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89931
- 條形碼:9787513289931 ; 978-7-5132-8993-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風 內容簡介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課題組查閱了成書于先秦至1911年間2000余部古代醫籍書目,適量補充1911年之后至1949年建國前成書的重要相關書籍,種類涵蓋了醫經類、方書類、本草類、醫話類及臨證各科類等多種醫籍類型,搜羅、分析、整理了其中有關中風病具有代表性并有較明確臨床指導意義的診療原文。全書分為病名源流、病因病機、治則治法、證治條辨、方藥縱橫、外治集萃、醫案選粹、預防調護及其他雜錄等9個部分,力求言之有物,證據確實,從源到流,全面系統地展現古代中風病診治原貌。
中風 目錄
**章 病名源流
一、中醫古籍對“中風”的認識
(一)先秦至兩漢時期:由病因概念到病證概念
(二)魏晉至兩宋時期:由廣義中風到狹義中風
(三)金元至明清時期:由外風主導到內風主導及內外風并立
二、中風病病名梳理
(一)以癥狀命名
(二)以病因命名
(三)以病情命名
(四)以病性命名
三、中風病與諸風病的關系
(一)以頭面癥狀為主要表現
(二)以肢體經絡癥狀為主要表現
(三)以神志異常癥狀為主要表現
評述
第二章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外因
(二)內因
(三)五運六氣
二、病機
(一)外風立論
(二)內風立論
(三)內風外風并論
評述
第三章 治則治法
一、治則
(一)治病求本
(二)調整陰陽
(三)扶正祛邪
(四)標本緩急
(五)三因制宜
二、治法
(一)統治大法
(二)外風治法
(三)內風治法
(四)經絡臟腑治法
(五)氣血治法
(六)痰飲治法
(七)臟腑治法
(八)急救治法
三、治療注意
(一)治療禁忌
(二)治療宜許
評述
……
第四章 證治條辨
第五章 方藥縱橫·本草
第六章 方藥縱橫·方劑
第七章 外治集萃(針灸)
第八章 外治集萃(非針灸)
第九章 醫案選萃
第十章 預防調護
第十一章 其他雜錄
藥物索引(拼音排序)
方劑索引(拼音排序)
后記
一、中醫古籍對“中風”的認識
(一)先秦至兩漢時期:由病因概念到病證概念
(二)魏晉至兩宋時期:由廣義中風到狹義中風
(三)金元至明清時期:由外風主導到內風主導及內外風并立
二、中風病病名梳理
(一)以癥狀命名
(二)以病因命名
(三)以病情命名
(四)以病性命名
三、中風病與諸風病的關系
(一)以頭面癥狀為主要表現
(二)以肢體經絡癥狀為主要表現
(三)以神志異常癥狀為主要表現
評述
第二章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外因
(二)內因
(三)五運六氣
二、病機
(一)外風立論
(二)內風立論
(三)內風外風并論
評述
第三章 治則治法
一、治則
(一)治病求本
(二)調整陰陽
(三)扶正祛邪
(四)標本緩急
(五)三因制宜
二、治法
(一)統治大法
(二)外風治法
(三)內風治法
(四)經絡臟腑治法
(五)氣血治法
(六)痰飲治法
(七)臟腑治法
(八)急救治法
三、治療注意
(一)治療禁忌
(二)治療宜許
評述
……
第四章 證治條辨
第五章 方藥縱橫·本草
第六章 方藥縱橫·方劑
第七章 外治集萃(針灸)
第八章 外治集萃(非針灸)
第九章 醫案選萃
第十章 預防調護
第十一章 其他雜錄
藥物索引(拼音排序)
方劑索引(拼音排序)
后記
展開全部
中風 作者簡介
陶曉華,男,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辨證辨病規律和專病通治方的研究,擅長呼吸系統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膽囊炎)、泌尿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腎炎、泌尿系感染)、鼻炎、高血壓、皮膚病、糖尿病、痛風、小兒生長發育不良和消化功能障礙以及相關雜病的治療。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