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感性的辯證法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55708
- 條形碼:9787507855708 ; 978-7-5078-5570-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感性的辯證法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本書特色
* 本文選共輯錄了迪迪-于貝爾曼19篇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蒙太奇方法”,這一部分共收錄4篇文章;第二,“不顧一切的影像”,這一部分共收錄4篇文章;第三,“人民的詩歌”,這一部分共收錄6篇文章;第四,“欲望揭竿而起”,這一部分共收錄5篇文章。具有深入的學術性,可供相關研究者、學者、高校學生參考閱讀。
* 在瞥視迪迪-于貝爾曼的電影理論總體樣貌的同時,也能夠以一種書寫的方式呼應這種“行動之詩”。
感性的辯證法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內容簡介
在迪迪-于貝爾曼的整體寫作中,電影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存在,他將電影作為一種移動媒介帶入對藝術史的研究。他早期對于電影的興趣主要源于其對蒙太奇方法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在藝術史背景下對蒙太奇概念的理論重構,并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對靜態圖像的電影使用的藝術歷史興趣。自2008年以來,電影已經成為他關注的日益政治化的理論核心。從1995年他在關于喬治·巴塔耶的視覺文本的藝術史分析中**次引用了現代主義電影理論,到撰寫“歷史之眼”系列*后一部的2016年,本文選一共輯錄了迪迪-于貝爾曼19篇文章。總體上看,這些選文涵括了迪迪-于貝爾曼電影理論的四個主要面向:源于“圖集”認識論的蒙太奇方法、大屠殺—影像的倫理反思、人民—影像的抵抗政治、從情感走向起義的行動—影像。
感性的辯證法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目錄
“無賴的辯證法”——愛森斯坦與巴塔耶(1995)
哈倫·法羅基:對抗世界的暴力(2009)
哈倫·法羅基:理解世界的苦難(2009)
讓 - 呂克·戈達爾的過去引用(2015) 二、不顧一切的影像
克勞德·朗茲曼:不顧一切的地點(1995)
檔案圖像或表象圖像(2003)
蒙太奇圖像或謊言圖像(2008)
憤慨與尊嚴:關于塞繆爾·富勒(2005) 三、人民的詩歌
飄忽不定的存在(1999)
螢火蟲—圖像(2008)
想象的人民,作為群眾演員的人民(2012)
展示無名者(2012)
光對抗光(2014)
流淚的人民:愛森斯坦或大師的作品(2016) 四、欲望揭竿而起
影像審美自由十論(2007)
激情與行動:愛森斯坦反對巴特(2012)
詩意的憤怒——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札記(2013)
感性的辯證法(2016)
情感不說“我”(2016) 大都會文獻翻譯小組
感性的辯證法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電影文選 作者簡介
本書主編
楊國柱,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實驗電影、動態影像和當代藝術理論,出版《以身為目:“情動”視域下中國錄像藝術研究(1988—2018)》、《瓦爾特·本雅明之后的藝術史》(合譯),在《文藝理論研究》《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發表論文。
作者簡介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 哲學家、藝術史學家,1953年生于法國圣埃蒂安,目前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藝術史與藝術理論中心主任。作為阿比·瓦
爾堡和瓦爾特·本雅明等理論家的思想后裔,以及路易·馬林的學生,迪迪-于貝爾曼在藝術史、圖像政治和當代文化研究領域占據重要位置。他的寫作跨越了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的廣泛領域,目前共計出版60余部專著,代表作品包括《在時間之前》《遺存的圖像》《不顧一切的圖像》與“歷史之眼”系列1—6卷等。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