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覺醒的年代 1911-1920年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8944
- 條形碼:9787507558944 ; 978-7-5075-5894-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覺醒的年代 1911-1920年的中國 本書特色
1.祝勇作為一名文字高手和故事高手,他總是站在稍遠處,讓人物站在現場講述故事。
2.1911—1920年是中國覺醒的年代,在醒醒睜開眼的10年中發生了多少轉折性事件,值得關注。
3.民初這10年,中國歷史上產出各類能人志士超級集中。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段祺瑞、梁啟超、康有為……輪番登場又謝幕。歷史就是這么奇怪,會在某個時間段,集中批量產出改變歷史的人物。
4.唐紹儀憤然出走,孫中山欣然讓位,袁世凱悠然登上寶座卻在噩夢中死去,黎元洪在禁宮中苦挨春秋,所幸他的運氣比光緒好,他熬到了袁世凱死;梁啟超只在戊戌年的秋風落葉中,倉皇離開北京……他們所謂什么?
5.本書圓脊精裝,封面采用炫彩雅蓮紋燙金,精致排版 原滋原味老照片,入手絕不后悔
覺醒的年代 1911-1920年的中國 內容簡介
1911-1920年的中國,原本混亂的局面中,人們開始蘇醒,醒醒眼剛睡醒的樣子。多少志士能人開始為中國的前途努力探索和掙扎,他們有抱負,有理想,有抉擇,有野心,有私心,有堅持,有放棄,有痛苦,有糾結,有忠誠,也有背叛……無論如何,那個年代的人們開始睜眼了。
祝勇用講故事的高超筆法,重構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年代——清末雖積重難返,但不會因革命的成功而有所改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現代的國家架構,建立了多黨政治的平臺,但也不能解決制度問題……所有人都處在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中,有人站在了風口浪尖,有人逐浪而行,粉墨登場后,隨著五四運動的到來,一個新的時代向大家走來。
覺醒的年代 1911-1920年的中國 目錄
自序
1911—1912 傳奇一·迷宮
1913—1914 傳奇二·子彈
1914—1916 傳奇三·天命
1916—1917 傳奇四·殘局
1917—1918 傳奇五·歧路
1917—1920 傳奇六·吶喊
參考文獻
覺醒的年代 1911-1920年的中國 相關資料
唐紹儀決定出走。
做出這個決定以后,唐紹儀沒有猶豫。他干凈利索地換上便裝,沒有通知任何人,只帶兩三個隨從,走出麻線胡同 3 號的宅院。
胡同仿佛麻線,把他的心緊緊纏住。他的心里很悶,想擺脫那些麻線的糾纏。車夫似乎懂得了他的意思,跑起來了,越跑越快,他突然有一種失重的感覺。人力車從一條胡同折向另一條胡同,像在迷宮里穿行,接連不斷的厚重的墻總是令他感到恐懼,但車夫總是能夠敏捷地避開它們,像一條魚,在墻的圍困中游來游去,慢慢地,他才適應人力車的速度。他覺得自己的身體變輕了,兜風的布篷似乎成了一只風箏,帶著他,忽忽悠悠地飄了起來。
民國元年,北京城密如蛛網的胡同里,這是無數輛人力車中的一輛。沒有人注意,車上坐著的,是這個國家的政府總理。
對于這個新生的民國來說,沒有人比唐紹儀更能勝任國務總理這一職務了。唐紹儀每天 5 點起床,逢星期一、三、五召開國務會議,二、四、六謁見袁世凱。唐德剛先生說:“他具有現代政治家所應有的國際知識和經驗,他和袁的長期友誼,也贏得了袁的高度信任。孫中山對他的尊重和鄉情更是難能可貴。同盟會中的高干對唐也表現得極其友好,并竭力邀其加盟。由黃興和蔡元培介紹,唐也于 3 月 30 日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宣誓加入同盟會。”對此,袁世凱是默許的,按照民國報人陶菊隱的說法,因為他需要唐紹儀成為“他與同盟會之間的一個中間型人物”。
武昌起義以后,唐紹儀是作為袁世凱的代表,與孫中山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進行談判的,正是這場談判,終結了大清王朝的統治,把袁世凱送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上。在復雜的局勢中,他能敏銳地找到被荒草覆蓋的捷徑。帝制結束了,小皇帝退縮到宮殿的一隅,粗礪堅固的城墻不再守衛帝制的威嚴,革命也結束了,民國的第一任總統肥重的屁股坐在太和殿的西式皮椅里,安靜地簽署各種命令,卸職后的孫中山回到了他的故鄉,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大榕樹下,與老人們放聲地高談闊論。似
乎一切都已塵埃落定,回到了它應有的軌道上,一道難解的方程,終于被化繁為簡,求出了最大公約數,幾乎同時,所有人都長吁了一口氣。
唐紹儀決定出走。
做出這個決定以后,唐紹儀沒有猶豫。他干凈利索地換上便裝,沒有通知任何人,只帶兩三個隨從,走出麻線胡同 3 號的宅院。
胡同仿佛麻線,把他的心緊緊纏住。他的心里很悶,想擺脫那些麻線的糾纏。車夫似乎懂得了他的意思,跑起來了,越跑越快,他突然有一種失重的感覺。人力車從一條胡同折向另一條胡同,像在迷宮里穿行,接連不斷的厚重的墻總是令他感到恐懼,但車夫總是能夠敏捷地避開它們,像一條魚,在墻的圍困中游來游去,慢慢地,他才適應人力車的速度。他覺得自己的身體變輕了,兜風的布篷似乎成了一只風箏,帶著他,忽忽悠悠地飄了起來。
民國元年,北京城密如蛛網的胡同里,這是無數輛人力車中的一輛。沒有人注意,車上坐著的,是這個國家的政府總理。
