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案例分析指導用書(全2冊)
-
>
新東方(2021)十天搞定考研詞匯(便攜版)
-
>
安全生產管理 2019版中級
-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自學考試學習讀本 (2018年版)
-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學考試學習讀本(2018年版)
-
>
長篇小說:格列佛游記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教材
系統分析師教程(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69166
- 條形碼:9787302669166 ; 978-7-302-66916-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系統分析師教程(第2版) 本書特色
本書依據《系統分析師考試大綱》(2024年審定通過)編寫,涵蓋系統分析師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識及應用技術。
通過系統分析師考試的考生可以獲得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本考試為高級資格認證。
系統分析師教程(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組織編寫的考試用書。本書 根據《系統分析師考試大綱》(2024年審定通過)編寫,對系統分析師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 識及應用技術進行了闡述。 本書分三篇內容,共計22 章。**篇為基礎知識,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數學與工程基礎、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系統、數據庫系統、企業信息化、軟件工程、項目管理和信息安全等系統分析與 設計的基本知識。第二篇為關鍵技術,主要內容包括系統規劃與分析、軟件需求工程、軟件架構設計、 系統設計、軟件實現與測試、系統運行與維護等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第三篇為案例實踐,主要內容 包括 Web 應用系統、嵌入式系統、移動應用系統、大數據處理系統、微服務系統、信息物理系統等代 表性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系統分析師論文寫作要點。 本書可作為系統分析師的工作手冊,也可作為系統分析與設計技術的培訓和輔導教材,還可作為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參考用書。"
系統分析師教程(第2版)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信息與信息系統
1.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2 系統及相關理論
1.1.3 系統工程方法論
1.1.4 信息系統工程
1.2 系統分析師
1.2.1 系統分析師的角色定位
1.2.2 系統分析師的任務
1.3 系統分析師的知識體系
第2章 數學與工程基礎
2.1 數學統計基礎
2.1.1 古典概率應用
2.1.2 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2.1.3 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
2.1.4 常用分布
2.1.5 常用統計分析方法
2.2 圖論應用
2.2.1 *小生成樹
2.2.2 *短路徑
2.2.3 網絡與*大流量
2.3 預測與決策
2.3.1 預測的基本內涵
2.3.2 預測的程序
2.3.3 預測的方法
2.3.4 決策的概念和過程
2.3.5 決策的方法
2.4 數學建模
2.4.1 從現實對象到數學模型
