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418415
- 條形碼:9787576418415 ; 978-7-5764-18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本書特色
法律價值目的性判斷,貫穿司法裁判活動全過程,指示司法裁判的目標和方向。只是案件類型不同,司法裁判者著力的程度會略有差異。在審判新類型疑難復雜案件時,由于缺少現成規范,法律價值目的性和法律方法論往往成為法律適用統一性的主要支撐力量。檢驗司法裁判效果,法律價值目的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孫海波教授不避疑難,針對這一主觀性較強的命題展開深入研究,闡發內涵、解析機理、論證實現路徑,其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悉心研讀。 ——黃祥青 上海市政協社法委副主任、全國法院首屆審判業務專家 每個國家或者地區司法疑難復雜案件與常規簡易案件的占比大體符合“二八定律”,孫海波教授較長時間內聚焦于“疑難案件與司法裁判”這一兼具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的領域,先后推出三部曲即《裁判對法律的背離與回歸:疑難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論》《疑難案件與司法推理》《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無疑是當下“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的重要踐行與*佳示范。 ——劉樹德 *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審判員 價值判斷問題永遠是司法裁判的“阿喀琉斯之踵”。孫海波教授的新著向我們揭明,司法中的價值判斷既要符合法教義學的基本立場,也需社會科學的輔助判斷,在后果考量的方法論框架內展開,并受到各層面的理性限制。“方法的倡導”與“價值的回歸”應當并行不悖。 ——雷磊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部人類法律文明史,在相當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馴服價值主觀性、追求更高程度客觀性的歷史。《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一書直面這一宏大主題,以生動細膩的筆觸透徹闡析了司法中的后果導向、道德關切等諸多重要議題,反映了一位嚴肅認真的學者力圖鉗制裁判恣意、實踐司法理性正義的求索與創見。 ——易軍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內容簡介
法律體系的核心在于裁判案件,而疑難案件的裁判又構成了司法的中心內容。價值判斷貫穿于整個司法裁判的始終,對于實現公正的個案判決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價值判斷在實踐中會展現出紛繁復雜的樣貌,通常需要與具體的法律方法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法官對價值判斷的運用絕不是任意的,應遵循基本的邏輯論證規則。即便是在需要考量法律之外的諸種后果因素時,仍應堅持法律規范對裁判的*終拘束作用。通過對價值判斷進行實體、程序以及倫理限制,確保法官對法律的選擇及適用,能夠符合依法裁判的基本教義要求。
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目錄
擇法而從:司法中的價值判斷 作者簡介
孫海波,法學博士、博士后,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錢端升學者,《比較法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曾為最高人民法院法律研修學者,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德國馬普研究所訪問學者,臺灣地區“中研院”法律學所訪問學人。主要從事疑難案件與司法裁判理論研究,先后在《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出版《裁判對法律的背離與回歸:疑難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論》《疑難案件與司法推理》,譯有《法官如何裁判》《法理學簡讀》等著作多部。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