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915924
- 條形碼:9787573915924 ; 978-7-5739-1592-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本書特色
諾貝爾獎得主、美國三院院士羅伯特萊夫科維茨自傳。重拾等待與希望的人生智慧,一窺諾獎得主的精彩人生。50多年深耕醫學與科研,從一名心臟病患者成為“改善了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生活”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納米生物學家閻錫蘊;新基石研究員,國家杰青連續資助獲得者,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副院長孫金鵬;科普時報社社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火星叔叔”鄭永春;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D.科恩伯格;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羅伯特·霍維茨;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哈羅德·瓦穆斯;198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茨坦和邁克爾·布朗重磅力薦!
36張精美彩圖,身臨其境般感受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萊夫科維茨精彩的人生。隨書附贈精美海報,雙色印刷,跟隨萊夫科維茨一起感受去往斯德哥爾摩的科學道路。
湛廬「科學的奇點系列」圖書,每一位科學家都是時代的探索者。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科學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科學的奇點系列」圖書不僅是對偉大科學家的生平和成就的深刻呈現,更是對人類智慧和勇氣的致敬。
這是屬于每個科學家的英雄之旅,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他們的名字。每個人都應該閱讀他們的故事。
湛廬文化出品。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內容簡介
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在這部自傳中,回顧了自己從年少時意外接觸并愛上科研,到*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發生的有趣故事。萊夫科維茨在這本書里,展現了一個生動鮮活、與眾不同的諾貝爾獎得主形象:總是樂呵呵的、經常自嘲、秀發濃密、熱衷跑步、擅長投出絕妙棒球、也會“諱疾忌醫”……喜歡閑聊的他聊著聊著,就聊出了這本從心臟病患者變成心臟病專家,再變成傳奇科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的歡樂回憶錄:只想遵守與父親的約定、成為一名心臟病醫生的他卻意外接觸并愛上科研,承諾與熱愛該如何取舍?五十年如一日,他致力于破解G蛋白偶聯受體奧秘,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去往斯德哥爾摩的漫長的夢想之路到底如何堅持?明明是研究腎上腺素能受體的生物化學家如何意外成為精子專家和白發神醫,明明憑實力獲得諾獎卻說還好多吃了兩塊巧克力?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諾獎之路究竟還有多少令人捧腹大笑又熱淚盈眶的故事?從這本充滿軼事和活力的書中,你能一窺諾貝爾獎得主的精彩人生,收獲不安中堅定自我的信念、失敗中不斷重來的勇氣,以及始終笑對人生所有饋贈的幽默感與力量。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前言
心之所往
何萬青
英特爾中國首席工程師
2022年,我和女兒佳茗有幸讀到了《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的英文版,當時我們父女剛合譯出版了兩本內容頗具深度的科普作品。彼時佳茗正忙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緊張學習生活,一頭扎進數學和神經科學這兩個學科的密集考試“地雷陣”中,日常還要完成實驗室的繁重任務,忙到飛起。所以,我們決定暫停翻譯工作。
