錄一 唐朝十四世二十一帝(含武則天)概況 / 300
附錄二 唐朝世系表 / 305
附錄三 六大強敵世系表 / 306
參考文獻 / 310
顯微鏡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相關資料
北溟玉以微觀寫史為寫作指導,深耕10年,述全唐289年人事。《顯微鏡下的全唐史》整體銜接一氣呵成,文風平白不失趣味,見人見事見思想,寫生寫真寫人性,讀之可以佐酒,實為近年少有之歷史佳作。——歷史作家 魏風華 通讀全書,亮點有三:一是覆蓋全唐,多角度講述,對晚唐的描寫同樣出彩;二是行文流暢有趣,史料嚴謹,可讀性強;三是夾敘夾議,金句迭出,作者表達了對世事的獨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歷史作家 岳南 《顯微鏡下的全唐史》一書見微知著,善于尋找有意義的歷史節點和細微之處,善于運用作者獨特的角度和調侃的語調闡述歷史事件,有深度有趣味,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清算李黨、白居易病逝
李黨的末日到了!
七月初三,淮南節度使李紳病逝,年 75 歲。
李紳節制淮南兩年,可謂壞事做絕。
他有個怪癖,喜歡吃炒雞舌頭,每頓飯必須得有這道菜。炒一盤雞舌頭需要耗費活雞三百只。后院宰殺的雞堆成了山,李紳不吃,也不給窮人們吃,直接當垃圾扔掉。他一餐的費用高達幾百緡,夠一個普通人家半年的開銷了!
一年冬天,李紳的愛妾說想喝蛤蜊湯。數九寒天,哪兒有蛤蜊?!李紳可不管這么多,強令揚州全城百姓出動鑿冰河,給他愛妾挖蛤蜊。聽聽,這是人干的事兒?哪朝哪代的貪官污吏能干出這種事兒?!
淮南人不堪忍受,寧肯撇家舍業地出去當流民,也不愿意留在老家受折磨。下屬向李紳匯報,說百姓流失太多,應當予以重視。可李紳卻說:“你捧過麥子吧?留在下面的才是飽滿的。至于上面的那些秕糠,就讓它們隨風飄散吧,不必掛懷!”
一次,蘇州刺史劉禹錫應李紳之邀到揚州做客。當他見識過李紳妻妾成群、玉食珍饈的奢華生活后,大為感慨,寫了一首《贈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美女如云,歌喉曼妙,李司空您是見慣這些大場面了,可我劉某人看了卻肝腸寸斷,于心不忍呀!成語“司空見慣”就是這么來的。
李紳的女人豈止是多,都多到送人的地步了。當年他和李逢吉一黨不睦,尤其和李逢吉麾下“八關十六子”中的頭牌張又新針尖對麥芒。這個張又新其實也是個難得的人才,人送外號“張三頭”。為什么叫“張三頭”呢?因為他在鄉試、省試、殿試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謂之“連中三元”。整個古代中國,“連中三元”僅有十七人。李逢吉死后,失去庇護的張又新主動向李紳道歉,贏得了李紳的諒解。
清算李黨、白居易病逝
李黨的末日到了!
七月初三,淮南節度使李紳病逝,年 75 歲。
李紳節制淮南兩年,可謂壞事做絕。
他有個怪癖,喜歡吃炒雞舌頭,每頓飯必須得有這道菜。炒一盤雞舌頭需要耗費活雞三百只。后院宰殺的雞堆成了山,李紳不吃,也不給窮人們吃,直接當垃圾扔掉。他一餐的費用高達幾百緡,夠一個普通人家半年的開銷了!
一年冬天,李紳的愛妾說想喝蛤蜊湯。數九寒天,哪兒有蛤蜊?!李紳可不管這么多,強令揚州全城百姓出動鑿冰河,給他愛妾挖蛤蜊。聽聽,這是人干的事兒?哪朝哪代的貪官污吏能干出這種事兒?!
淮南人不堪忍受,寧肯撇家舍業地出去當流民,也不愿意留在老家受折磨。下屬向李紳匯報,說百姓流失太多,應當予以重視。可李紳卻說:“你捧過麥子吧?留在下面的才是飽滿的。至于上面的那些秕糠,就讓它們隨風飄散吧,不必掛懷!”
