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東坡志林(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9034
- 條形碼:9787101169034 ; 978-7-101-16903-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東坡志林(精) 本書特色
蘇軾是個大IP,其受眾比較廣泛。蘇東坡的作品收入在初高中教材的篇目較多,讓我們對其作品,包括詩文,皆有所涉獵。但對蘇東坡跌宕起伏的人生、人生體悟以及人生智慧,了解得程度不得而知。《東坡志林》(五卷本)所收二百多則筆記,記載了蘇東坡元祐、紹圣二十年中所親歷的人與事,可以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蘇東坡的立體世界。所記事件,可視為記錄宋代歷史文化的珍貴史料。 不久前,“叫醒張懷民”941周年的文化活動,讓蘇東坡的小文《記承天夜游》再次進入大家閱讀的視野,也再次調動了大家閱讀蘇東坡作品、了解蘇東坡其人的強烈興致。 說不透的蘇東坡。蘇東坡是個全才,詩、詞、文、繪畫、書法,他在他那個時代的很多領域都處于高峰之處,他的思想也是雜糅了儒、釋、道的多元思想。《東坡志林》體量不大,但是囊括了蘇東坡不同類別的文章,蘇東坡自抒性靈的詼諧文風、看待歷史的遠見卓識、文化性格與思想的深邃細密,都從文字間溢出,都會給我們帶來極好的閱讀體驗。 《東坡志林》是我們三全本系列的第150種,推出的時間恰逢蘇東坡925年誕辰日(1101年1月8日),二者相互借勢,會拉動大家對三全本《東坡志林》的關注。 譯注者力求讓讀者全角度地讀透蘇文,在注解上用力頗多,每篇文章前加“題解”,著力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及思想,又不遺余力地標出文章所見《蘇軾文集》的卷數與文題。“注釋”部分在注釋難認難理解的字詞、典章制度、人物典故之外,還會將文章相關涉的人與事勾連,從注解層面豐富了全書的內容。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東坡志林(精) 內容簡介
蘇東坡,宦海沉浮,南來北往,是一個經歷十分豐富的人。看的多,想的多,積累沉淀下來,鑄就了蘇東坡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其才藝也是雅俗并重,深受大家喜愛。《東坡志林》是蘇東坡留下的一部筆記小說,它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蘇軾的世界。其書的大致內容,“紀元祐、紹圣二十年中所身歷事”。全書分29個門類: 記游、懷古、修養、疾病、夢寐、學問、命分、送別、祭祀、兵略、時事、官職、致仕、隱逸、佛教、道釋、異事、技術、四民、女妾、賊盜、夷狄、古跡、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論古,所記人事,妙趣橫生,回味雋永,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他豐富而曲折的人生,感受他機智幽默的個性,領略他從容優雅的姿態,觸摸他幽隱深慨的心靈,體察他誠篤堅毅的精神,管窺他博大包容的思想。《東坡志林》一書,以自傳性的書寫,不只是保留了那個時代的珍貴的史料,也借全書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蘇東坡的形象。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東坡志林(精) 目錄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東坡志林(精) 作者簡介
【原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著名文學家。生于北宋景祐三 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卒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嘉祐元年(1056)蘇軾兄弟隨父親蘇洵入京師,次年兄弟倆同中進士,嘉祐六年(1061)又同中制科,開始了他們的仕宦生涯。蘇軾初為鳳翔府簽判,三年后還朝為官。治平三年(1066)父親蘇洵病故,蘇軾兄弟歸葬回鄉。熙寧二年(1069),由于反對新法,蘇軾不久便出為外官,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湖州任上遭遇烏臺詩案。元豐三年至七年(1080—1084),蘇軾貶居黃州,八年(1085)底回朝,先后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元祐四年(1089)出為杭州知州,六年(1091)召回為翰林學士,又出知潁州,遷禮部尚書,出知定州。紹圣元年(1094)自定州貶惠州,四年(1097)又貶儋州,元符三年(1100)放還,渡海北歸,途中得旨官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任便居住。次年在常州去世。【原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著名文學家。生于北宋景祐三 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卒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嘉祐元年(1056)蘇軾兄弟隨父親蘇洵入京師,次年兄弟倆同中進士,嘉祐六年(1061)又同中制科,開始了他們的仕宦生涯。蘇軾初為鳳翔府簽判,三年后還朝為官。治平三年(1066)父親蘇洵病故,蘇軾兄弟歸葬回鄉。熙寧二年(1069),由于反對新法,蘇軾不久便出為外官,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湖州任上遭遇烏臺詩案。元豐三年至七年(1080—1084),蘇軾貶居黃州,八年(1085)底回朝,先后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元祐四年(1089)出為杭州知州,六年(1091)召回為翰林學士,又出知潁州,遷禮部尚書,出知定州。紹圣元年(1094)自定州貶惠州,四年(1097)又貶儋州,元符三年(1100)放還,渡海北歸,途中得旨官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任便居住。次年在常州去世。 【譯注者】羅寧,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古代文學與語言學教研室副教授。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漢魏至唐宋之間的文學與文獻。中國蘇軾研究會成員之一。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五代軼事小說研究”。主持教yu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儒學的世俗化與民間文化心理”的子課題項目(宋元段)。參與四川省教育廳項目“唐五代文化研究”的研究,主持“西南交通大學網絡課程資源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文學”等。著有《傳奇薈萃,聊齋先河——牛僧孺《玄怪錄》選讀》(與祝尚書教授合著)、《漢唐小說觀念論稿》《小說與稗官》等著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