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軌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74139
- 條形碼:9787559874139 ; 978-7-5598-7413-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軌跡 本書特色
《現代中國的形成》姊妹篇,著名歷史學者李懷印全新力作,任鋒、倪玉平、郭忠華、肖濱、劉永華一致推薦;
在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自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走過了何種軌跡?以解決哪些問題作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何種重要區別?在本世紀中葉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較優勢和主要難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并大膽預測本世紀中葉中國有望完成歷時兩百年的現代化全過程;
研究視野開闊宏大。本書既有長時段的縱深把握,又有跨區域的橫向比較,融合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多重視角,將中國置于東亞文化圈乃至世界史的廣闊視域中,照見200年來中國現代化發展和演進的歷史脈絡;
理論獨特。本書擺脫西方中心論,關注國史敘事的前沿動向,接續了作者關于現代中國形成、發展的恢弘理論,立足地緣戰略、財政構造、政治認同這三個國家轉型的關鍵變量,全景式展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復雜互動,透析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觀點聚焦,新見迭出。本書不囿于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而是以“現代化”這一概念為核心,以中國自身發展路徑為方法,圍繞中國現代化200年的歷史反思和經驗總結,對西方現代化理論、全球化理論等進行深刻辨析,澄清了隱伏其中的迷思,從而揭示出中國自身的歷史軌跡與特色所在;
強烈而敏銳的現實關懷。本書現實意義顯著,以極強的問題意識,持續關注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實踐歷程及理論構建,從晚清時期現代化的艱難啟動到改革前30年的經濟增長,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跡等,既立足歷史,又放眼現實和未來,關照當代中國國家發展和轉型等深層問題,展望21世紀中葉中國完成現代化全過程的綜合圖景。
編輯推薦
自1850年以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不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而是中華民族主動上下求索、積極變革,*終有所蛻變的抗爭史。作為《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的姊妹篇,本書延續了之前的理論框架,即以地緣、財政、認同多線條為一體,爬梳了中國現代化曲折復雜的歷史軌跡,闡釋其政治經濟的多重邏輯。《現代中國的形成》中的未竟之語,作者都寫在了本書。
此外,本書不忽視難以把握的歷史潛流,不回避一些必須直面的問題,堅持正面的從容剖析,讓史實說話,對改革前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敗、中國主流經濟學界的誤區等問題,進行了冷靜客觀的歷史分析,進一步突出中國的“大國競爭優勢”。
《現代中國的形成》姊妹篇,著名歷史學者李懷印全新力作,任鋒、倪玉平、郭忠華、肖濱、劉永華一致推薦;
在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自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走過了何種軌跡?以解決哪些問題作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何種重要區別?在本世紀中葉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較優勢和主要難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并大膽預測本世紀中葉中國有望完成歷時兩百年的現代化全過程;
研究視野開闊宏大。本書既有長時段的縱深把握,又有跨區域的橫向比較,融合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多重視角,將中國置于東亞文化圈乃至世界史的廣闊視域中,照見200年來中國現代化發展和演進的歷史脈絡;
理論獨特。本書擺脫西方中心論,關注國史敘事的前沿動向,接續了作者關于現代中國形成、發展的恢弘理論,立足地緣戰略、財政構造、政治認同這三個國家轉型的關鍵變量,全景式展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復雜互動,透析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觀點聚焦,新見迭出。本書不囿于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而是以“現代化”這一概念為核心,以中國自身發展路徑為方法,圍繞中國現代化200年的歷史反思和經驗總結,對西方現代化理論、全球化理論等進行深刻辨析,澄清了隱伏其中的迷思,從而揭示出中國自身的歷史軌跡與特色所在;
強烈而敏銳的現實關懷。本書現實意義顯著,以極強的問題意識,持續關注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的實踐歷程及理論構建,從晚清時期現代化的艱難啟動到改革前30年的經濟增長,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跡等,既立足歷史,又放眼現實和未來,關照當代中國國家發展和轉型等深層問題,展望21世紀中葉中國完成現代化全過程的綜合圖景。編輯推薦
自1850年以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不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而是中華民族主動上下求索、積極變革,*終有所蛻變的抗爭史。作為《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的姊妹篇,本書延續了之前的理論框架,即以地緣、財政、認同多線條為一體,爬梳了中國現代化曲折復雜的歷史軌跡,闡釋其政治經濟的多重邏輯。《現代中國的形成》中的未竟之語,作者都寫在了本書。
此外,本書不忽視難以把握的歷史潛流,不回避一些必須直面的問題,堅持正面的從容剖析,讓史實說話,對改革前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敗、中國主流經濟學界的誤區等問題,進行了冷靜客觀的歷史分析,進一步突出中國的“大國競爭優勢”。
同時,根據作者的分析,中國的現代化發軔于1850年代,始自國人有意識地探尋*適合自身國情的生存發展道路。從那時起,幾乎每過半個世紀,中國便會朝著現代化的目標,邁上一個新臺階。19世紀后半期,憑借大國的規模優勢和古老文明的韌性,晚清政權避免了四分五裂的厄運。20世紀前半期,中國成功地從一個傳統的疆域國家,轉型為高度集中統一的現代主權國家,并且在隨后的半世紀完成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過渡。21世紀以來,現代化進入全新階段,即在大國競爭的條件下,再花半世紀的時間,實現全方位的現代化。作者大膽預測,中國有望到2035年前后,穩步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終將于本世紀中葉,不僅在物質文明上,而且在政治文明上,走在世界上先進國家的前列,完成歷時兩百年的現代化全過程。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軌跡 內容簡介
現代化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不懈追求。中國現代化走過了何種軌跡?以解決哪些問題作為核心?與西方現代化有何種重要區別?在本世紀中葉建立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較優勢和主要難題?本書對這些基本問題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者李懷印全新力作。書中立足地緣戰略、財政構造、政治認同等國家轉型的關鍵變量,展開一幅從地緣國家向主權國家、工業國家依次過渡的宏偉歷史畫卷,在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作者持續關注185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階段與演進軌跡,從晚清時期現代化的艱難啟動到改革前30年的經濟增長,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跡等,并展望2050年中國的現代化前景,既立足歷史,又注重將中國置于全球背景中進行考察,展現了中國現代化展開的獨特方式,可為思考當下變局提供參考。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軌跡 相關資料
李懷印先生的著作在二百年視野中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重識歷史軌跡,進而眺望路線圖,論述宏富而洞見層出。我們行進其間的時代故事,既展現為給定命題下風云激蕩的艱難答卷,也蘊涵了“元實力”所依托的文明傳統之壯闊更生。擺脫了西方中心論的俘獲,國史敘事的前沿動向寄寓書間,與近年興起的歷史政治學若合符節,更挑戰了現代化理論叢的極限。追昔撫今,二百年來誰著史,來疑滄海盡成空。雄關漫道真如鐵,天人同心從頭越。——任鋒,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本書是《現代中國的形成:1600—1949》的姊妹篇,完整構筑了作者關于現代中國形成、發展的恢弘理論體系。作者在書中深刻揭示出,近200年來的中國經驗強烈證明,在西方式現代化之外,存在著一條即有鮮明特色又兼具普遍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倪玉平,清華大學歷史系
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的歷史軌跡 作者簡介
李懷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講座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著有中英文版《華北村治》《鄉村中國紀事》《重構近代中國》《現代中國的形成》,以及英文近著The Master in Bondage: Factory Workers in China, 1949-201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