一次,蘇州刺史劉禹錫應李紳之邀到揚州做客。當他見識過李紳妻妾成群、玉食珍饈的奢華生活后,大為感慨,寫了一首《贈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美女如云,歌喉曼妙,李司空您是見慣這些大場面了,可我劉某人看了卻肝腸寸斷,于心不忍呀!成語“司空見慣”就是這么來的。
李紳的女人豈止是多,都多到送人的地步了。當年他和李逢吉一黨不睦,尤其和李逢吉麾下“八關十六子”中的頭牌張又新針尖對麥芒。這個張又新其實也是個難得的人才,人送外號“張三頭”。為什么叫“張三頭”呢?因為他在鄉試、省試、殿試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謂之“連中三元”。整個古代中國,“連中三元”僅有十七人。李逢吉死后,失去庇護的張又新主動向李紳道歉,贏得了李紳的諒解。
二十年前,張又新任廣陵從事時,曾經有一位當歌伎的情人。二十年后的一天,他在李紳府上喝酒,無意中看到了這位歌伎。兩人四目相對,百感交集。趁著李紳換衣服的機會,張又新用手指蘸著酒,在木盤上寫了一首詩給歌伎看。李紳換完衣服回來,看到剛才還高高興興的張又新此刻卻愁容滿面,就讓歌伎唱歌解悶。歌伎唱了剛才張又新寫的詩:“云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以李紳的文學水平,還能聽不懂詩里的意思?!當場就把歌伎送給了張又新。
李紳寫了一輩子的麥子,販賣了一輩子的情懷,作了一輩子的威福,他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李黨整體的道德水平。牛李黨爭,在政治上我是支持李黨的。但以私德來論,牛黨的牛僧孺、令狐楚能甩李紳幾條街。蒼天無眼,這種壞人居然還能善終!
八月初三,唐廷為武宗發喪,葬于端陵。為了表彰王才人的節義,宣宗追贈她為賢妃,特許葬于端陵旁的柏城之內。雖然葬禮上的宣宗極盡哀榮,展示了他們叔侄間血濃于水的“真情”,但他的內心肯定都笑出聲了。
葬禮剛剛結束,宣宗就發布了一道史無前例的量移詔書:當年武宗貶黜過的五位老宰相,循州(今廣東惠州)司馬牛僧孺量移衡州(今湖南衡陽)長史,封州(今廣東肇慶封開縣)流人李宗閔量移郴州(今湖南郴州)司馬,恩州(今廣東江門恩平市)司馬崔珙量移安州(今湖北孝感安陸市)長史,潮州(今廣東潮州 )刺史楊嗣復量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昭州(今廣西桂林平樂縣)刺史李玨量移郴州刺史。
五相同日北遷,盛況空前絕后!五人中,除了崔珙是李黨的,還是被李德裕打擊過的李黨分子,其余四人都是牛黨的。牛黨中人喜大普奔,希望的春天就要來了!
但病重的李宗閔等不到春天了,還未離開肇慶就去世了。
同為牛黨領袖,李宗閔和牛僧孺有三點不同:
第一,牛僧孺雅好文學,也喜歡結交文士,白居易、劉禹錫等文化界大咖都是他的座上賓、好朋友;而李宗閔只好政治,他喜歡扒拉人、扒拉事,迷戀那種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感覺。
第二,李宗閔不在乎名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外界的評價他從不放在心上;牛僧孺則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有時還會主動避禍。
第三,李宗閔的腦袋里只有權力,眼中只有個人利益和本黨的利益,至于是非曲直、國家利益他根本不介意;而牛僧孺有時還能為國家考慮一下。
總的來說,牛僧孺還算一個政治家,而李宗閔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客。因此,不管在唐朝,還是在后代,牛僧孺的風評遠在李宗閔之上。
同月十四日,一代文宗白居易病逝。
從穆宗到文宗,朝廷的莊家基本上都是牛黨,中間李黨和鄭注、李訓短時期雄起了一陣子,但也沒來得及搞白居易。并且,白居易的大舅哥楊嗣復又是文宗愛寵楊賢妃的親侄子。因此,這些年白居易不僅未受到沖擊,官職還不斷提升。可提升歸提升,他的政治理想在政客扎堆的朝堂上得不到任何共鳴,始終沒能走上政治的核心舞臺。
長慶削藩戰爭期間,白居易上書發表對成德王庭湊戰事的看法,觀點不被采用,心灰意冷之下申請外放。長慶二年(822 年)七月,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他給杭州辦了不少實事,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古井,解決了長久以來的民眾飲水難問題。這時的白居易已經放棄了沖擊高位的念頭,在杭州待了不到兩年,就調到洛陽任了一個閑散的太子左庶子。
沒想到穆宗突然駕崩,敬宗不讓他躺平擺爛,又調他去蘇州當刺史。詩意的人果然和人間天堂有緣,任職的都是好地方。在蘇州刺史任上,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這就是著名的“七里山塘”。
