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智能交通與控制(贈教師課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307326
- 條形碼:9787112307326 ; 978-7-112-30732-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能交通與控制(贈教師課件) 內容簡介
本書共7章,分別是:緒論、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智能交通控制技術與應用、智能網聯車輛控制技術、智能交通系統評價、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應用案例。本書著重介紹了當前智能交通和智慧交通發展中*先進的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技術,并且詳細介紹了以這些數據作為輸入的*先進的交通控制理論。另外,由于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發展,對車輛的控制也成為交通管理與控制需要考慮的新方向。同時也著重介紹了聯網自動駕駛車輛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控制與應用,以及車路協同的行駛與控制技術在新時代的發展。 本書可作為交通運輸工程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人員使用。 為了更好地支持相應課程的教學,我們向采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提供課件,有需要者可與出版社聯系。 郵箱:jckj@cabp.com.cn 電話:(010)58337285 QQ:713241432
智能交通與控制(贈教師課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智能交通系統
1.1.1 智能交通系統的定義
1.1.2 智能交通系統的產生與發展
1.1.3 智能交通系統的特征
1.1.4 智能交通系統體系結構
1.1.5 中國智能交通系統研究內容與發展趨勢
1.2 交通控制系統
1.2.1 交通控制的意義和任務
1.2.2 交通控制系統的發展歷程
1.2.3 交通控制系統的構成
1.2.4 交通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3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
1.3.1 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1.3.2 智能公共交通控制
1.3.3 智能交通中的車輛控制
1.3.4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發展趨勢
1.4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2章 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2.1 交通信息采集感知技術
2.1.1 路基型交通信息采集技術
2.1.2 車基型交通信息采集技術
2.1.3 空基型交通信息采集技術
2.2 數據存儲與處理技術
2.2.1 數據庫與儲存
2.2.2 數據處理技術
2.3 交通信息網絡傳輸技術
2.3.1 調頻廣播通信
2.3.2 無線尋呼
2.3.3 移動通信
2.3.4 專用短程通信系統
2.3.5 LTE-V移動通信技術
2.3.6 蜂窩網絡在車聯網中的應用
2.3.7 車聯網與5G無線技術
2.4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2.4.1 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
2.4.2 地理信息系統的構成
2.4.3 地理信息系統平臺
2.4.4 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2.5 車輛定位技術
2.5.1 概述
2.5.2 GPS定位系統
2.5.3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5.4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定位系統
2.5.5 其他定位技術
2.6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3章 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3.1 道路交通流理論
3.1.1 交通流基本特性
3.1.2 跟馳模型
3.1.3 流體模型
3.1.4 概率統計模型
3.1.5 排隊論模型
3.1.6 交通網絡流理論
3.2 道路車輛行駛協同理論
3.2.1 基于跟馳理論的車輛協同模型
3.2.2 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車輛協同模型
3.2.3 基于宏觀動力學理論的路段協同行駛模型
3.2.4 基于格子流體力學的路段協同行駛模型
3.3 道路與車輛控制理論
3.3.1 *優控制理論
3.3.2 PID控制理論
3.3.3 模糊控制理論
3.4 機器學習控制理論
3.4.1 支持向量機
3.4.2 隨機森林
3.5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4章 智能交通控制技術與應用
4.1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
4.1.1 智能路側交通系統簡介
4.1.2 典型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4.1.3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的發展動態
4.2 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4.2.1 單路口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2.2 城市干線交通信號控制
4.2.3 城市區域協調控制
4.2.4 不同智能網聯車輛滲透壓下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2.5 多目標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2.6 過飽和交通流場景下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3 智能公共交通控制
4.3.1 新技術在公共交通控制中的應用
4.3.2 公共交通系統優化理論方法
4.3.3 公共交通智能控制系統
4.4 智能高速公路控制
4.4.1 入口匝道控制
4.4.2 安全應急管理
4.5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5章 智能網聯車輛控制技術
5.1 概述
5.1.1 智能網聯車輛的發展歷程
5.1.2 智能化汽車等級劃分
5.1.3 系統簡介
5.1.4 性能要求
5.1.5 智能網聯車輛的相關法規
5.2 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
5.2.1 前向碰撞預警系統
5.2.2 車道偏離預警系統
5.2.3 自動變道輔助系統
5.2.4 盲區監測系統
5.2.5 車道保持輔助系統
5.2.6 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
5.2.7 交叉口通行協同控制系統
5.3 自主決策與控制
5.3.1 概述
5.3.2 車輛模型
5.3.3 自主決策
5.3.4 自主控制
5.4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6章 智能交通系統評價
6.1 概述
6.1.1 智能交通系統評價的目的
6.1.2 智能交通系統評價的意義
