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魯迅品人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9828
- 條形碼:9787507559828 ; 978-7-5075-5982-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品人錄 本書特色
《魯迅品人錄》是一部凝練魯迅思想鋒芒的精選集,以“品人”為脈絡,將魯迅雜文、散文、書信中的犀利洞見匯聚成河——從阿Q式國民性的解剖,到知識分子的精神困境;從市井眾生的生存百態,到歷史暗角的鬼影幢幢,書中密集的思想火花,既是匕首投槍,又是救贖的火種。每段文字都適合讀者在碎片化閱讀時代反復咀嚼。
魯迅研究專家張夢陽先生的導讀,是一把打開魯迅“品人”密碼的鑰匙。他以數十載學術積淀,將魯迅“立人”思想與當代精神困境相勾連,揭示這些寫于百年前的文字如何在當下社會依然迸發著灼人的現實力量。當你在書中遇見那些穿透紙背的目光,或許會驚覺:魯迅筆下的“看客”與“狂人”,從未真正離場。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邀請每一個不愿沉淪的靈魂,在魯迅的文字密林中照見自己,照見時代。
這部精選集特別適合三類讀者:渴望在經典中尋找思想鋒芒的青年,試圖理解國民性深層密碼的文化觀察者,以及在喧囂時代尋求精神錨點的現代人。
魯迅品人錄 內容簡介
《魯迅品人錄》是品味魯迅文學魅力與人生智慧的佳作,由魯迅研究專家張夢陽先生編寫。全書精心編排為三大板塊:“綜述”部分深入剖析了魯迅品人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會背景,為讀者理解魯迅的思想精髓提供了寶貴的指引;“魯迅語萃”部分收錄了魯迅在品人過程中的諸多名言語錄,展現了魯迅對人性的敏銳洞察與深邃思考;“魯迅文選”部分刻畫了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既有具體的人,也有抽象的人,讓讀者在品味人物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人性的正邪、善惡、智愚等。魯迅筆下的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縮影,《魯迅品人錄》,帶你漫步于時代的長廊,領略百態人生與社會萬象。
魯迅品人錄 目錄
綜 述
魯迅“品人”的智慧 / 張夢陽
魯迅語萃
1. 閱歷與讀書
2. 知人論世
3. 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
4. 談世故
5. 關于老實人
6. 關于文人
7. 關于禮教
8. 關于愛國
9. 中國人的面子
10. 國民的性格
11. 主子與奴才
12. 生存與進化
13. 女人的節烈
14. 阿 Q 的現世報
15. 破落戶子弟
16. 巧滑之徒
17. 皇帝、農民起義領袖的心理
18. 對友人的品評
19. 對青年人的品評
20. 對青年朋友的提醒
21. 對許廣平的叮嚀
22. 中國的脊梁
魯迅品人錄 相關資料
1936 年 4 月 5 日(魯迅離世前半年零半個月),魯迅在致王冶秋的信中感慨道:“我的文章,未有閱歷的人實在不見得看得懂,而中國的讀書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無法可想。”顯露出這一代文化巨人臨終前心境的絕望與悲涼。
所謂“閱歷”,就是魯迅一生總結的四個字:“知人論世”。要“知人”,就須對人反復“品味”,反復“咂摸”。世上難事甚多,而對人的品味,“品”出人的正邪、善惡、智愚、廉貪、厚薄,“咂”到人的根性、心術、欲望、脾氣、伎倆,即善于“品人”,則是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從交友、收徒、世事往來,到政治領導、經濟管理,再到做學問的評史論文,無不與“品人”緊密相連。“品人”正確、深刻,則事利;錯誤、膚淺,則事敗。幾乎是事事人人無法逾越的定則。通過魯迅的“品人”,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智慧的啟迪。
“劉伶喝得酒氣熏天,使人荷鍤跟在后面,道:死便埋我。雖然自以為放達”,有人也相信甚至崇拜。但魯迅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只能騙騙極端老實人”。
與劉伶同屬“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等,被當權者誣為“非湯武而薄周孔”,于是后人就罵嵇康阮籍“毀壞禮教”。魯迅認為:“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因為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
許壽裳先生說,魯迅先生“知人論世,總是比別人深刻一層”,這真是最確切的評價。
2
過去幾十年來,魯迅研究一直認為魯迅后期超越前期,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與思想上的飛躍;近些年有些論者,又跳到另一極端,認為魯迅后期倒退了,遠遠不如前期。我則認為魯迅后期有退步,也有進展,在“品人”這點上有所深化。1934 年斯諾向魯迅問道:“難道你認為現在阿 Q 依然跟以前一樣多嗎?”魯迅大笑道:“更壞,他們現在管理著國家哩。”這正說明魯迅是從人的本性上“品人”的,沒有簡單地用階級論觀點“量”人。
而“品人”達到令人戰栗深度的,則是 1934 年魯迅讀過《清代文字獄檔》之后寫的兩篇文章:《隔膜》與《買〈小學大全〉記》。
1936 年 4 月 5 日(魯迅離世前半年零半個月),魯迅在致王冶秋的信中感慨道:“我的文章,未有閱歷的人實在不見得看得懂,而中國的讀書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無法可想。”顯露出這一代文化巨人臨終前心境的絕望與悲涼。
所謂“閱歷”,就是魯迅一生總結的四個字:“知人論世”。要“知人”,就須對人反復“品味”,反復“咂摸”。世上難事甚多,而對人的品味,“品”出人的正邪、善惡、智愚、廉貪、厚薄,“咂”到人的根性、心術、欲望、脾氣、伎倆,即善于“品人”,則是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從交友、收徒、世事往來,到政治領導、經濟管理,再到做學問的評史論文,無不與“品人”緊密相連。“品人”正確、深刻,則事利;錯誤、膚淺,則事敗。幾乎是事事人人無法逾越的定則。通過魯迅的“品人”,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智慧的啟迪。
“劉伶喝得酒氣熏天,使人荷鍤跟在后面,道:死便埋我。雖然自以為放達”,有人也相信甚至崇拜。但魯迅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只能騙騙極端老實人”。
