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72088
- 條形碼:9787111772088 ; 978-7-111-77208-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 本書特色
1.響應時代與國家戰略需求:契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順應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化轉型方向。緊密對接《中國制造2025》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重點發展戰略,滿足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人才培養需求,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提供知識支持與人才儲備指引。
2. 專業團隊聯合打造:由清華大學李駿院士院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楊世春主編。融合學術理論深度與企業實踐前沿性,確保知識體系既具系統性,又緊密貼合工程實際,讓讀者學到的知識能直接應用于產業實踐。
3. 內容全面且體系完整:作為“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之一,與系列其他書籍共同涵蓋智能新能源汽車設計、控制、制造與系統工程多方面。本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系統安全理論、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包含了企業對于智能網聯汽車開展的安全實踐,讓學生全面掌握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知識。
4. 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不僅闡述電驅動的基礎理論,還引入企業真實設計案例。通過實際案例分析,解決高校智能網聯汽車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使其更符合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
5. 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及時反映全球汽車智能化進程,展現行業新動態。
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 內容簡介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初衷是降低占總數約94%的人為失誤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率,然而,智能網聯汽車在感知、決策、控制等多方面存在性能不足,反而又為人類帶來新的交通事故,暴露了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問題的嚴峻性。本書重點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的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三大關鍵研究領域展開內容,介紹了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定義與內涵、重要意義以及體系架構;闡述了系統工程理論、系統危害機理、系統安全保障理論及安全可接受性理論;系統地介紹了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調研了國內外自動駕駛汽車廠家以及行業專家在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以及融合安全方面的實踐案例;總結了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面臨的安全挑戰以及學界和企業界提出的一些前沿解決方案。 本書適用于智能交通系統、汽車安全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有關人員學習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車輛工程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教材。
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 前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成為汽車工業和信息技術融合的典范,其不僅代表了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更在提升交通效率、保障行車安全、優化用戶體驗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然而,智能網聯汽車的高度智能化和網聯化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如何確保智能網聯汽車在復雜多變的交通環境中安全、可靠地運行,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因此,智能車輛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了解并掌握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技術變得尤為重要。
本書入選了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建設項目。作為“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課程的教材,本書旨在全面、系統地探討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的關鍵技術、理論框架及實踐案例。全書分為7章,分別為緒論、系統安全理論、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智能網聯汽車預期功能安全、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典型實踐以及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技術展望。
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 目錄
序
前言
縮略語對照表
第1章緒論
本章導學..001
學習目標..001
1.1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定義與內涵..001
1.1.1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定義..001
1.1.2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內涵..002
1.2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的重要意義..002
1.2.1交通強國建設..002
1.2.2人民生命財產安全..002
1.2.3產業鏈成熟保障..003
1.3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體系..
003
1.3.1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關鍵組成..003
1.3.2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體系架構..005
1.4本書結構..008
習題..008
參考文獻..009
第2章系統安全理論
本章導學..011
學習目標..011
2.1系統安全開發理論..012
2.1.1系統工程理論..012
2.1.2系統危害機理..015
2.1.3系統安全保障理論..022
2.1.4安全可接受性理論..028
2.2系統安全設計方法..032
2.2.1整體設計流程..032
2.2.2系統概念設定..033
2.2.3安全設計與開發..044
2.2.4系統認證與發布..049
習題..050
參考文獻..052
第3章智能網聯汽車功能安全
本章導學..054
學習目標..054
3.1功能安全基礎理論與概念..055
3.1.1功能安全基本概念..055
3.1.2功能安全相關標準..058
3.1.3安全管理與組織架構..061
3.2安全需求與架構開發..064
3.2.1相關項定義..064
3.2.2危害分析和風險評估..066
3.2.3功能安全概念..072
3.2.4系統開發階段..075
3.2.5硬件開發階段..088
3.2.6軟件開發階段..100
3.3系統集成測試及確認..107
3.3.1系統及相關項集成和測試..107
3.3.2安全確認..113
3.3.3功能安全認可措施..114
習題..115
參考文獻..117
第4章智能網聯汽車預期功能安全
本章導學..119
學習目標..119
4.1預期功能安全基本概念..120
4.1.1預期功能安全基本定義..
120
4.1.2預期功能安全相關標準..125
4.2預期功能安全活動流程..126
4.2.1預期功能安全分析評估..127
4.2.2預期功能安全驗證與確認..134
4.2.3預期功能運行階段活動..137
4.3預期功能安全保障技術..140
4.3.1人工智能算法監測與防護..140
4.3.2運行設計域的監測與防護..152
4.3.3道路法規符合性監測與防護..157
習題..172
參考文獻..174
第5章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
本章導學..176
學習目標..176
5.1信息安全基礎概念..177
5.1.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177
5.1.2信息安全理論基礎..178
5.2信息安全保護對象..180
5.2.1車聯網系統..180
5.2.2車內網..181
5.2.3車際網與車載移動互聯網..
