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工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77444
- 條形碼:9787302677444 ; 978-7-302-67744-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磁兼容工程 本書特色
本書敘述具體,實用性強,旨在解決實際問題。對于經常要面對產品的電磁兼容認證問題、要處理實際電磁兼容問題的系統設計工程師和電路設計工程師來說,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電磁兼容工程 內容簡介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ngineering一書內容全面,既有理論分析,又有應用技術,第1部分是電磁兼容理論,第2部分是電磁兼容應用。
本書敘述具體,實用性強,旨在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關于電纜與機箱的屏蔽及屏蔽層的端接方法,無源器件和有源器件的噪聲分析,對差模輻射、共模輻射及抑制措施的分析,去耦效果的定量研究,觸點保護技術,靜電防護技術,對PCB跡線上信號的返回電流路徑的分析及PCB上槽和縫隙的處理方法,PCB上的數字電流分析及模擬地和數字地的處理方法,多層PCB上的電磁兼容技術,EMC預測量,部分電感的計算及接地面電感的測量等。
對于經常要面對產品的電磁兼容認證問題、要處理實際電磁兼容問題的系統設計工程師和電路設計工程師來說,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本書也可以作為電子類、電工類、通信、檢測技術、儀器儀表等專業研究生、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教材及相關行業的培訓教材。
"
電磁兼容工程 目錄
第1部分電磁兼容理論第1章電磁兼容的磁耦合屏蔽導體2.16帶狀電纜效應去耦電容器電感電阻關系損耗損耗公式第1部分電磁兼容理論
第1章電磁兼容
1.1引言
1.2噪聲和干擾
1.3電磁兼容性設計
1.4工程文件和電磁兼容
1.5美國的EMC法規
1.5.1FCC法規
1.5.2FCC第15部分子
部分B
1.5.3發射
1.5.4管理程序
1.5.5敏感度
1.5.6醫療設備
1.5.7電信
1.5.8汽車
1.6加拿大的EMC要求
1.7歐盟的EMC要求
1.7.1發射要求
1.7.2諧波和閃爍
1.7.3抗擾度要求
1.7.4法規和標準
1.8國際協調
1.9軍用標準
1.10航空電子技術
1.11監管過程
1.12典型噪聲路徑
1.13噪聲耦合方法
1.13.1傳導耦合噪聲
1.13.2共阻抗耦合
1.13.3電場和磁場耦合
1.14其他噪聲源
1.14.1電池作用
1.14.2電解作用
1.14.3摩擦起電效應
1.14.4導體運動
1.15使用網絡理論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2章布線
2.1電容耦合
2.2屏蔽對電容耦合的影響
2.3電感耦合
2.4互感的計算
2.5屏蔽對磁耦合的影響
2.5.1屏蔽層與內導體之間的磁耦合
2.5.2磁耦合——裸線對屏蔽導體
2.6屏蔽防止磁場輻射
2.7接收器對磁場的屏蔽
2.8公共阻抗屏蔽耦合
2.9實驗數據
2.10選擇性屏蔽示例
2.11屏蔽轉移阻抗
2.12同軸電纜和雙絞線
2.13編織屏蔽層
2.14螺旋屏蔽
2.15屏蔽層端接
2.15.1辮線(豬尾巴線)
2.15.2電纜屏蔽層接地
2.16帶狀電纜
2.17電長電纜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3章接地
3.1交流配電和安全接地
3.1.1進線口
3.1.2分支電路
3.1.3噪聲控制
3.1.4大地地
3.1.5單獨接地
3.1.6獨立派生系統
3.1.7接地神話
3.2信號地
3.2.1單點接地系統
3.2.2多點接地系統
3.2.3共阻抗耦合
3.2.4混合接地
3.2.5底盤接地
3.3設備/系統接地