6.2 ITS評估框架和方法
6.2.1 評估對象
6.2.2 評估過程
6.2.3 傳統和常用的評估方法
6.2.4 評估策略
6.2.5 事前和事后評估
6.2.6 社會經濟評價
6.3 ITS評估的影響
6.3.1 ITS的評估
6.3.2 ITS對道路影響的比較和評估
6.4 車載系統性能的技術評估
6.4.1 測量提醒
6.4.2 復雜系統驗證
6.4.3 測試設施
6.4.4 用于技術驗證的通用模板
6.5 新普及技術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6.5.1 交通領域的普及技術
6.5.2 技術驅動的NMS評估
6.5.3 技術驅動的SI方案評估
6.6 對自動駕駛功能評估的回顧、評估的挑戰
6.6.1 評估自動駕駛功能的方法和途徑
6.6.2 自動駕駛環境下的影響評估和社會經濟評估面臨的挑戰
6.7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7章 智能交通控制
1.1 智能交通系統
1.1.1 智能交通系統的定義
1.1.2 智能交通系統的產生與發展
1.1.3 智能交通系統的特征
1.1.4 智能交通系統體系結構
1.1.5 中國智能交通系統研究內容與發展趨勢
1.2 交通控制系統
1.2.1 交通控制的意義和任務
1.2.2 交通控制系統的發展歷程
1.2.3 交通控制系統的構成
1.2.4 交通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3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
1.3.1 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1.3.2 智能公共交通控制
1.3.3 智能交通中的車輛控制
1.3.4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發展趨勢
1.4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2章 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2.1 交通信息采集感知技術
2.1.1 路基型交通信息采集技術
2.1.2 車基型交通信息采集技術
2.1.3 空基型交通信息采集技術
2.2 數據存儲與處理技術
2.2.1 數據庫與儲存
2.2.2 數據處理技術
2.3 交通信息網絡傳輸技術
2.3.1 調頻廣播通信
2.3.2 無線尋呼
2.3.3 移動通信
2.3.4 專用短程通信系統
2.3.5 LTE-V移動通信技術
2.3.6 蜂窩網絡在車聯網中的應用
2.3.7 車聯網與5G無線技術
2.4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2.4.1 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
2.4.2 地理信息系統的構成
2.4.3 地理信息系統平臺
2.4.4 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2.5 車輛定位技術
2.5.1 概述
2.5.2 GPS定位系統
2.5.3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5.4 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定位系統
2.5.5 其他定位技術
2.6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3章 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3.1 道路交通流理論
3.1.1 交通流基本特性
3.1.2 跟馳模型
3.1.3 流體模型
3.1.4 概率統計模型
3.1.5 排隊論模型
3.1.6 交通網絡流理論
3.2 道路車輛行駛協同理論
3.2.1 基于跟馳理論的車輛協同模型
3.2.2 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車輛協同模型
3.2.3 基于宏觀動力學理論的路段協同行駛模型
3.2.4 基于格子流體力學的路段協同行駛模型
3.3 道路與車輛控制理論
3.3.1 *優控制理論
3.3.2 PID控制理論
3.3.3 模糊控制理論
3.4 機器學習控制理論
3.4.1 支持向量機
3.4.2 隨機森林
3.5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4章 智能交通控制技術與應用
4.1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
4.1.1 智能路側交通系統簡介
4.1.2 典型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4.1.3 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的發展動態
4.2 城市道路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
4.2.1 單路口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2.2 城市干線交通信號控制
4.2.3 城市區域協調控制
4.2.4 不同智能網聯車輛滲透壓下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2.5 多目標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2.6 過飽和交通流場景下的智能交通信號控制
4.3 智能公共交通控制
4.3.1 新技術在公共交通控制中的應用
4.3.2 公共交通系統優化理論方法
4.3.3 公共交通智能控制系統
4.4 智能高速公路控制
4.4.1 入口匝道控制
4.4.2 安全應急管理
4.5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5章 智能網聯車輛控制技術
5.1 概述
5.1.1 智能網聯車輛的發展歷程
5.1.2 智能化汽車等級劃分
5.1.3 系統簡介
5.1.4 性能要求
5.1.5 智能網聯車輛的相關法規
5.2 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
5.2.1 前向碰撞預警系統
5.2.2 車道偏離預警系統
5.2.3 自動變道輔助系統
5.2.4 盲區監測系統
5.2.5 車道保持輔助系統
5.2.6 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
5.2.7 交叉口通行協同控制系統
5.3 自主決策與控制
5.3.1 概述
5.3.2 車輛模型
5.3.3 自主決策
5.3.4 自主控制
5.4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6章 智能交通系統評價
6.1 概述
6.1.1 智能交通系統評價的目的
6.1.2 智能交通系統評價的意義
6.2 ITS評估框架和方法
6.2.1 評估對象
6.2.2 評估過程
6.2.3 傳統和常用的評估方法
6.2.4 評估策略
6.2.5 事前和事后評估
6.2.6 社會經濟評價
6.3 ITS評估的影響
6.3.1 ITS的評估
6.3.2 ITS對道路影響的比較和評估
6.4 車載系統性能的技術評估
6.4.1 測量提醒
6.4.2 復雜系統驗證
6.4.3 測試設施
6.4.4 用于技術驗證的通用模板
6.5 新普及技術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6.5.1 交通領域的普及技術
6.5.2 技術驅動的NMS評估
6.5.3 技術驅動的SI方案評估
6.6 對自動駕駛功能評估的回顧、評估的挑戰
6.6.1 評估自動駕駛功能的方法和途徑
6.6.2 自動駕駛環境下的影響評估和社會經濟評估面臨的挑戰
6.7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7章 智能交通控制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