185
5.3信息安全標準法規與管理體系..187
5.3.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187
5.3.2信息安全標準..192
5.3.3信息安全合規管理體系..
195
5.4網絡安全保障技術..199
5.4.1態勢感知與入侵檢測..199
5.4.2加密與認證..207
5.4.3其他防護技術..210
5.5數據安全技術..215
5.5.1數據資產盤點..216
5.5.2數據分類分級..218
5.5.3敏感數據脫敏..223
5.5.4敏感數據銷毀..227
5.6信息安全測試方法..230
5.6.1信息安全測試原則與總流程..230
5.6.2信息安全測試對象與單元..233
5.6.3信息安全測試工具..236
5.6.4信息安全測試內容..236
5.6.5信息安全測試依據..238
習題..239
參考文獻..239
第6章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典型實踐
本章導學..242
學習目標..242
6.1功能安全典型實踐..242
6.1.1功能安全概念階段開發實踐..243
6.1.2功能安全系統及軟硬件階段開發
實踐..251
6.1.3關鍵零部件安全開發實踐..254
6.2預期功能安全典型實踐..261
6.2.1整車級預期功能安全開發實踐..261
6.2.2部件級預期功能安全開發實踐..272
6.3信息安全典型實踐..278
6.3.1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實踐..278
6.3.2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網絡安全
實踐..280
習題..282
參考文獻..285
第7章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技術展望
本章導學..287
學習目標..287
7.1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技術的發展與
挑戰..287
7.1.1功能安全面臨的挑戰..287
7.1.2預期功能安全面臨的挑戰..288
7.1.3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289
7.2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技術的發展趨勢..291
7.2.1功能安全前沿技術..291
7.2.2預期功能安全前沿技術..292
7.2.3信息安全前沿技術..293
習題..295
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安全技術 作者簡介
李駿,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8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1989年獲博士學位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學院,同年就職于中國一汽,歷任中國一汽技術中心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一汽集團總工程師等職務。2018年3月入職清華大學。曾任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主席,現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
長期主持中國一汽技術中心產品自主研發與科技創新工作,建成國內領先的自主研發體系和能力,完成多項重大產品換代研發以及國家863、973和重大裝備型號研制項目。主持研發出一汽解放品牌重型商用車系列柴油機、自主高壓共軌電控系統產品、發明雙軌電控可變噴油規律高壓噴油系統和氣驅動尿素噴射NOX排放后處理系統并實現產業化;主持研發出一汽紅旗品牌直噴增壓汽油機直4、V6、V6和V12系列產品,國內首款基于DCT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的P2插電式混合動力總成產品;主持研發出我國第三代高機動戰術MV3車輛平臺;提出一汽智能網聯汽車“摯途”技術戰略和技術路線,主持完成了紅旗L3自動駕駛原型車和智慧城市智能汽車前瞻預研發。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2項,國家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2012年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授權專利9項,發表論文98篇和專著1部,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駿,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8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1989年獲博士學位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學院,同年就職于中國一汽,歷任中國一汽技術中心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一汽集團總工程師等職務。2018年3月入職清華大學。曾任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主席,現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
長期主持中國一汽技術中心產品自主研發與科技創新工作,建成國內領先的自主研發體系和能力,完成多項重大產品換代研發以及國家863、973和重大裝備型號研制項目。主持研發出一汽解放品牌重型商用車系列柴油機、自主高壓共軌電控系統產品、發明雙軌電控可變噴油規律高壓噴油系統和氣驅動尿素噴射NOX排放后處理系統并實現產業化;主持研發出一汽紅旗品牌直噴增壓汽油機直4、V6、V6和V12系列產品,國內首款基于DCT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的P2插電式混合動力總成產品;主持研發出我國第三代高機動戰術MV3車輛平臺;提出一汽智能網聯汽車“摯途”技術戰略和技術路線,主持完成了紅旗L3自動駕駛原型車和智慧城市智能汽車前瞻預研發。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2項,國家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2012年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授權專利9項,發表論文98篇和專著1部,201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世春,2004年博士畢業于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2008年從汽車動態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出站,2013-2014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做訪問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工信部交叉學科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車輛分標委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智能車輛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編委。近年來帶領創新團隊圍繞我國重大科技與產業戰略需求,從事電動汽車能源動力系統安全、高效優化理論及集成控制相關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研究工作,在電動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總成集成設計方法、優化理論及復雜機電系統耦合控制理論方面,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2018年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3)、2018年獲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1)、2016年獲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1)、2017年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2)、2018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3)、2015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排名1)、2011年獲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排名1)、2004年獲吉林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3)。近五年以第一享有人身份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5項,以第一或者通信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20多篇,出版教材、專著各1部,負責國際合作項目、十三五重大專項、863項目、自然基金重點、面上、青年項目、科技支撐項目等縱向項目17項。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