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868607
- 條形碼:9787547868607 ; 978-7-5478-686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 本書特色
本書對城市濱水地區復興所做的比較性研究以及所采集的黃浦江、蘇州河等濱水岸線城市更新的樣本,通過規劃策略分析、歷史沿革探尋和區域活力提升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闡述。將城市濱水區域的復興融入城市現代生活場景,也正是始于足下的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的價值所在。城市因有了故事而精彩,刻在城市每一個角落的滄桑造就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格調,也成為城市不斷前行的源泉。感謝本書作者對城市濱水地區復興的專業思考和關于江河水所孕育的上海故事的傾情續寫。
汪孝安
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資深總建筑師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濱水地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映照著現代的活力。本書正是當下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圍繞上海濱水地區鮮活實踐的記錄和總結,其中既有對黃浦江、蘇州河兩岸代表性案例的介紹,也有對家門口那條小河道的講解與設計。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城市濱水地區復興的認知不僅僅是空間的重建,也是廣大市民生活場景的重塑,更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它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城市與水的和諧共生。
葉貴勛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居住區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 內容簡介
近年來,我國城市更新在政策及規劃體系建構、制度與機制配合方面不斷完善,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營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當前階段上海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強調緊緊圍繞城市總體規劃強化城市功能,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區域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突出內涵發展,提升公共服務與環境品質,進而彰顯城市魅力和吸引力——這是上海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標,也是濱水地區復興的指引方向、實施路向。
本書基于對各國國際化大都市及上海市各類型城市濱水地區更新實踐特征的梳理,從多元整合和價值提升的雙重視域,進行濱水地區更新規劃實踐策略思考,總結本土案例特征、技術手段,實踐路徑,探索如何借助多維規劃設計實踐行動,發揮濱水地區的歷史人文、生態景觀、空間資源優勢,打造更本土、更親民的市民日常生活岸線,助力上海建設新時代人民城市--當我們將城市濱水地區復興置放于真實的生活場景、融人自然之中,這必然不僅僅是關于技術管控,或是對城市資源配置、經濟價值的實現,而是承載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和發展活力激發,以及可能的發展機遇,更美好未來生活的打造。
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 前言
上海因水而興,“一江一河”是上海城市的血脈。外灘是上海近代城市發展之源,之后有了上海的十里洋場,大馬路至四馬路的商業繁榮均源自外灘。浦江兩岸、蘇州河畔又是中國工業的發祥地,曾經工廠、倉庫、碼頭林立。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口岸、移民城市,因繁榮的工商業、曾經的新文化運動高地……造就了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城市特質。以世博會為契機,上海進入了城市功能的轉型階段,也進入了以保留歷史記憶、傳承城市文脈為突出理念的謹慎漸進式、常態化的城市更新階段。城市濱水區域往往是城市更新的重點,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承繼與城市新生活方式的結合則是濱水區復興的要素,是延續城市濱水區活力和推進城市進一步發展的新動能。黃浦江和蘇州河濱水岸線實現貫通后,兩岸正從工業、倉儲、碼頭等生產性區域轉變為以公共空間為主的市民江岸,兩岸及其腹地的功能開發和服務提升,則成為未來兩岸活力激發的重要內容,濱水岸線與腹地城市功能的緊密相連,以期承載更為豐富多彩的城市活動。黃浦江、蘇州河兩岸貫通已成為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間和標志性載體,也有力帶動了域內豐富河流資源的濱水區域的共同發展。
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 目錄
導論城市濱水地區復興:關注人的需求,多維行動共構/1
**章濱水地區:城市的更新與轉型/7
1.1濱水地區的功能與發展轉型/8
1.2濱水地區的特色與營造方式/11
1.3城市濱水地區的價值承載/14
第二章 濱水地區發展相關理論與實踐/17
2.1國外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18
2.2國內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29
第三章 城市濱水地區更新類型與策略/35
3.1上海濱水地區更新規劃實踐類型及特征/36
3.2濱水地區更新規劃實踐的多元整合策略/40
3.3濱水地區更新規劃實踐的價值提升策略/44
第四章 面向未來:戰略引導與整體更新/51
4.1黃浦江兩岸地區:世界級城市會客廳/52
4.2“藍色網絡”:系統規劃與實施引導/71
第五章基因傳承:在地性與歷史風貌提升/81
5.1蘇州河兩岸的再生與活化/82
5.2骨干河流兩岸地帶更新/110
5.3濱水社區風貌管控引導/126
第六章 存量盤活:公共空間復興與生活煥新/135
6.1用地盤活與空間的釋放/139
6.2濱水社區的公共性植入/146
6.3新的建設與設施的結合/151
6.4文化賦能點亮濱水生活場景/158
結語 讓城市濱水地區的更新發展更有溫度/165
參考文獻/169
致謝/172
城市濱水地區復興 本土樣本與多維行動 作者簡介
莫霞,博士,正高級工程師,華建集團上海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長,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規劃設計師聯盟專家顧問,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建筑學會城市規劃與設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擔任上海市多個街道的社區規劃師。出版專著《城市設計與更新實踐:探索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發展之路》(2019年)、《沖突視野下的可持續城市設計:本土策略》(2020年)、《新一輪舊區改造:構建高品質生活空間》(2024年)等。
王璐妍,高級工程師,華建集團上海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總規劃師,華建集團技術委員會水利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總體規劃和區域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匯區長橋街道社區空間規劃師。長期從事城鄉規劃與城市更新相關工作,已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的專業技術獎項幾十項,多次在東方財經“632觀察”、徐匯區“新思匯”、華建集團“云上論建”等會議論壇上作交流或宣講。出版專著《濱河空間有機更新規劃設計實踐》(2024年)。
張強,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華建集團上海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建筑學會青年設計師分會委員。2021年獲評日本國際先鋒設計領軍人物TOP10,主持的項目曾多次獲得全國勘察設計獎、美國金磚獎、上海市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REARD全球地產設計大獎、魯班獎等各種國內外獎項。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