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理論與控制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7212104
- 條形碼:9787577212104 ; 978-7-5772-1210-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理論與控制技術 本書特色
1.理論性強,主要是研究隔振理論,圖片較多,圖片精度高,可讀性強。2.全書內容基于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具有學術出版價值。
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理論與控制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以非線性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理論為依托,分析了不同類型的隔振系統的設計。運用諧波平衡法和數值仿真研究方法,對隔振系統的力學特性和分岔特性等進行了研究,著重揭示了周期吸引子共存、周期吸引子和混沌吸引子共存的現象。深入探討了可調式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結構優化及有限元仿真計算、單自由度以及兩自由隔振系統動態特性分析、時滯對隔振系統的影響特性等內容。通過雙時延反饋控制、基于狀態反饋和基于耦合的廣義混沌同步實現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的高品質混沌化,將線譜混沌化與潛艇動力機械隔振有機結合,達到降低線譜強度和隔離振動的雙重目的,解決傳統機械設計和一般意義的混沌化方法無法解決的削弱線譜特征和保持隔振性能之間的沖突。本書為降低潛艇水下輻射噪聲線譜強度、隱匿線譜信息奠定理論基礎,所得理論對潛艇動力機械的振動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理論與控制技術 目錄
目錄第1章概述(1)1.1引言(1)1.2機械振動基礎(3)1.3高靜低動剛度理論基礎(7)1.4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理論研究現狀(11)1.5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控制研究現狀(14)1.6本章小結(18)第2章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19)2.1引言(19)2.2雙環永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19)2.3三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38)2.4電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54)2.5本章小結(70)第3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力學特性(71)3.1引言(71)3.2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靜力學特性(71)3.3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75)3.4兩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84)3.5時滯對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的影響分析(92)3.6本章小結(112)第4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分岔特性(113)4.1引言(113)4.2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局部分岔分析(113)4.3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全局性態分析(125)4.4本章小結(134)第5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吸引子遷移控制(135)5.1引言(135)5.2遷移控制方法(135)5.3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共存吸引子遷移控制(140)5.4數值仿真分析(142)5.5本章小結(148)第6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49)6.1引言(149)6.2時滯離線預估與補償(149)6.3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52)6.4兩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59)6.5本章小結(175)第7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線譜混沌化控制(176)7.1引言(176)7.2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雙時延反饋混沌化(176)7.3柔性基礎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廣義混沌同步(188)7.4本章小結(197)第8章技術展望(199)8.1引言(199)8.2高靜低動剛度仿生結構隔振(199)8.3高靜低動剛度超結構隔振(203)8.4本章小結(209)參考文獻(210)附錄A諧波平衡法相關系數的表達式(222)附錄B單變量分岔方程穩態解系數的表達式(226)附錄C分岔參數與開折參數的表達式(227)第1章概述(1)1.1引言(1)1.2機械振動基礎(3)1.3高靜低動剛度理論基礎(7)1.4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理論研究現狀(11)1.5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控制研究現狀(14)1.6本章小結(18)第2章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20)2.1引言(20)2.2雙環永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20)2.3三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39)2.4電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54)2.5本章小結(72)第3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力學特性(73)3.1引言(73)3.2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靜力學特性(73)3.3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77)3.4兩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86)3.5時滯對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的影響分析(94)3.6本章小結(114)第4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分岔特性(115)4.1引言(115)4.2局部分岔(115)4.3局部分岔分析(117)4.4全局性態分析(127)4.5本章小結(136)第5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吸引子遷移控制(137)5.1引言(137)5.2遷移控制方法(137)5.3共存吸引子的遷移控制(142)5.4數值仿真分析(144)5.5本章小結(150)第6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51)6.1引言(151)6.2時滯離線預估與補償(151)6.3單自由度系統主動控制(154)6.4兩自由度系統主動控制(161)6.5本章小結(177)第7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線譜混沌化控制(178)7.1引言(178)7.2雙時延反饋混沌化(178)7.3柔性基礎高靜