文宗雅好文士,久聞白居易的大名。所以他上臺后,白居易跟著也起來了,于太和元年(827 年)回到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穿紫色朝服。也就是說,他已經享受三品的待遇,這在唐朝詩人中算是很高的成就了。
然后,這對君臣就開始了極限拉扯。白居易不想卷入牛李黨爭,意思意思了兩年,于太和三年(829 年)申請調回洛陽當閑差。文宗給他打了個折,洛陽可以回,但不能撂挑子,河南尹你得兼著。白居易對付了四年,又以患病為由,請辭河南尹。文宗以為他真病了,給了他一個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的閑職。可不久后,他就聽說白居易在洛陽履道里家中,整日與文士飲酒作詩,小日子過得比他這個皇帝舒坦多了!文宗吃醋了,白老師你怎么這樣,領著那么高的俸祿,好歹給朕干點兒活兒啊!于是,太和九年(835 年)他又調白居易去同州當刺史。白居易死活不干,各種理由一大堆。文宗只得改任白居易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
開成四年(839 年),白居易又說他病了,但這次是真的,確實中風了,申請退休。文宗沒同意,病了就病了吧,職務得掛著,不能退休。直到轉年文宗駕崩,這兩人才結束拉扯。
武宗上臺,李德裕當權,白居易就更沒心思干了,于會昌二年(842 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這么算下來的話,從太和三年到會昌二年,這 13 年間白居易實際上就沒離開過洛陽,離風暴中心長安遠遠的。遠離是非的好處,就是是非也會最大限度地遠離你。白居易急流勇退,躲過了文宗朝的黨爭,躲過了李訓、鄭注專權,躲過了仇士良大殺朝臣的“甘露之變”。他在履道里的生活要多舒服有多舒服,日常與同在洛陽的裴度、令狐楚、牛僧孺等人保持著密切往來。這老爺子其實也很風流,蓄養了多名姬妾。他曾經賦詩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和小蠻是他最寵愛的兩名姬妾。后世稱贊美女的“櫻桃小口”“楊柳細腰”“小蠻腰”就是從白老爺子這里來的。晚年的白居易尤其篤信禪宗,當了洛陽佛光寺高僧如滿的座下弟子,自號“香山居士”,所以后世稱他為“白香山”,又因為他字樂天,又稱“白樂天”。后人覺得他的詩作水平是李、杜之下的第三人,稱他為“詩魔”。
宣宗悲痛萬分,追贈白居易為二品尚書右仆射,謚號“文”,并親自作詩悼念: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老師你寫作錦繡詩文長達六十年,如今卻離開我們去冥界當詩仙了。你一生兜兜轉轉、居處不定,卻以居易為名。你崇尚造化無為,以樂天為字。你的作品聞名天下,小孩子都會背誦《長恨歌》,甚至連胡人都會詠唱《琵琶行》。朕一想起你,就不由得愴然泣下。
上一個受到皇帝如此寵遇的詩人還是玄宗朝的賀知章。整個大唐詩人圈,能到這一步的只有賀知章和白居易。
新樂府運動三大領袖——元白、短李,李紳品行低劣,元稹私德有虧,唯有白居易人品、作品、官品三品皆全、俱佳。元稹、李紳均為李黨骨干,白居易則被視為牛黨。他和元稹雖然政見不同,卻保持了一生的友誼。相比之下,晚年的白居易和李紳別說詩文唱和了,連普通交往都沒有。以白居易的性格,不大可能是他的問題,大概率是李紳為了向李德裕表示忠誠,主動斷絕了和白居易的來往。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現存詩作仍有三千首之多,并且他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大家可能想不到,在日本,白居易是知名度最高的唐代詩人,比李白、杜甫的知名度都高。與白居易同時代的嵯峨天皇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本《白氏文集》,還經常用白居易的詩句考大臣。平安時代的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甚至邀請文人大江唯公開講授《白氏文集》,并親自出席聽講。大江唯在其編著的《千古佳句》里收錄了一千多首唐詩,其中有 507 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菅原道真、紫式部、清少納言等日本文豪均在作品中大量引用白居易的詩句。
顯微鏡不全的唐史(第七部)四禍疊加 作者簡介
北溟玉,內蒙古武川人,唐太祖李虎的老鄉,通俗歷史作者,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已出版《玄武門的血》《隋唐那些人》《天可汗李世民》等作品。自認是一個有趣的人類男性個體,一個固執的碼字民工,一個蕓蕓人海里的路人甲,一個新時代里的孔乙己。《自嘲詩》:“本是后山人,偶做京華客。卌載浮沉忙淘漉,滋味百般嘗。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如此這般也如意,不怨老天錯。”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