有一天,出版社給我們推薦了幾本書,我們發現有一本自傳書名有趣,文筆幽默,兼具趣味性和學科相關性,不由得心動了。這就是《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目錄
推薦序 一 一直在科學道路上前行
裴鋼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前校長
孫金鵬
新基石研究員,國家杰青連續資助獲得者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副院長
推薦序 二 在科學研究中尋找樂趣
孫金鵬
新基石研究員
國家杰青連續資助獲得者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副院長
譯者序 心之所往
何萬青
英特爾中國首席工程師
中文版序 時刻做好準備
前 言 行醫與科研,我的雙重使命
家族心臟病,我和父親的同一條路 確定人生方向,我想盡快成為一名醫生 發散思維,為*佳診斷打造合理的故事 知道是你在醫院值班,我會很放心 追求你一直夢想的事業,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拯救生命是工作,研究則是我的熱情所在 火力全開,引領一場科研革命 經歷科學旅行者的冒險,逐漸獲得同行的尊重 學會說“不”,掌握禮貌拒絕的藝術 持續破解研究謎團,成為當之無愧的*強者 開啟生物化學“煉金術”,我從未動搖自己的信念 救人一命的神秘醫生,挺身而出為陌生人提供治療 競爭會加速科學的進步,“圣杯”是我們的 不斷追求新的高度,迎來我的奇跡之年 修補破碎的心,探索內在的靈魂 遺傳不是命運,我決定戰勝困難,盡可能長壽 嗯,但這還不是諾貝爾獎 當你的名字出現在《危險邊緣》,你就離諾貝爾獎不遠了 國際科學獎巡回之旅,我對科學依舊好奇 世界上還有誰會因為沒獲得諾貝爾獎而上頭條呢 多吃巧克力,多拿諾獎 終于來到斯德哥爾摩,迎接屬于我們的諾貝爾周 獲得諾貝爾獎之后,我*大的快樂依然來自科研 作為導師的藝術,和學生一起前行 尋根之旅,我的心仍舊跳動
注 釋
致 謝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相關資料
每一位科學家都是時代的探索者。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科學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科學的奇點”系列圖書不僅是對偉大科學家的生平和成就的深刻呈現,更是對人類智慧和勇氣的致敬。在這些科學家的傳記中,我們可以讀到那些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們是如何突破重重困難、追求真理和創新的故事。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些故事中有所收獲,找到自己在科學和人生道路上的方向與勇氣。閻錫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納米生物學家當我和妻子琳恩正一起吃晚餐時,亨利叔叔打來了電話,興奮得有些喘不過氣來。“鮑比!鮑比,你太讓我驕傲了。簡直不敢相信,你的名字成了《危險邊緣》(Jeopardy!)節目的答案!”
我試著插話,但亨利叔叔滔滔不絕:“是關于精子的問題!比如,精子是如何感知到卵子的?哦,鮑比,我真為你驕傲。你要去蘇格蘭,我就和你一起去。”
“蘇格蘭?我干嗎要去蘇格蘭?”我問。
“你知道的,當你贏得那個大獎的時候就要去。”他回答。
“你是說斯德哥爾摩嗎?”我一頭霧水。
“蘇格蘭還是斯德哥爾摩,有什么區別嗎?我知道你很快就會贏的。假如你的名字出現在《危險邊緣》,你鐵定離勝利不遠了。”
亨利叔叔從紐約打來電話,他每天晚上6點都會準時收看電視游戲節目《危險邊緣》。而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危險邊緣》晚上6點半才播出,所以琳恩和我此時打開電視的時間正好。果然,第一輪比賽進行到一半時,《科學新聞》欄目中的200美元檔問題是:“1995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博士發現精子利用什么來追蹤卵子?”參賽者給出了正確答案:“氣味。”
鑒于《危險邊緣》作為美國最重要的電視游戲節目的地位,許多人都把在節目中出現自己的名字看作畢生夢想之巔。我終于也登上了《危險邊緣》,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我的名字卻與一個實際上并非屬于我的發現相掛鉤。
當我和妻子琳恩正一起吃晚餐時,亨利叔叔打來了電話,興奮得有些喘不過氣來。“鮑比!鮑比,你太讓我驕傲了。簡直不敢相信,你的名字成了《危險邊緣》(Jeopardy!)節目的答案!”