低動剛度系統的廣義混沌同步(190)7.4本章小結(199)第8章技術展望(201)8.1引言(201)8.2仿生結構隔振(201)8.3超材料與超結構(205)8.4本章小結(210)參考文獻(211)附錄A諧波平衡法相關系數的表達式(222)附錄B單變量分岔方程穩態解系數的表達式(226)附錄C分岔參數與開折參數的表達式(227)目錄第1章概述(1)1.1引言(1)1.2機械振動基礎(3)1.3高靜低動剛度理論基礎(7)1.4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理論研究現狀(11)1.5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控制研究現狀(14)1.6本章小結(18)第2章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19)2.1引言(19)2.2雙環永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19)2.3三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38)2.4電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54)2.5本章小結(70)第3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力學特性(71)3.1引言(71)3.2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靜力學特性(71)3.3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75)3.4兩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84)3.5時滯對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的影響分析(92)3.6本章小結(112)第4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分岔特性(113)4.1引言(113)4.2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局部分岔分析(113)4.3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全局性態分析(125)4.4本章小結(134)第5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吸引子遷移控制(135)5.1引言(135)5.2遷移控制方法(135)5.3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共存吸引子遷移控制(140)5.4數值仿真分析(142)5.5本章小結(148)第6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49)6.1引言(149)6.2時滯離線預估與補償(149)6.3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52)6.4兩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59)6.5本章小結(175)第7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線譜混沌化控制(176)7.1引言(176)7.2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雙時延反饋混沌化(176)7.3柔性基礎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廣義混沌同步(188)7.4本章小結(197)第8章技術展望(199)8.1引言(199)8.2高靜低動剛度仿生結構隔振(199)8.3高靜低動剛度超結構隔振(203)8.4本章小結(209)參考文獻(210)附錄A諧波平衡法相關系數的表達式(222)附錄B單變量分岔方程穩態解系數的表達式(226)附錄C分岔參數與開折參數的表達式(227)第1章概述(1)1.1引言(1)1.2機械振動基礎(3)1.3高靜低動剛度理論基礎(7)1.4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理論研究現狀(11)1.5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控制研究現狀(14)1.6本章小結(18)第2章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20)2.1引言(20)2.2雙環永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20)2.3三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39)2.4電磁體型高靜低動剛度隔振器設計(54)2.5本章小結(72)第3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力學特性(73)3.1引言(73)3.2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靜力學特性(73)3.3單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77)3.4兩自由度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動力學特性(86)3.5時滯對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的影響分析(94)3.6本章小結(114)第4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分岔特性(115)4.1引言(115)4.2局部分岔(115)4.3局部分岔分析(117)4.4全局性態分析(127)4.5本章小結(136)第5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吸引子遷移控制(137)5.1引言(137)5.2遷移控制方法(137)5.3共存吸引子的遷移控制(142)5.4數值仿真分析(144)5.5本章小結(150)第6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主動控制(151)6.1引言(151)6.2時滯離線預估與補償(151)6.3單自由度系統主動控制(154)6.4兩自由度系統主動控制(161)6.5本章小結(177)第7章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線譜混沌化控制(178)7.1引言(178)7.2雙時延反饋混沌化(178)7.3柔性基礎高靜低動剛度系統的廣義混沌同步(190)7.4本章小結(199)第8章技術展望(201)8.1引言(201)8.2仿生結構隔振(201)8.3超材料與超結構(205)8.4本章小結(210)參考文獻(211)附錄A諧波平衡法相關系數的表達式(222)附錄B單變量分岔方程穩態解系數的表達式(226)附錄C分岔參數與開折參數的表達式(227)
展開全部
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理論與控制技術 作者簡介
海*程大學博士,長期致力于研究非線性振動理論及相關技術,主持或參與過以下項目: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于磁氣式混合隔振系統的潛艇低頻線譜控制技術研究”,編號52201389,負責人(本書依托項目);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艦船機械隔振系統廣義混沌同步及其吸引子遷移控制研究”,編號51679245,參與人(本書依托項目);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潛艇機械設備混沌振動自適應預測控制技術研究”,編號51509253,參與人(本書依托項目);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準零剛度隔振系統混沌化技術研究”,編號51579242,參與人(本書依托項目);5.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級一般項目,“高靜低動剛度隔振系統設計及控制技術研究”,編號2020CFB148,負責人(本書依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