2.4.2 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2.4.3 數學建模的基本方法
2.4.4 數學建模的特點和分類
2.5 工程倫理
2.5.1 技術與工程
2.5.2 主要的工程倫理問題
2.5.3 處理工程倫理問題的基本原則
2.5.4 工程師的職業倫理
第3章 計算機系統
3.1 計算機系統概述
3.1.1 計算機系統層次結構
3.1.2 計算機系統硬件
3.1.3 計算機系統軟件
3.2 存儲器系統
3.2.1 主存儲器
3.2.2 輔助存儲器
3.2.3 高速緩沖存儲器
3.2.4 網絡存儲技術
3.2.5 虛擬存儲技術
3.3 輸入輸出系統
3.3.1 輸入輸出工作方式
3.3.2 總線
3.3.3 I/O接口
3.4 指令系統
3.4.1 基本指令系統
3.4.2 復雜指令系統
3.4.3 精簡指令系統
3.5 多處理機系統
3.5.1 多處理機系統概述
3.5.2 海量并行處理結構
3.5.3 對稱多處理機結構
3.5.4 互連網絡
3.6 操作系統
3.6.1 操作系統概述
3.6.2 進程管理
3.6.3 存儲器管理
3.6.4 設備管理
3.6.5 文件管理
3.6.6 作業與用戶界面
3.6.7 國產操作系統
第4章 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系統
4.1 計算機網絡基礎
4.1.1 數據通信基礎
4.1.2 數據編碼
4.1.3 差錯控制
4.2 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
4.2.1 OSI體系結構
4.2.2 TCP/IP協議簇
4.2.3 網絡地址
4.3 局域網與廣域網
4.3.1 局域網
4.3.2 以太網
4.3.3 無線局域網
4.3.4 廣域網
4.4 網絡工程
4.4.1 網絡規劃
4.4.2 網絡設計
4.4.3 網絡實施
4.5 分布式系統
4.6 構件與中間件
4.6.1 構件
4.6.2 中間件
4.7 Web服務
4.8 云計算
第5章 數據庫系統
5.1 數據庫管理系統
5.1.1 概述
5.1.2 三級劃分法
5.1.3 數據模型
5.2 關系數據庫
5.2.1 關系的基本概念
5.2.2 關系模型
5.2.3 規范化理論
5.3 數據庫控制功能
5.3.1 并發控制
5.3.2 數據庫的完整性
5.3.3 數據庫的安全性
5.3.4 備份與恢復技術
5.3.5 數據庫性能優化
5.4 數據庫設計與建模
5.4.1 數據庫設計階段
5.4.2 實體聯系模型
5.5 分布式數據庫系統
5.5.1 分布式數據庫概述
5.5.2 數據分片
5.6 數據倉庫技術
5.6.1 聯機分析處理
5.6.2 數據倉庫概述
5.6.3 數據倉庫的設計方法
5.7 數據挖掘技術
5.7.1 數據挖掘概述
5.7.2 常用技術與方法
5.7.3 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
5.8 非關系數據庫
5.8.1 概述
5.8.2 相關理論基礎
5.8.3 列數據庫
5.8.4 文檔數據庫
5.8.5 鍵值數據庫
5.8.6 圖數據庫
第6章 企業信息化
6.1 企業信息化概述
6.2 信息資源管理
6.2.1 信息資源管理概述
6.2.2 規范與標準
6.2.3 信息資源規劃
6.2.4 信息資源網建設
6.3 企業信息化規劃
6.3.1 信息化規劃的內容
6.3.2 信息化規劃與企業戰略規劃
6.3.3 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法
6.3.4 企業資源規劃和實施
6.4 企業信息系統
6.4.1 客戶關系管理
6.4.2 供應鏈管理
6.4.3 產品數據管理
6.4.4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
6.4.5 知識管理
6.4.6 商業智能
6.4.7 企業門戶
6.4.8 決策支持系統
6.4.9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
6.5 電子商務
6.5.1 電子商務的類型
6.5.2 電子商務的標準
6.5.3 電子商務的特征
6.5.4 電子商務的優勢
6.5.5 電子商務技術
6.6 電子政務
6.6.1 電子政務的模式
6.6.2 電子政務的實施
6.7 業務流程重組
6.7.1 BPR概述
6.7.2 BPR的實施
6.7.3 基于BPR的信息系統規劃
