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61888
- 條形碼:9787550461888 ; 978-7-5504-618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轉型背景下的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問題,分別從經濟體制改革 產業結構演進、勞動力市場建立與完善三個維度解讀結構性失業及預警機制。具體來說,首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西方經濟學的就業與失業理論、西方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理論以及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等相關理論,深入解析了我國轉型時期結構性失業產生的機制機理,構建了我國結構失業預警機制;其次,在刻畫總量失業率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技術方法測度我國的結構性失業率,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結構性失業率影響因素與預警機制的實證分析;*后,結合國外治理結構性失業的相關經驗,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實際的治理結構性失業的政策建議。本書對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的研究,為宏觀層面的結構性失業預警與治理、 中觀層面的就業結構調整與微觀層面的不同就業困難群體精準幫扶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問題,分別從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演進、勞動力市場建立與完善三個維度解讀結構性失業及預警機制,即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為基礎,結合西方經濟學或社會學的的勞動力市場、制度變遷、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相關理論,深入解析結構性失業產生的機制機理;在刻畫總量失業率的基礎上,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測度結構性失業率,并以此為基礎分析就業市場結構性失衡的現實因素、解析影響高質量充分就業現實阻礙、構建結構性失業的預警機制;結合治理結構性失業的相關經驗,提出治理結構性失業、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政策建議。
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研究 目錄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目的與范圍
1.2.1 研究的主要目的
1.2.2 研究的基本范圍
1.3 國內外文獻綜述
1.3.1 國外研究文獻
1.3.2 國內研究文獻
1.3.3 簡要評述
1.4 研究內容與思路
1.4.1 主要研究內容
1.4.2 基本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1.6.1 本書的創新點
1.6.2 存在的不足
2 概念界定、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經濟轉型
2.1.2 就業與失業
2.1.3 結構性失業
2.1.4 結構性就業矛盾
2.1.5 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
2.2 理論基礎
2.2.1 馬克思的制度及其變遷理論
2.2.2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業與失業理論
2.2.3 西方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
2.2.4 西方經濟學的就業與失業理論
2.2.5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理論
2.2.6 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
2.3 本書分析框架
2.3.1 分析框架圖說明與“三維度”結構的內在邏輯
2.3.2 制度結構:結構性失業衍生的制度環境因素
2.3.3 產業結構:結構性失業激化的產業升級因素
2.3.4 市場結構:結構性失業深化的市場配置因素
2.3.5 結構性失業的預警:“三個維度”的機制設計
2.4 本章小結
3 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結構性失業演進
3.1 引言
3.2 人口增長及結構變化中的總量就業壓力與結構性失業狀況
3.2.1 我國人口總量增長與就業總量壓力
3.2.2 我國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變化與結構性失業凸顯
3.2.3 計劃生育政策制度與改革:人口出生率增長的政策效應
3.3 體制轉型中的就業與失業狀況
3.3.1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就業問題
3.3.2 國有企業改革、下崗失業再就業與實施擴大就業戰略
3.3.3 勞動就業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勞動力市場發展狀況
3.4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
3.4.1 產業結構演變過程分析
3.4.2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3.5 勞動力市場建構中的就業與失業演化狀況
3.5.1 我國構建現代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狀況
3.5.2 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與農民工就業及失業狀況
3.5.3 區域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與下崗職工再就業
3.5.4 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矛盾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3.6 本章小結
4 “三維度”的結構性失業理論闡釋與機制分析
4.1 結構性失業衍生的制度結構維度分析
4.1.1 勞動力產權制度:結構性失業的產權條件
4.1.2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結構性失業的體制障礙
4.1.3 人口生育制度:結構性失業的人口結構因素
4.1.4 勞動就業制度:結構性失業的制度影響
4.2 結構性失業效應的產業結構維度分析
4.2.1 經濟發展變動中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
4.2.2 產業結構升級中的就業創造效應與破壞效應
4.2.3 消化過剩產能中的就業擠出效應
4.3 結構性失業深化的市場結構維度分析
4.3.1 勞動力市場分割下的結構性就業矛盾與錯配機制
4.3.2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視角下勞動力市場配置的結構性失業內生機制
4.3.3 收入差距擴大視角下勞動力市場價格反映的結構性失業固化機制
4.4 本章小結
5 “三維度”的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設計與測度分析
5.1 結構性失業預警:基于“三維度”的機制設計
5.1.1 制度結構: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設計的前提描述
5.1.2 產業結構: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設計的核心內容
5.1.3 市場結構: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設計的關鍵環節
5.2 結構性失業預警數據的預處理
5.2.1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一致指標組分析
5.3 轉型期我國結構性失業率的測度
5.3.1 引言
5.3.2 我國實際失業率的刻畫
5.3.3 我國結構性失業率測度
5.4 構建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的分析工具
5.4.1 Elman 神經網絡模型
5.4.2 廣義回歸神經網絡模型
5.4.3 小波神經網絡模型
5.5 本章小結
6 我國結構性失業預警機制的實證分析
6.1 “三維度”下結構性失業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6.1.1 結構性失業率的一般性實證分析
6.1.2 結構性失業率的三維度實證分析
6.2 結構性失業率預警機制的實證分析
6.2.1 基于Elman 神經網絡模型的預測分析
6.2.2 基于廣義回歸神經網絡模型的預測分析
6.2.3 基于小波神經網絡模型的預測分析
6.2.4 結構性失業率預警三種方法的比較分析
6.3 結構性失業率預警線的劃分
6.4 本章小結
7 國外結構性失業狀況及其治理的經驗和借鑒
7.1 美國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及其治理
7.1.1 二戰后美國結構性失業的緣由及狀況概述
7.1.2 美國結構性失業的特征
7.1.3 美國結構性失業的原因
7.1.4 美國應對結構性失業的政策措施
7.2 俄羅斯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及其治理
7.2.1 蘇聯到俄羅斯:轉型中的結構性失業狀況概述
7.2.2 俄羅斯結構性失業的特點
7.2.3 俄羅斯結構性失業的原因
7.2.4 俄羅斯應對結構性失業的政策措施
7.3 印度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及其治理
7.3.1 印度結構性失業狀況概述
7.3.2 印度結構性失業的原因
7.3.3 印度應對結構性失業的政策措施
7.4 借鑒與啟示
7.5 本章小結
8 研究結論、政策建議與研究展望
8.1 研究結論
8.1.1 理論研究結論
8.1.2 實證研究結論
8.2 政策建議
8.2.1 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破解結構性失業的制度障礙
8.2.2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增長,化解就業破壞效應與擠出效應
8.2.3 完善社會主義勞動力市場就業機制,破除勞動力市場分割性頑疾
8.2.4 建立健全多維度的結構性失業預警體系,構建多維度的預警指標體系
8.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結構性失業及其預警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張海浪,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后,副研究員,現任職于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勞動就業理論與就業制度改革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參研國家級、省部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等各類課題10余項,公開發表多篇CSSCI文章,參與撰寫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