3.3.1孤立系統
3.3.2集群系統
3.3.3分布式系統
3.4接地環路
3.5共模扼流圈的低頻分析
3.6共模扼流圈的高頻分析
3.7電路的單一接地參考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4章平衡和濾波
4.1平衡
4.1.1共模抑制比
4.1.2電纜平衡
4.1.3系統平衡
4.1.4平衡負載
4.2濾波
4.2.1共模濾波器
4.2.2濾波器中的寄生效應
4.3電源去耦
4.3.1低頻模擬電路去耦
4.3.2放大器去耦
4.4驅動電容性負載
4.5系統帶寬
4.6調制和編碼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5章無源器件
5.1電容器
5.1.1電解電容器
5.1.2薄膜電容器
5.1.3云母和陶瓷電容器
5.1.4穿心電容器
5.1.5并聯電容器
5.2電感器
5.3變壓器
5.4電阻器
5.5導線
5.5.1圓導線的電感
5.5.2矩形截面導線的電感
5.5.3圓導線的電阻
5.5.4矩形截面導線的電阻
5.6傳輸線
5.6.1特性阻抗
5.6.2傳播常數
5.6.3高頻損耗
5.6.4C、L與εr的關系
5.6.5*后的思考
5.7鐵氧體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6章屏蔽
6.1近場和遠場
6.2特性阻抗和波阻抗
6.3屏蔽效能
6.4吸收損耗
6.5反射損耗
6.5.1平面波的反射損耗
6.5.2近區場的反射損耗
6.5.3電場的反射損耗
6.5.4磁場的反射損耗
6.5.5反射損耗的通用公式
6.5.6薄屏蔽層內的多重反射
6.6綜合吸收損耗和反射損耗
6.6.1平面波
6.6.2電場
6.6.3磁場
6.7屏蔽方程小結
6.8用磁性材料屏蔽
6.9實驗數據
6.10孔隙
6.10.1多孔隙
6.10.2接縫
6.10.3轉移阻抗
6.11低于截止頻率的波導
6.12導電襯墊
6.12.1不同金屬的連接
6.12.2導電襯墊的安裝
6.13“理想”的屏蔽
6.14導電窗口
6.14.1透明導電涂層
6.14.2金屬絲網屏
6.14.3窗口的安裝
6.15導電涂層
6.15.1導電涂料
6.15.2火焰/電弧噴涂
6.15.3真空金屬化涂層
6.15.4化學鍍
6.15.5金屬箔襯層
6.15.6填充塑料
6.16內部屏蔽
6.17空腔諧振
6.18屏蔽接地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7章觸點保護
7.1輝光放電
7.2金屬蒸氣或電弧放電
7.3交流電路與直流電路
7.4觸點材料
7.5觸點容量
7.6具有高浪涌電流的負載
7.7電感性負載
7.8觸點保護基礎
7.9電感性負載的暫態抑制
7.10電感負載的觸點保護網絡
7.10.1C網絡
7.10.2RC網絡
7.10.3RCD 網絡
7.11晶體管開關控制的電感性負載
7.12電阻性負載觸點保護
7.13觸點保護選擇指南
7.14舉例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8章固有噪聲源
8.1熱噪聲
8.2熱噪聲的特征
8.3等效噪聲帶寬
8.4散粒噪聲
8.5接觸噪聲
8.6爆米花噪聲
8.7噪聲電壓疊加
8.8隨機噪聲測量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9章有源器件噪聲
9.1噪聲系數
9.2噪聲系數的測量
9.2.1單頻法
9.2.2噪聲二極管法
9.3計算S/N值并由噪聲系數計算輸入噪聲電壓
9.4噪聲電壓和電流模型
9.5Vn和In的測量
9.6由VnIn計算噪聲系數和信噪比
9.7*佳源電阻
9.8噪聲系數的級聯
9.9噪聲溫度
9.10雙極型晶體管噪聲
9.10.1晶體管噪聲系數
9.10.2晶體管的VnIn
9.11場效應晶體管噪聲
9.11.1FET噪聲系數
9.11.2FET噪聲的VnIn表示方法
9.12運算放大器的噪聲
9.12.1描述運算放大器噪聲的方法
9.12.2運算放大器噪聲系數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0章數字電路接地
10.1頻域和時域
10.2模擬和數字電路