對于這個新生的民國來說,沒有人比唐紹儀更能勝任國務總理這一職務了。唐紹儀每天 5 點起床,逢星期一、三、五召開國務會議,二、四、六謁見袁世凱。唐德剛先生說:“他具有現代政治家所應有的國際知識和經驗,他和袁的長期友誼,也贏得了袁的高度信任。孫中山對他的尊重和鄉情更是難能可貴。同盟會中的高干對唐也表現得極其友好,并竭力邀其加盟。由黃興和蔡元培介紹,唐也于 3 月 30 日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宣誓加入同盟會。”對此,袁世凱是默許的,按照民國報人陶菊隱的說法,因為他需要唐紹儀成為“他與同盟會之間的一個中間型人物”。
武昌起義以后,唐紹儀是作為袁世凱的代表,與孫中山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進行談判的,正是這場談判,終結了大清王朝的統治,把袁世凱送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上。在復雜的局勢中,他能敏銳地找到被荒草覆蓋的捷徑。帝制結束了,小皇帝退縮到宮殿的一隅,粗礪堅固的城墻不再守衛帝制的威嚴,革命也結束了,民國的第一任總統肥重的屁股坐在太和殿的西式皮椅里,安靜地簽署各種命令,卸職后的孫中山回到了他的故鄉,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大榕樹下,與老人們放聲地高談闊論。似
乎一切都已塵埃落定,回到了它應有的軌道上,一道難解的方程,終于被化繁為簡,求出了最大公約數,幾乎同時,所有人都長吁了一口氣。
但誰也沒有想到,事情不是越來越簡單,而是越來越復雜。唐紹儀的女婿顧維鈞曾說:“盡管唐先生和袁總統是多年拜把兄弟,非常友好,但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一接觸實際問題,他們之間的沖突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袁、唐之間的沖突,需要追溯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修改——武昌起義之后,由各省代表團(1912 年 1 月 28 日改為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這些革命黨中,形成總統制與內閣制之爭——“宋教仁,這個年僅 30 歲的小家伙,那時雄心勃勃地想做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所以力主內閣制。但是中山認為,既然建立民國是要驅除韃虜、推翻王室,則中國政府就沒有再設虛君的必要,所以堅持采取美國的總統制。” 由于孫中山在革命黨擁有獨一無二的聲望,這個新政權最終效仿美國憲法,采用了總統制。但是,孫中山和宋教仁都沒有想到,他們不鬧了,但總統與總理兩制之爭卻會一直鬧下去,府院(即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矛盾一再周期性地上演,使民國
的政治生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只能以槍炮來收拾,直到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后,段祺瑞以“臨時執政”名義總攬大總統和內閣總理的職權,府院之間才偃旗息鼓。
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之后,參議院急匆匆地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進行修改,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為的是減少和制約總統的權力。所謂內閣制,實際上就是把總統當成擺設,只具有象征意義,而政府實權卻掌握在內閣總理手里,總理對國會負責,總統行使權力,如任免官員、發布法律命令等,必須經由內閣副署,才能產生效力。時人說:“約法用總統制,孫中山當時可適用;袁世凱的專制行為,則非責任內閣不可,而且非組織國民黨的責任內閣不可。”
覺醒的年代 1911-1920年的中國 作者簡介
祝勇,作家,紀錄片導演,藝術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1968年出生于沈陽,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官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主要作品有: 長篇小說《國寶》《血朝廷》,美學散文集《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古畫之美》《故宮的書法風流》《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等數十部。十三卷本“祝勇故宮作品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獲郭沫若散文獎、朱自清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當代》文學拉力賽2017年散文總冠軍、2019年長篇作品總冠軍、2020年長篇作品總冠軍等多種獎項。任《蘇東坡》等十余部大型紀錄片總編劇,獲金鷹獎、星光獎等多種影視獎項。任國務院新聞辦、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演,該片入選“新中國七十年紀錄片百部典藏作品”。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