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宋朝的祛魅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8973
- 條形碼:9787220138973 ; 978-7-220-13897-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朝的祛魅 本書特色
一部深入探討宋朝歷史與文化的學術著作
-
著名歷史學者,浙江大學博導吳錚強教授,透過重重歷史迷霧,多角度對宋朝進行解讀與祛魅。
-
多個維度切入,展現歷史敘述的多元化路徑。
透過名家論著,以新視角重構傳統歷史表達。
呈現尋宋之旅,探尋真實歷史遺留下的痕跡。
宋朝的祛魅 內容簡介
本書以探討宋朝歷史、文化成就及宋代政治為中心,作者通過細致的史料分析,對宋朝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與祛魅,對傳統史學中將宋朝單一化、理想化的歷史敘述進行多元化的討論。書中不僅討論了宋朝宮廷政治的復雜性,如皇權斗爭、士大夫政治地位的變遷,還涉及了王安石變法、理學與政治的關系等重要議題。作者提出運用“文本與書寫”的研究方法,以揭示歷史記憶與現實之間的復雜聯系。本書為理解宋朝的歷史地位和文化貢獻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對如何客觀評價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宋朝的祛魅 目錄
“趙宋造極論”辨 001
宋朝宮廷政治概述 010
王安石理財說獻疑 018
宋朝士大夫政治祛魅 028
宋元轉型論解構 048
宋朝的兩張面孔 053
理學的黨爭史與政治文化史
——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之一 065
理學政治理想及其現實處境
——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之二 093
“祖宗之法”的虛與實
——評鄧小南《祖宗之法》 110
君主的生活與政治的動力
——評方誠峰《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 123
權力與書寫的游戲
——評李超《南宋寧宗朝前期政治研究》 152
徽宗四碑:趙佶是政治家還是藝術家?
——從伊沛霞《宋徽宗》談起 167
苦苦過活的地方士人
——評《南宋吉州的士大夫與宗族、地域社會》… 185
歷史的盜夢空間
——《文本與書寫》出版感言 195
尋宋的意味 204
宋朝歷史遺跡的四種類型
——對尋宋之旅的一點歸納 230
作為宋代文化遺產的西湖十景 254
附錄:冷眼看宋朝: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在“盜夢
空間”的第幾層夢境?
——《南方周末》對吳錚強的專訪 273
宋朝的祛魅 相關資料
“趙宋造極論”辨a
一、造極說與新宋學
近年來,談論宋史者好引陳寅恪“華夏民族之文 化造極于趙宋之世”之語以抬高宋朝的歷史地位。然 而陳氏此語是從探討中國學術復興的角度提出,與宋 朝歷史地位之議題實有隔閡。陳寅恪“華夏民族之文 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一語出自鄧 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他認為學術興衰本是歷 史常事,正如儒學在唐末五代衰微至極,但宋人援佛 入儒,儒學以理學(新儒學)的形式再次復興,據此
a 原題《“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辨》,原載個 人公眾號“尋宋”,2021年10月12日;澎湃新聞網·私家 歷史,2021年10月23日。
相信中國學術在近代衰微之后“終必復振”。由于堅 信中國學術復興之路必將參照宋學模式,“將來所止 之境,今固未敢斷論,唯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學術之 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是已”。陳寅恪進而推論宋史 研究對于復興中國學術必有裨益,這才讓他在為鄧廣 銘的宋史研究論著撰序時提出“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 于趙宋之世”的論斷。“趙宋造極論”辨a
一、造極說與新宋學
近年來,談論宋史者好引陳寅恪“華夏民族之文 化造極于趙宋之世”之語以抬高宋朝的歷史地位。然 而陳氏此語是從探討中國學術復興的角度提出,與宋 朝歷史地位之議題實有隔閡。陳寅恪“華夏民族之文 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一語出自鄧 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他認為學術興衰本是歷 史常事,正如儒學在唐末五代衰微至極,但宋人援佛 入儒,儒學以理學(新儒學)的形式再次復興,據此
a 原題《“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辨》,原載個 人公眾號“尋宋”,2021年10月12日;澎湃新聞網·私家 歷史,2021年10月23日。
相信中國學術在近代衰微之后“終必復振”。由于堅 信中國學術復興之路必將參照宋學模式,“將來所止 之境,今固未敢斷論,唯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學術之 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是已”。陳寅恪進而推論宋史 研究對于復興中國學術必有裨益,這才讓他在為鄧廣 銘的宋史研究論著撰序時提出“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 于趙宋之世”的論斷。
換言之,陳寅恪“造極論”的邏輯鏈是這樣的: 學術演進呈現規律性的興衰更替→華夏文化在五代衰 極之后“造極于趙宋之世”→近代學術復興理當參照 宋學→因此有必要研究宋史。這就意味著“造極論” 只是陳氏論證其學術取向的一個中間環節,而且是撰 序時的借題發揮,并非陳氏立論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因此試圖理解陳氏的“造極論”,關鍵在于剖析陳氏 的“新宋學”立場,舍此而抽象地討論“造極論”, 勢必流于空洞。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傳統文化遭受重創,如 何重建中國學術是擺在民國學人面前重大而迫切的 問題。時人提出種種方案,又以陳寅恪之“新宋學”
立意最高而彪炳史冊。陳氏對“新宋學”的構想,今 人多有勾勒(羅志田、王東杰、桑兵、侯宏堂)。 概而論之,陳氏以儒家倫理(《白虎通義》三綱六 紀之說)為核心理念(或曰超驗價值、抽象理想、 idea),在堅持民族文化本位的同時,強調吸納外來 之學說(西學)。這樣的學術復興方案之所以被稱為 “新宋學”,是因為陳寅恪把宋學的儒家立場視為 “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又將援引佛教思想視為 “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進而力圖遵循宋學的模式 尋求中國學術的復興,“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 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 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陳寅恪: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
宋朝的祛魅 作者簡介
吳錚強,浙江海寧人,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地方歷史文書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公眾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代社會科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本體論者。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