與劉伶同屬“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等,被當權者誣為“非湯武而薄周孔”,于是后人就罵嵇康阮籍“毀壞禮教”。魯迅認為:“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倒是承認禮教,太相信禮教。因為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
許壽裳先生說,魯迅先生“知人論世,總是比別人深刻一層”,這真是最確切的評價。
2
過去幾十年來,魯迅研究一直認為魯迅后期超越前期,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與思想上的飛躍;近些年有些論者,又跳到另一極端,認為魯迅后期倒退了,遠遠不如前期。我則認為魯迅后期有退步,也有進展,在“品人”這點上有所深化。1934 年斯諾向魯迅問道:“難道你認為現在阿 Q 依然跟以前一樣多嗎?”魯迅大笑道:“更壞,他們現在管理著國家哩。”這正說明魯迅是從人的本性上“品人”的,沒有簡單地用階級論觀點“量”人。
而“品人”達到令人戰栗深度的,則是 1934 年魯迅讀過《清代文字獄檔》之后寫的兩篇文章:《隔膜》與《買〈小學大全〉記》。
《隔膜》,寫的是魯迅從《清代文字獄檔》中發現的一件案例: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山西臨汾縣生員馮起炎,聞乾隆將謁泰陵,便身懷著作,在路上徘徊,意圖逞進,不料先以“形跡可疑”被捕了。那著作,是以《易》解《詩》,實則信口開河,惟結尾有“自傳”似的文章卻很特別,大意是有兩個表妹,可娶,而恨力不足以辦此,想請皇帝協辦。雖然幼稚至極,然而何嘗有絲毫惡意?不過著了當時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說的迷,想一舉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不料結局卻甚慘,這位才子被從重判刑,發往黑龍江等處給披甲人為奴去了。魯迅對此案做出了極深刻的評析:
……這些慘案的來由,都只為了“隔膜”。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數等。奴隸只能奉行,不許言議;評論固然不可,妄自頌揚也不可,這就是“思不出其位”。
魯迅這段洞察世情的評析,啟發我們要“品”出“人”的本性,就必須透過表面現象的“隔膜”,去理解事物的本質,絕不可像馮起炎那樣簡單愚蠢,結果禍從天降。
《買〈小學大全〉記》,寫的也是魯迅從《清代文字獄檔》中發現的一件案例:《小學大全》的編纂者尹嘉銓,他父親尹會一,是有名的孝子,乾隆皇帝曾經給過褒揚的詩。他本身也是孝子,又是道學家,官又做到大理寺卿稽察覺羅學。還請令旗籍子弟也講讀朱子的《小學》,而“荷蒙朱批:所奏是。欽此。”后來又因編纂《小學大全》,得了皇帝的嘉許。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已經致仕回家,本來可以安享晚年了,然而他卻繼續求“名”,寫奏章給乾隆皇帝,請求為他父親請謚,結果觸怒龍顏,招致殺身之禍。
魯迅對此案的評析是:尹嘉銓的“禍機雖然發于他的‘不安分’,但大原因,卻在既以名儒自居,又請將名臣從祀:這都是大‘不可恕’的地方”。因為“乾隆是不承認清朝會有‘名臣’的,他自己是‘英主’,是‘明君’,所以在他的統治之下,不能有奸臣,既沒有特別壞的奸臣,也就沒有特別好的名臣,一律都是不好不壞,無所謂好壞的奴子”。尹嘉銓招禍的原因與馮起炎相同,都是“骨奴而膚主”,表面上是學士、文人,骨子里卻是奴才,“品”不出最高的奴隸主——皇帝的本性,也“不悟自己之為奴”,像阿 Q 那樣對自己的奴隸地位與將死的命運毫無所知。
不認識自己的奴隸地位,又不認識世界、不認識人世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本質,缺乏最起碼的悟性。這就是當時許多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所謂的知識分子的悲劇。
魯迅不僅有知人之明,而且還有“自知”之明,他在《寫在〈墳〉后面》中說:
倘說為別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連我自己還不明白應當怎么走。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罷,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們。我只很確切地知道一個終點,就是:墳。然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誰指引。問題是在從此到那的道路。
他只是做著“一木一石”的工作,從來不自命為什么“導師”。從實質上說,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就是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
3
從自身處境和他人位置的變化中“品人”,往往是“品”出世人“真滋味”的訣竅。魯迅少年時代由于祖父科場案,家道中落,曾被人譏為“乞食者”,在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途路中,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使他自小就形成了倔犟不屈、不甘被人奴役的“硬骨頭”性格。到日本留學時期,更是不甘做亡國奴,要改變國人的精神,主張“尊個性而張精神”,做“精神界之戰士”。自此一生,始終如一地反對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奴役”,愈到晚年,“抗拒為奴”的心理情結愈是強烈,愈是對奴隸和奴隸主高度敏感,對人與人之間的奴役關系愈是憎惡。
…………
魯迅品人錄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作有:《吶喊》《熱風》《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南腔北調集》等。
張夢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榮休研究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原副會長,現為紹興文理學院魯迅研究院“鑒湖學者”講座教授、圖書室主任。張夢陽始終以魯迅研究為中心,以史料整理、研究為特色,首倡“魯迅學”概念并身體力行,為我國魯迅研究事業的始終堅守者之一。主要學術成果有:《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主要編者),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魯迅學通史》,獲國家圖書獎;《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獲2016年國家出版基金。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