6.8 企業應用集成
6.8.1 傳統企業應用集成
6.8.2 事件驅動的企業應用集成
第7章 軟件工程
7.1 軟件生命周期
7.2 軟件開發方法與模型
7.2.1 傳統軟件開發模型
7.2.2 快速應用開發
7.2.3 統一過程模型
7.2.4 敏捷方法
7.3 軟件開發環境與工具
7.3.1 軟件開發環境
7.3.2 軟件開發工具
7.4 軟件過程管理
7.4.1 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7.4.2 軟件過程評估
7.5 軟件重用和再工程
7.5.1 可重用的軟件構件
7.5.2 軟件重用過程
7.5.3 軟件逆向工程
7.5.4 軟件再工程
7.6 軟件產品線
7.6.1 產品線的過程模型
7.6.2 產品線的建立方式
7.7 統一建模語言
7.8 軟件形式化方法
第8章 項目管理
8.1 項目管理概述
8.2 范圍管理
8.2.1 范圍計劃的編制
8.2.2 創建工作分解結構
8.2.3 范圍確認和控制
8.3 進度管理
8.3.1 活動排序
8.3.2 活動資源估算
8.3.3 活動歷時估算
8.3.4 進度控制
8.4 預算與成本管理
8.4.1 成本估算
8.4.2 成本預算
8.4.3 成本控制
8.5 配置管理
8.5.1 配置管理概述
8.5.2 配置標識
8.6 質量管理
8.6.1 軟件質量模型
8.6.2 質量管理計劃
8.6.3 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8.7 人力資源管理
8.7.1 編制人力資源計劃
8.7.2 組建項目團隊
8.7.3 項目團隊建設
8.7.4 管理項目團隊
8.7.5 溝通管理
8.8 風險管理
8.8.1 風險管理的概念
8.8.2 風險管理的過程
8.9 信息(文檔)管理
8.9.1 軟件文檔標準
8.9.2 數據需求說明
8.9.3 技術報告
8.9.4 項目開發總結報告
第9章 信息安全
9.1 信息系統安全體系
9.2 數據安全與保密
9.2.1 數據加密技術
9.2.2 認證技術
9.2.3 密鑰管理體制
9.3 通信與網絡安全技術
9.3.1 防火墻
9.3.2 虛擬專用網
9.3.3 安全協議
9.3.4 單點登錄技術
9.4 系統訪問控制技術
9.4.1 訪問控制概述
9.4.2 訪問控制模型
9.4.3 訪問控制分類
9.5 容災與業務持續
9.5.1 災難恢復技術
9.5.2 災難恢復規劃
9.5.3 業務持續性規劃
9.6 安全管理措施
9.6.1 安全管理的內容
9.6.2 安全審計
9.6.3 私有信息保護
9.7 系統可靠性
9.7.1 系統故障模型
9.7.2 系統可靠性指標
9.7.3 系統可靠性模型
9.7.4 系統可靠性分析
9.8 冗余技術
9.8.1 冗余技術的分類
9.8.2 冗余系統
9.9 軟件容錯技術
9.9.1 N版本程序設計
9.9.2 恢復塊方法
9.9.3 防衛式程序設計
第二篇 關鍵技術
第10章 系統規劃與分析
10.1 系統規劃概述
10.2 項目的提出與選擇
10.2.1 項目的立項目標和動機
10.2.2 項目立項的價值判斷
10.2.3 項目的選擇和確定
10.3 系統分析概述
10.4 問題分析
10.4.1 研究問題的領域
10.4.2 分析問題和機會
10.4.3 制定系統改進目標
10.4.4 匯報調查結果和建議
10.5 業務流程分析
10.5.1 業務流程分析概述
10.5.2 業務流程圖
10.5.3 業務活動圖
10.5.4 業務流程建模
10.6 數據與數據流程分析
10.6.1 數據流的內涵
10.6.2 邏輯數據流與規則
10.6.3 數據流的守恒
10.6.4 數據流圖
10.6.5 物理數據流圖
10.6.6 數據匯總分析
10.6.7 數據屬性分析
10.6.8 數據流程分析
10.7 系統可行性分析
10.7.1 可行性評價準則
10.7.2 可行性研究的步驟
10.7.3 可行性研究報告
10.8 成本效益分析
10.8.1 成本和收益
10.8.2 凈現值分析
10.8.3 投資回收期與投資回報率
10.9 系統方案建議
10.9.1 候選方案的可行性評價
10.9.2 系統建議方案報告
第11章 軟件需求工程
11.1 軟件需求概述
11.1.1 需求的層次
11.1.2 質量功能部署
11.1.3 軟件需求
11.1.4 需求工程
11.2 需求獲取
11.2.1 用戶訪談
11.2.2 問卷調查
11.2.3 采樣