我試著插話,但亨利叔叔滔滔不絕:“是關于精子的問題!比如,精子是如何感知到卵子的?哦,鮑比,我真為你驕傲。你要去蘇格蘭,我就和你一起去。”
“蘇格蘭?我干嗎要去蘇格蘭?”我問。
“你知道的,當你贏得那個大獎的時候就要去。”他回答。
“你是說斯德哥爾摩嗎?”我一頭霧水。
“蘇格蘭還是斯德哥爾摩,有什么區別嗎?我知道你很快就會贏的。假如你的名字出現在《危險邊緣》,你鐵定離勝利不遠了。”
亨利叔叔從紐約打來電話,他每天晚上6點都會準時收看電視游戲節目《危險邊緣》。而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危險邊緣》晚上6點半才播出,所以琳恩和我此時打開電視的時間正好。果然,第一輪比賽進行到一半時,《科學新聞》欄目中的200美元檔問題是:“1995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博士發現精子利用什么來追蹤卵子?”參賽者給出了正確答案:“氣味。”
鑒于《危險邊緣》作為美國最重要的電視游戲節目的地位,許多人都把在節目中出現自己的名字看作畢生夢想之巔。我終于也登上了《危險邊緣》,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我的名字卻與一個實際上并非屬于我的發現相掛鉤。
莫名地成為精子專家和白發神醫
我從未做過有關精子活力的研究。事實上,盡管我是5個孩子的父親,但我必須承認,我對精子知之甚少。那么,我的名字怎么會和1996年10月7日播出的《危險邊緣》節目中精子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回溯到一年半以前。
1995年初,杜克大學舉行了一次科學作家會議。這個年度活動每年都會改變地點,但形式是一樣的:幾十位知名的科學作家聚在一起,聽取知名科學家的講座,了解不同領域的最新前沿研究。鑒于1995年的這個活動是在杜克大學舉行的,因此我受邀參加并分享我的實驗室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基礎生物學研究工作。在我發言后,一位記者問道:“在您的領域還有什么其他事情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嗎?”我回答說:“G蛋白偶聯受體的作用遠不止介導對腎上腺素和其他激素的反應。例如,在鼻子里有專門的氣味受體介導嗅覺。最近一份來自比利時研究團隊的報告甚至表明,在精子中發現了一些這樣的氣味受體,它們可能在幫助精子尋找卵子方面發揮了作用。”
在這次科學作家會議后的第二天早上,我接到了兒子大衛從舊金山打來的電話,他說:“嘿,爸爸,我不知道你在研究精子。”
“你在說什么?”我問道。“今天早上《舊金山紀事報》上有一篇文章,講的是你發現精子是如何利用它們的嗅覺來尋找卵子的,”大衛繼續說,“這聽起來真的很有趣。”
我感謝大衛讓我知道這件事,并告訴他,我需要糾正他的一個錯誤。無奈的是,我一掛斷與大衛的通話,就開始接到來自不同朋友和同事的電話,他們都在詢問我對精子的新研究。原來,大衛在報紙上看到的那篇文章是由美聯社的一名記者寫的,這篇文章除了在《舊金山紀事報》上發表,還在世界各地的數百家報紙上發表了。
當我同意在科學作家會議上發言時,工作人員告訴我,未經演講人批準,任何故事都不會被發表。然而,在發表關于精子的那篇文章之前,美聯社的記者并沒有與我聯系。這篇文章已經上報了,并將精子中氣味受體的發現歸功于我。
不用說,我對此很羞愧。我不想讓比利時研究人員認為我在試圖搶奪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給美聯社打電話,以澄清事實。他們發表了一份澄清聲明,但與大多數澄清聲明一樣,很少有人看到它。很多人閱讀了原始文章,這篇文章受到了難以置信的媒體關注,卻很少有人閱讀隨后的澄清聲明,而我在澄清聲明中明確表示我是在談論別人的工作。我做的第二件事是給吉爾貝·瓦薩爾(Gilbert Vassart)打電話,他是發表了關于精子中存在氣味受體的論文的第一作者。1我告訴瓦薩爾科學作家會議上發生的事情,向他解釋我是如何引用他們團隊的發現,但不知何故,記者卻弄錯了。瓦薩爾表示非常理解,并認為這真是個很有趣的故事。
在與美聯社和比利時團隊聯系后,我以為故事已經結束了。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危險邊緣》節目的策劃團隊在文章發表一年后找到了原始文章,但沒有找到澄清聲明。就這樣,我的名字出現在了這檔節目關于精子的問題中。
1996年10月的那個晚上,不僅僅是我的叔叔亨利在節目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在隨后的日子里,我收到了許多來自不同親友與同事的電話和電子郵件,他們要么看了《危險邊緣》,要么聽說過。對于最初的幾位來電者,我還試圖解釋整個故事,包括科學作家會議、我對比利時團隊工作的評論所造成的誤會等。然而,要向每一個打電話的人反復講述這個故事,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因此,在幾個電話之后,我就開始接受所有的祝賀,并不再試圖解釋:“是的,確實,看到我的名字出現在《危險邊緣》中,我很興奮!是的,我知道問題是關于精子的,這看起來令人驚訝,但研究總是能把你帶到意想不到的方向。”
在《危險邊緣》帶來的喧囂平息后,我想我作為精子專家的職業生涯終于結束了。可惜我錯了。在隨后的幾年里,我收到了無數與這一事件有關的隨機電話和電子郵件。其中一個令人難忘的電話是在《危險邊緣》節目播出幾年后打來的,來自一位年輕女士,她是加拿大女性時尚雜志《閃耀》的記者,這本雜志就像加拿大版的《大都會》。“萊夫科維茨博士,我們正在編寫年度婦科最新期刊。”這位女士說,“我們希望您能就精子和男性避孕藥的開發研究發表您的看法。”