10.3數字邏輯噪聲
10.4內部噪聲源
10.5數字電路接地噪聲
10.5.1使電感*小化
10.5.2互感
10.5.3實用的數字電路接地系統
10.5.4環路面積
10.6接地面電流分布和阻抗
10.6.1參考面電流分布
10.6.2接地面阻抗
10.6.3接地面電壓
10.6.4終端效應
10.7數字邏輯電流的流動
10.7.1微帶線
10.7.2帶狀線
10.7.3數字邏輯電流流動小結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第2部分電磁兼容應用
第11章數字電路的配電
11.1電源去耦
11.2瞬態電源電流
11.2.1瞬態負載電流
11.2.2動態內部電流
11.2.3瞬態電流的傅里葉頻譜
11.2.4總瞬態電流
11.3去耦電容
11.4有效的去耦策略
11.4.1多個去耦電容
11.4.2相同值的多個電容
11.4.3兩種不同值的多個電容
11.4.4許多不同值的電容
11.4.5目標阻抗
11.4.6嵌入式PCB電容
11.4.7電源隔離
11.5去耦對輻射發射的影響
11.6去耦電容的型號和大小
11.7去耦電容的布設和安裝
11.8大容量去耦電容
11.9電源輸入濾波器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2章數字電路輻射
12.1差模輻射
12.1.1環面積
12.1.2環電流
12.1.3傅里葉級數
12.1.4輻射發射包絡
12.2控制差模輻射
12.2.1電路板的布設
12.2.2抵消環路
12.2.3抖動時鐘
12.3共模輻射
12.4控制共模輻射
12.4.1共模電壓
12.4.2電纜濾波和屏蔽
12.4.3分離的I/O地
12.4.4共模輻射問題的處理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3章傳導發射
13.1電源線阻抗
13.2開關電源
13.2.1共模發射
13.2.2差模發射
13.2.3DCDC變換器
13.2.4整流二極管噪聲
13.3電源線濾波器
13.3.1共模濾波
13.3.2差模濾波
13.3.3泄漏電感
13.3.4濾波器的安裝
13.3.5具有集成電源線濾波器的電源
13.3.6高頻噪聲
13.4初級到次級的共模耦合
13.5頻率抖動
13.6電源的不穩定性
13.7磁場發射
13.8變速電動機驅動器
13.9諧波抑制
13.9.1感性輸入濾波器
13.9.2有源功率因數校正
13.9.3交流線路電抗器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4章射頻和瞬態抗擾度
14.1性能標準
14.2射頻抗擾度
14.2.1射頻環境
14.2.2音頻檢波
14.2.3RFI緩解技術
14.3瞬態抗擾度
14.3.1靜電放電
14.3.2電快速瞬態
14.3.3雷電浪涌
14.3.4瞬態抑制網絡
14.3.5信號線抑制
14.3.6高速信號線的保護
14.3.7電源線瞬態抑制
14.3.8混合保護網絡
14.4電源線騷擾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5章靜電放電
15.1靜電的產生
15.1.1感應起電
15.1.2能量存儲
15.2人體模型
15.3靜電泄漏
15.4設備設計中的靜電放電防護
15.5防止靜電放電進入
15.5.1金屬機殼
15.5.2輸入輸出電纜的處理
15.5.3絕緣機殼
15.5.4鍵盤和控制面板
15.6加固敏感電路
15.7靜電放電接地
15.8不接地的產品
15.9場致騷擾
15.9.1電感耦合
15.9.2電容耦合
15.10瞬態加固軟件設計
15.10.1在程序流程中檢測錯誤
15.10.2在輸入輸出接口處檢測錯誤
15.10.3在存儲器中檢測錯誤
15.11時間窗口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6章PCB布線和疊層
16.1PCB布線的一般考慮
16.1.1分區
16.1.2保留區
16.1.3關鍵信號
16.1.4系統時鐘
16.2PCB與機殼地的連接
16.3返回路徑不連續
16.3.1接地/電源平面上的槽
16.3.2有縫隙的接地(電源)平面
16.3.3改變參考平面
16.3.4參考同一平面的頂面和底面