11.2.4 情節串聯板
11.2.5 聯合需求計劃
11.2.6 需求記錄技術
11.3 需求分析
11.3.1 需求分析的任務
11.3.2 需求分析的方法
11.4 結構化分析方法
11.4.1 數據流圖
11.4.2 狀態轉換圖
11.4.3 數據字典
11.5 面向對象分析方法
11.5.1 用例模型
11.5.2 分析模型
11.6 需求定義
11.6.1 需求定義的方法
11.6.2 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
11.7 需求驗證
11.7.1 需求評審
11.7.2 需求測試
11.8 需求管理
11.8.1 需求變更
11.8.2 需求跟蹤
第12章 軟件架構設計
12.1 軟件架構概述
12.2 軟件架構建模
12.3 軟件架構風格
12.3.1 軟件架構風格概述
12.3.2 數據流體系結構風格
12.3.3 調用/返回體系結構風格
12.3.4 以數據為中心的體系結構風格
12.3.5 虛擬機體系結構風格
12.3.6 獨立構件體系結構風格
12.3.7 面向服務的架構風格
12.4 軟件架構標準
12.5 軟件架構實現
12.5.1 體系結構需求
12.5.2 體系結構設計
12.5.3 體系結構文檔化
12.5.4 體系結構復審
12.5.5 體系結構實現
12.5.6 體系結構的演化
12.6 軟件架構質量屬性
12.6.1 質量屬性概念
12.6.2 面向架構評估的質量屬性
12.6.3 質量屬性場景描述
第13章 系統設計
13.1 系統設計概述
13.2 處理流程設計
13.2.1 流程設計概述
13.2.2 工作流管理系統
13.2.3 流程設計工具
13.3 結構化設計
13.3.1 模塊結構
13.3.2 系統結構圖
13.4 面向對象設計
13.4.1 設計軟件類
13.4.2 對象持久化與數據庫
13.4.3 面向對象設計的原則
13.5 設計模式
13.5.1 設計模式概述
13.5.2 設計模式分類
13.6 輸入/輸出原型設計
13.6.1 輸入設計
13.6.2 輸出設計
13.6.3 良好的輸入/輸出的重要性
13.7 人機交互設計
13.7.1 設計目標
13.7.2 用戶體驗五層模型
13.7.3 如何設計良好的人機交互
第14章 軟件實現與測試
14.1 軟件實現概述
14.1.1 程序設計方法
14.1.2 程序設計語言與風格
14.1.3 編碼規范
14.1.4 代碼生成
14.1.5 代碼重用
14.2 軟件測試概述
14.2.1 軟件測試的概念
14.2.2 軟件測試的基本問題
14.2.3 軟件測試的對象及目的
14.2.4 軟件測試的原則
14.3 軟件測試方法
14.3.1 按照被測程序是否可見分類
14.3.2 按照是否需要執行被測程序分類
14.3.3 自動化測試
14.4 軟件測試類型
14.4.1 按測試對象劃分
14.4.2 按測試階段劃分
14.4.3 按被測軟件劃分
14.4.4 其他分類
14.5 軟件測試的組織
14.5.1 測試過程
14.5.2 測試管理
14.6 軟件部署
14.6.1 部署目標
14.6.2 部署步驟
第15章 系統運行與維護
15.1 運維技術指標
15.2 系統運行管理
15.2.1 系統用戶管理
15.2.2 網絡資源管理
15.2.3 軟件資源管理
15.3 系統故障管理
15.3.1 故障監視
15.3.2 故障調查
15.3.3 故障排查和恢復處理
15.3.4 故障收尾
15.4 軟件系統維護
15.4.1 軟件維護概述
15.4.2 軟件維護的影響因素
15.4.3 軟件維護管理
15.5 系統評價
15.5.1 信息系統建設
15.5.2 信息系統評價
15.6 遺留系統處置
15.6.1 遺留系統的評價
15.6.2 遺留系統的演化
15.7 新舊系統轉換
15.7.1 新舊系統的轉換策略
15.7.2 數據轉換和遷移
15.8 現有系統演進
第三篇 案例實踐
第 16 章 Web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
16.1 Web應用系統簡介
16.1.1 Web應用程序
16.1.2 Web應用特征
16.2 Web應用架構設計
16.2.1 Web應用架構設計原則
16.2.2 Web應用架構分類
16.2.3 Web應用架構模式
16.3 Web應用開發框架
16.3.1 開發框架簡介
16.3.2 Java EE開發框架
16.3.3 .NET開發框架