我很想說些瘋狂的話,只是為了讓這位記者發表一篇奪人眼球的報道,讓我作為精子專家的傳說再延續幾十年。然而我很清楚,如果想了解關于精子和卵子之間化學感應的最新研究情況,她應該和比利時的瓦薩爾談談。
我十分尊重記者,他們承擔著向公眾傳達復雜信息的艱巨任務。同時,我也發現,作為一名科學家,與記者交流可能是危險的。像大多數科學家一樣,我在撰寫資助申請時,努力使我的研究聽起來盡可能有趣,目的是說服資助方,使他們相信這項工作足夠重要,并以此獲得資助。但是,當我與記者交流時,我發現我需要采取相反的方法,與其宣傳我的研究,不如貶低和淡化它,否則記者總是會夸大我的言論,他們的宣傳遠遠超出了研究的實際情況。
另一個過度熱心的新聞報道例子是,人們認為我解開了頭發變白的謎團。我的實驗室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關于β2-腎上腺素能受體如何介導導致DNA損傷的應激反應的論文。2應雜志的要求,我與一小群記者交談,解釋這項工作,并試圖舉例說明壓力的有害影響,這里我簡要地提到了頭發變白。我的實驗室在《自然》上發表的文章與白發毫不相干,而是專注于細胞對壓力的基本反應。然而,在我向記者提到白發后,媒體對這項研究的報道莫名其妙地全部集中在我的實驗室如何研究對抗白發上。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作者簡介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因G蛋白偶聯受體的突破性研究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其發現展現了醫學與科學相互轉化的蕞佳成果,收獲“改善了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生活”的高度贊譽。為新藥研發指明重要方向。
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與美國國家醫學院三院院士,獲得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獎、美國成就學院金盤獎等幾乎美國科學界的所有主要獎項。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學與生物化學教授。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已發表論文1 400多篇,被引超過15萬次,是2020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人員”之一。
蘭迪·霍爾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因G蛋白偶聯受體的突破性研究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其發現展現了醫學與科學相互轉化的蕞佳成果,收獲“改善了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生活”的高度贊譽。為新藥研發指明重要方向。
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與美國國家醫學院三院院士,獲得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獎、美國成就學院金盤獎等幾乎美國科學界的所有主要獎項。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學與生物化學教授。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已發表論文1 400多篇,被引超過15萬次,是2020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人員”之一。
蘭迪·霍爾
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教授,20 世紀 90 年代在萊夫科維茨的實驗室做博士后,也正是因為他,萊夫科維茨終于決定向大眾講述自己的故事。
[譯者簡介]
何萬青
中國計算機協會YOCSEF榮譽委員,曾任英特爾中國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集團PDE,天河2號超級計算機英特爾支持團隊核心成員之一。曾任阿里云高性能計算負責人,華為公司IT產品線技術規劃專家,資深技術專家。研究領域為高性能計算并行優化和異構計算、并行文件系統和軟硬件協同設計。
曾擔任英特爾大學職業發展講習班和演講技巧等多門精品培訓的專職講師,獲高績效講師及全球Top10講師等榮譽。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性能計算和學員培訓,推動出版了多本專業技術圖書。涉獵廣泛,熱愛歷史、心理,哲學和科技科普工作。
何佳茗
柏林伯恩斯坦計算神經科學中心在讀碩士,2024年本科畢業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專業,大學期間合作出版科普譯作《格物致理》和《未來五百年》。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