16.3.5連接器
16.3.6接地填充
16.4PCB疊層
16.4.1單層和雙層板
16.4.2多層板
16.4.3一般PCB的設計步驟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7章混合信號PCB布線
17.1分割接地平面
17.2微帶接地平面電流分布
17.3模擬和數字接地插腳
17.4什么時候應該使用分割的接地平面
17.5混合信號IC
17.6高分辨率的A/D和D/A轉換器
17.6.1帶狀線
17.6.2非對稱帶狀線
17.6.3隔離的模擬和數字接地平面
17.7A/D和D/A轉換器的支持電路
17.7.1采樣時鐘
17.7.2混合信號支持電路
17.8垂直隔離
17.9混合信號的配電
17.9.1配電
17.9.2去耦
17.10IPC問題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第18章EMC預測量
18.1試驗環境
18.2天線與探頭
18.3電纜中的共模電流測量
18.3.1測量程序
18.3.2注意事項
18.4近場測量
18.4.1測量程序
18.4.2注意事項
18.4.3機箱上的縫隙和孔洞
18.5噪聲電壓測量
18.5.1平衡差分探頭
18.5.2DC~1GHz探頭
18.5.3注意事項
18.6傳導發射測量
18.6.1測量程序
18.6.2注意事項
18.6.3分離共模噪聲和差模噪聲
18.7頻譜分析儀
18.7.1檢波器的功能
18.7.2常規測量程序
18.8EMC應急車
18.91m法輻射發射測量
18.9.1測量環境
18.9.21m法測量限值
18.9.3用于1m法測量的天線
18.10抗擾度預測量
18.10.1輻射抗擾度
18.10.2傳導抗擾度
18.10.3瞬變抗擾度
18.11電能質量預測量
18.11.1諧波
18.11.2閃爍
18.12裕量
18.12.1輻射發射裕量
18.12.2靜電放電裕量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附錄A分貝
A.1對數的性質
A.2分貝在功率測量以外的應用
A.3功率損耗或負的功率增益
A.4絕對功率電平
A.5以分貝表示的功率求和
附錄B使產品產生*大發射的10種有效方法
附錄C薄屏蔽層中磁場的多重反射
附錄D偶極子入門
D.1基礎偶極子入門
D.2中級偶極子入門
D.3高級偶極子入門
D.3.1偶極子的阻抗
D.3.2偶極子諧振
D.3.3接收偶極子
D.3.4鏡像理論
D.3.5偶極子陣列
D.3.6甚高頻偶極子
總結
深入閱讀
附錄E電感
E.1電感概述
E.2回路電感
E.3部分電感
E.3.1部分自電感
E.3.2部分互電感
E.3.3凈余部分電感
E.3.4部分電感的應用
E.3.5傳輸線的例子
E.4接地面電感測量試驗設置
E.5電感的符號
總結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附錄F習題解答
附錄G一些單位符號
中英文對照
展開全部
電磁兼容工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亨利·W.奧特(Henry w. ott),IEEE life Fellow,IEEE電磁兼容性協會的榮譽終身會員,杰出的EMC教育者。曾在AT&T貝爾實驗室工作30年,參與導彈制導系統、核效應儀器、模擬和數字磁帶記錄器、電話傳輸和信號系統、微處理器等項目,并擔任EMC顧問。此后創立EMC咨詢公司并擔任總裁,從事EMC/ ESD培訓和咨詢。著有《電子系統中的降噪技術》《電磁兼容工程》(獲美國出版商協會PROSE Award,工程和技術領域)等著作,擁有四項專利,發表多篇技術論文。
譯者簡介鄒澎,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省電磁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電磁兼容和電磁環境的研究。已出版《電磁場與電磁波》 《電磁兼容原理、技術和應用》 《電磁輻射環境影響預測與測量》 《環境電磁場測量》等專著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