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微觀學術史——以田聯韜學術傳承譜系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109793
- 條形碼:9787523109793 ; 978-7-5231-0979-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微觀學術史——以田聯韜學術傳承譜系為例 本書特色
在藝術學和藝術人類學學科領域,音樂學術發展史不同于一般的音樂史或藝術史,而是作為學科學和學術史存在。如今,中國音樂學術發展史研究還剛剛起步,亟需在新文科思維指引下,針對各個子學科進行微觀學術史的書寫。為了應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上述迫切需求和緊要目的,田聯韜教授的**、二代學生們自發地組織起來,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向近40年來的教學研究及學術發展為考察對象,通過撰寫一部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微觀學術史,去完整地論述田聯韜教授對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科、學術、話語‘三大體系’”建構所做的杰出貢獻,以及由田先生引領和執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學科發展與代際交疊過程。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微觀學術史——以田聯韜學術傳承譜系為例 內容簡介
全書含緒論,上下編21章,參考文獻,附錄和后記。
上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學術格局”共11章,緒論及**、二章從學科架構、學術布局、研究思維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角度,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鑄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語境下,對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課題的整體研究狀況、研究路徑及其思維與方法論體系進行了橫向梳理和系統描述。第三到第十一章從少數民族音樂區域分布狀況及微觀學術史角度,對田先生的學術論著及其三代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運用上述學術研究思維和學科方法論的狀況及創新性因素進行了分析和描寫。下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代際傳承”共10章,該編選擇了田先生及其早期和后來的9位主要衣缽傳人,結合他們作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經歷,從更為微觀的個體層面,對他們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50年來在該學術和教學領域所做的貢獻,以及前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整體學術研究格局和思維與方法論系統怎樣通過田聯韜教授學術傳承譜系得到具體實施的狀況做了進一步的細致描寫,由此將田先生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與研究的代際傳承拓展到了第二代與第三代的銜接過程上面。本書近500千字,并附有相關照片插圖200余幅。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微觀學術史——以田聯韜學術傳承譜系為例 目錄
開拓與引領:田聯韜先生對建構少數民族音樂“三大體系”的 杰出貢獻/ 001
一、以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為對象的微觀學術史 / 001
二、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歷史回溯 / 004
三、田聯韜先生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和學術
作用 / 006
四、四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術研究觀念轉向的六個方面 / 008
五、本研究課題的學術討論構架和內容涉及范圍 / 017
上編 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學術格局
從實求知 問學落地:田聯韜先生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理念與 傳承實踐/ 025
一、立足國家和民族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觀 / 028
二、從實求知、為我所用與理論、實踐并重的教學及治學原則 / 032
三、重視本體、兼及文化的學術立場與教學思想 / 040
四、由單個族群研究切入到跨區域/ 跨界音樂文化比較研究的視角與
策略 / 045
聯橫合縱: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面向“多元分層一體格局” 的跨世紀轉型/ 051
一、**階段:從“族群—地域—個案”向“ 民族— 區域— 比較”的整
體化態勢轉型 / 051
二、第二階段:從“ 民族— 區域— 比較”到“走廊”連通“板塊”的
“ 多元分層一體”音樂分布格局 / 052
三、田聯韜先生與學生們的相關民族音樂學研究實踐 / 056
第三章 田聯韜先生的藏族音樂研究及其學術傳承/ 059
一、一脈兩支的藏族音樂研究 / 060
二、學術理念的承襲成為研究的先導 / 062
三、研究方法的融合與創新 / 071
四、研究領域及現狀的梳理和闡析 / 073
五、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及擴充 / 089
結語 / 091
第四章 學術譜系視域下的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實踐/ 093
一、研究隊伍的多元化:“他者”與“我者”共述多彩音樂文化 / 093
二、議題的多元化及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和深化 / 094
三、視角的多元化:跨學科角度探索學科前沿 / 103
結語 / 108
第五章 絲綢之路上的新疆多民族音樂研究/ 110
一、強調“本土文化和音樂經驗”的學術傳承譜系 / 111
二、“音樂本體”切入、多學科結合的新疆多民族音樂研究 / 113
三、絲綢之路新疆段多民族音樂文化研究范式的轉型 / 125
結語 / 128
第六章 云南傣族與孟高棉語族音樂研究/ 130
一、云南傣族與孟高棉語族音樂研究的微觀學術史脈絡 / 130
二、云南傣族與孟高棉語族音樂研究領域的拓展 / 137
三、云南傣族與孟高棉語族音樂學科發展與方法范式的特征 / 145
結語 / 153
第七章 川滇黔藏緬語族音樂文化研究/ 156
一、川滇黔藏緬語族音樂學術研究傳承譜系 / 158
二、藏彝走廊音樂文化的“ 多點” 比較和“定點”個案研究 / 160
三、多點與古道: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 166
四、多點與板塊型民族文化區域:云南與周邊跨界族群傳統儀式音樂
文化圈 / 170
五、多點民族志:“板塊與走廊”及跨學科研究思維與方法的交織和運用/ 174
六、川滇黔藏彝走廊音樂文化研究中的形態學分析 / 175
結語:定點、多點、多模態與“族性”“通道”“板塊”的融合 / 179
第八章 百越走廊上的多民族音樂研究/ 180
一、黔桂粵瓊多民族音樂研究:學術塑形與團隊架構 / 181
二、西南族群音樂研究:以關注文化多樣性與地域差異性為起點 / 185
三、“共生音樂文化圈”:華南族群音樂研究 / 189
四、“中間圈”與“蛋糕夾層”——跨界意識之覺醒 / 191
五、“流域”與“通道”—— 區域圖景之構建 / 194
六、“定點”、深耕——個案研究的回歸與超越 / 197
結語 / 199
第九章 武陵走廊音樂文化研究的微觀學術史敘事/ 200
一、聚焦土家族音樂:以單一民族研究為起點 / 201
二、從點到面:區域音樂研究視野與文化地理學觀照 / 208
三、武陵走廊:整合性研究范式的孕育與形成 / 209
結語:點、線、面一體,族性、板塊與通道結合 / 211
第十章 南嶺走廊的瑤族音樂文化研究/ 214
一、扎根廣西、定點開拓:南嶺走廊瑤族音樂研究的定點“個案”/ 215
二、學者互通,板塊互融:由定點到多點的瑤族音樂研究 / 217
三、區域聯通,通道交錯:瑤族音樂文化生態的形成 / 223
四、多位實踐,中國經驗:研究實踐中的方法產出 / 225
五、通道延伸,跨境研究:瑤族音樂文化研究的海外實踐及拓展
空間 / 227
第十一章 探求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交融關系的教學實踐與學術思考/ 230