16.3.4 Web層開發框架
16.4 Web應用系統開發
16.4.1 Web應用系統通信協議
16.4.2 Web應用系統數據存儲
16.4.3 Web應用系統客戶端技術
16.4.4 Web應用系統服務器端技術
16.4.5 Web應用系統部署
16.5 Web應用系統測試
16.5.1 Web應用測試概述
16.5.2 Web應用測試過程
16.5.3 Web應用功能測試
16.5.4 Web應用性能測試
16.5.5 Web應用安全性測試
16.5.6 Web服務測試
第 17 章 嵌入式系統分析與設計
17.1 嵌入式系統概述
17.2 嵌入式數據庫系統
17.3 嵌入式操作系統
17.3.1 嵌入式操作系統概述
17.3.2 多任務調度算法
17.3.3 優先級反轉
17.4 嵌入式系統開發
17.4.1 開發平臺
17.4.2 開發流程
17.4.3 軟硬件協同設計
17.4.4 系統分析與設計
17.4.5 低功耗設計
17.5 嵌入式系統驗證
17.5.1 嵌入式系統的驗證與確認
17.5.2 嵌入式系統軟件的測試
17.5.3 基于系統的構件測試方法
第 18 章 移動應用系統分析與設計
18.1 移動應用平臺概述
18.1.1 移動端應用開發平臺
18.1.2 移動端應用部署平臺
18.2 移動應用開發環境
18.2.1 App開發環境
18.2.2 小程序開發環境
18.2.3 網頁應用開發環境
18.3 移動應用架構
18.4 移動應用開發
18.4.1 開發語言
18.4.2 小程序開發方式
18.4.3 原生App開發方式
18.4.4 網頁App開發方式
18.4.5 混合App開發
18.5 無代碼開發
18.5.1 無代碼開發的發展階段
18.5.2 無代碼開發的優劣
18.5.3 主流開發平臺和測試平臺
18.5.4 無代碼開發流程
18.5.5 無代碼開發案例:Zapier
第 19 章 大數據處理系統分析與設計
19.1 大數據處理系統概述
19.2 大數據處理系統架構
19.2.1 大數據處理系統架構原則
19.2.2 大數據處理系統架構類型
19.2.3 大數據處理系統架構模式
19.3 大數據處理系統開發
19.3.1 數據存儲
19.3.2 數據管理
19.3.3 數據處理
19.3.4 數據分析
19.3.5 系統部署
19.4 大數據處理系統測試
19.4.1 測試特點
19.4.2 測試過程
19.4.3 功能測試
19.4.4 性能測試
19.4.5 可靠性和容錯性測試
19.4.6 安全性測試
19.4.7 兼容性測試
第 20 章 微服務系統分析與設計
20.1 微服務系統概述
20.1.1 微服務系統簡介
20.1.2 微服務系統特征
20.2 微服務系統架構
20.2.1 微服務系統架構原則
20.2.2 微服務系統架構模式
20.3 微服務系統開發
20.3.1 容器化和自動化部署
20.3.2 服務注冊和發現
20.3.3 服務通信
20.3.4 安全與權限管理
20.3.5 運維監控
20.4 微服務系統測試
20.4.1 測試特點
20.4.2 測試過程
20.4.3 功能測試
20.4.4 性能測試
20.4.5 容錯性測試
20.4.6 安全性測試
第 21 章 信息物理系統分析與設計
21.1 信息物理系統概述
21.2 信息物理系統架構
21.2.1 CPS分層架構
21.2.2 CPS典型系統構成
21.2.3 CPS特點
21.3 信息物理系統技術框架
21.3.1 CPS技術概況
21.3.2 CPS核心技術
21.3.3 CPS支撐技術
21.3.4 協議標準
21.4 信息物理系統開發技術
21.4.1 感知和控制相關技術
21.4.2 工業軟件相關技術
21.4.3 網絡相關技術
21.4.4 服務平臺相關技術
21.5 控制系統與網絡通信
21.6 CPS應用分析與設計
21.6.1 工業設計系統
21.6.2 生產制造系統
21.6.3 產品服務系統
21.6.4 產業鏈協同系統
第 22 章 系統分析師論文寫作要點
22.1 寫作注意事項
22.2 如何解答試題
22.2.1 論文解答步驟
22.2.2 論文解答實例
22.3 論文寫作方法
22.3.1 如何寫好摘要
22.3.2 如何寫好正文
22.3.3 摘要和正文的關系
22.4 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22.5 論文評分標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