一、植根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探求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交融關系的
教學實踐 / 230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探求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交融關系的教學成果/ 235
三、樂通族心:探求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交融關系的學術思考 / 240
結語:以奮斗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 247
下編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代際傳承
第十二章 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 251
一、立足田野:學科背景下的田聯韜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法 / 251
二、兼收并蓄:“田氏風格”教學理念的建構與發展 / 254
三、碩果累累:學科建設的主要成就 / 260
結語 / 262
第十三章 楊秀昭——廣西、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研究/ 265
一、在山水間精耕——田野與科研 / 265
二、在詩意中堅守—— 團隊與教學 / 273
三、在合作中延伸——研討與交流 / 277
結語 / 280
第十四章 張中笑——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民族音樂志研究方法/ 282
一、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力量的統合 / 283
二、貴州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實踐 / 285
三、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的探索 / 288
結語 / 292
第十五章 趙毅——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族性音樂研究/ 294
一、學術與工作貢獻 / 296
二、壯族音樂研究 / 299
三、民族音樂教育思想研究 / 305
四、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成果 / 306
五、少數民族音樂創作研究 / 308
結語 / 308
第十六章 楊民康——南方與東南亞跨界族群音樂研究、音樂民族志研
究方法/ 311
一、學人印象:學科史上的主要貢獻 / 312
二、堅守與超越:治學特點及其知識傳統來源 / 315
三、整體與局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實踐與經驗 / 318
四、從借鑒到建構:音樂民族志方法論研究與本土經驗 / 329
結語 / 332
第十七章 和云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納西族音樂研究/ 336
一、知者行之始——人生經歷與學術成長過程 / 336
二、行者知之成——學術貢獻與深厚文化底蘊 / 342
結語 / 358
第十八章 包愛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蒙古族音樂研究/ 361
一 作為學者:以蒙古族宗教及祭祀音樂研究為業 / 362
二、作為導師:培養少數民族音樂理論人才為己任 / 366
三、作為教育管理者:以推進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學科為使命 / 369
第十九章 嘉雍群培——藏族音樂研究、佛教儀式音樂研究/ 378
一、進京求學:從玉樹到北京的藝術學習之路 / 378
二、返回故土:浸潤于藏族母語文化的土壤中 / 379
三、再次進京:開啟藏族文化藝術教學研究途徑 / 380
四、親證踐行:在藏族音樂文化中深耕 / 387
結語 / 391
第二十章 格桑曲杰——藏族音樂研究、佛教儀式音樂研究/ 393
一、人生與藝術經歷 / 393
二、飽滿的學術熱忱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 399
三、創新藏族音樂研究方法,提出以文化為架構的區域音樂理論 / 400
四、對以往研究格局的突破 / 401
五、佛教音樂研究 / 404
六、重大項目成果 / 405
七、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 406
結語 / 407
第二十一章 王華——藏族熱巴、蒙古族安代音樂研究/ 409
一、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 / 409
二、研究領域與學術思想 / 413
結語 / 419
結 語 回溯以往、面朝當下、指向未來: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 樂研究的幾點展望/ 422
主要參考文獻/ 428
附錄一:田聯韜教授口述訪談/ 463
附錄二:田聯韜先生年譜(簡表)/ 477
附錄三:田聯韜先生著作、作品目錄/ 479
展開全部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微觀學術史——以田聯韜學術傳承譜系為例 作者簡介
主要作者簡介★楊民康:白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民族音樂學)博士,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特聘研究員、哈爾濱音樂學院特聘教授、云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及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劉 嶸:土家族,博士后,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延紅: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吳寧華:博士,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蔣 燮:博士,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張 璐: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趙書峰:博士,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作者簡介
★楊民康:白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民族音樂學)博士,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中國音樂學院特聘研究員、哈爾濱音樂學院特聘教授、云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及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劉 嶸:土家族,博士后,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樂派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延紅: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吳寧華:博士,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蔣 燮:博士,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張 璐: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趙書峰:博士,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勝興:博士,貴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銀卓瑪:藏族,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
★楚高娃:蒙古族,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王 慧:博士,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董 宸:博士后,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研究員。
★路菊芳:博士,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白 雪,博士后,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