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臨床經典(創新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68216
- 條形碼:9787117368216 ; 978-7-117-36821-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臨床經典(創新教材) 本書特色
中醫臨床經典(包括《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經典代表著)是中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之間的橋梁課。 本教材包含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中醫經典課程及其相互聯系,主要分為三部分。**部分是總論,介紹教材的基本內容、發展過程、臨床價值以及學習方法,闡述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辨證方法。同時,簡要論述辨證方法的發展歷程及對現今臨床疾病診治的價值。第二部分是各論,上篇為外感熱病辨治,論述傷寒、溫病等外感熱病的辨治方法,主要包含六經辨治、衛氣營血與三焦辨治;下篇是內傷雜病辨治,主要包含《金匱要略》中的臟腑經絡辨治總綱以及具體雜病辨治。采用精選傷寒、溫病、金匱的重點條文,分列釋義、辨治要領、臨床應用等條目進行闡發。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原汁原味,又能重點體現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臨床實用性。第三部分是臨床應用,主要論述不同辨治方法在臨床疾病診治中的運用。具體內容包含辨治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臨床經典辨治法與八綱的關系,以及臨床上如何選擇不同的辨治方法。
中醫臨床經典(創新教材) 內容簡介
本教材包含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中醫經典課程及其相互聯系,主要分為三部分。**部分是總論,介紹教材的基本內容、發展過程、臨床價值以及學習方法,闡述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辨證方法。同時,簡要論述辨證方法的發展歷程及對現今臨床疾病診治的價值。第二部分是各論,上篇為外感熱病辨治,論述傷寒、溫病等外感熱病的辨治方法,主要包含六經辨治、衛氣營血與三焦辨治;下篇是內傷雜病辨治,主要包含《金匱要略》中的臟腑經絡辨治總綱以及具體雜病辨治。采用精選傷寒、溫病、金匱的重點條文,分列釋義、辨治要領、臨床應用等條目進行闡發。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原汁原味,又能重點體現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臨床實用性。第三部分是臨床應用,主要論述不同辨治方法在臨床疾病診治中的運用。具體內容包含辨治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臨床經典辨治法與八綱的關系,以及臨床上如何選擇不同的辨治方法。
中醫臨床經典(創新教材) 目錄
**節 中醫臨床經典的背景、基本內容及編寫體例 / 1
一、 《傷寒論》 / 1
二、 《金匱要略》 / 3
三、 《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 / 3
第二節 中醫臨床經典的發展歷程 / 5
一、 戰國至晉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 / 5
二、 宋金元—傷寒學的發展與溫病學的萌芽 / 6
三、 明清—溫病理論體系的形成及臟腑經絡辨證論治理論的完善 / 8
四、 近現代—中醫臨床經典的現代研究與發展 / 11
第三節 中醫臨床經典的學術成就及貢獻 / 12
一、 創建了以六經為綱的外感病辨證論治體系,為外感病診治提供新模式 / 12
二、 創建了臟腑經絡為核心的雜病辨證論治體系,為雜病診治提供新方法 / 13
三、 創建了溫病衛氣營血、三焦辨證論治體系,為溫熱病診治開辟新途徑 / 14
第四節 中醫臨床經典的學習目的與方法 / 15
一、 學習目的 / 15
二、 學習方法 / 16
第二章 《傷寒論》精選 / 19
傷寒卒病論序 / 19
**節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 19
一、 太陽病綱要 / 20
二、 太陽病本證 / 23
三、 太陽病變證 / 43
第二節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72
一、 陽明病綱要 / 73
二、 陽明病本證 / 74
三、 陽明病變證 / 84
第三節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 89
一、 少陽病綱要 / 90
二、 少陽病本證(小柴胡湯證) / 91
三、 少陽病兼變證 / 94
第四節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100
一、 太陰病綱要 / 100
二、 太陰病本證 / 101
三、 太陰病兼變證 / 101
四、 太陰病預后 / 103
第五節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 104
一、 少陰病提綱 / 105
二、 少陰病本證 / 105
三、 少陰病兼變證 / 113
四、 咽痛 / 114
第六節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117
一、 厥陰病提綱 / 117
二、 厥陰病本證 / 118
三、 辨厥證 / 123
第三章 《金匱要略》精選 / 125
金匱要略方論序 / 125
**節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 125
一、 發病、病因病機及預防 / 126
二、 論治 / 128
第二節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 130
一、 痙病 / 130
二、 濕病 / 133
三、 暍病 / 138
第三節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 139
一、 百合病 / 139
二、 狐惑病 / 141
三、 陰陽毒病 / 142
第四節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144
一、 脈象與基本治法 / 144
二、 證治 / 145
第五節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 147
一、 中風病辨證 / 147
二、 歷節病證治 / 148
第六節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151
一、 血痹病 / 151
二、 虛勞病 / 152
第七節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 / 157
一、 肺痿 / 158
二、 肺癰 / 160
三、 咳嗽上氣 / 161
第八節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164
一、 成因與主癥 / 164
二、 證治 / 164
第九節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 165
一、 胸痹病 / 165
二、 心痛病 / 168
第十節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 170
一、 腹滿 / 170
二、 寒疝 / 175
第十一節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 178
一、 五臟病證治舉例 / 178
二、 積、聚、?氣 / 181
第十二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182
一、 四飲與主癥 / 182
二、 治療原則 / 183
三、 四飲證治 / 184
第十三節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 189
一、 病機與脈證 / 190
二、 證治 / 191
第十四節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193
一、 分類與辨證 / 193
二、 發病機制 / 195
三、 治法—利小便、發汗 / 195
四、 證治 / 196
第十五節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202
一、 病因病機、分類與辨證 / 202
二、 證治 / 203
第十六節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 205
一、 虛寒吐血 / 206
二、 熱盛吐衄 / 206
三、 虛寒便血 / 207
四、 濕熱便血 / 208
第十七節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209
一、 嘔吐 / 209
二、 噦 / 213
第十八節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 214
一、 膿成證治 / 214
二、 膿未成證治 / 215
第十九節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 217
一、 蛔蟲病 / 217
二、 蛔厥 / 218
第二十節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219
一、 胎與癥的鑒別及癥病的治療 / 219
二、 惡阻證治 / 220
三、 腹痛證治 / 221
四、 胞阻證治 / 222
五、 胎動不安證治 / 223
第二十一節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225
一、 產后三病 / 225
二、 產后腹痛 / 225
三、 產后中風 / 227
四、 虛熱煩嘔 / 228
五、 熱利傷陰 / 229
第二十二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230
一、 成因、證候與治則 / 230
二、 證治 / 230
第四章 溫病學精選/ 234
溫病條辨自序 / 234
**節 《溫熱論》精選 / 235
一、 溫病大綱 / 235
二、 邪在肺衛 / 238
三、 流連氣分 / 240
四、 邪留三焦 / 241
五、 里結陽明 / 243
六、 邪入營血 / 246
七、 濕邪致病 / 248
八、 辨斑疹白? / 250
第二節 《濕熱病篇》精選 / 255
一、 濕熱病提綱 / 255
二、 邪在衛表 / 257
三、 邪在氣分 / 259
四、 邪入營血 / 265
五、 善后調理 / 267
第三節 《溫病條辨》精選 / 270
一、 溫病大綱及三焦治則 / 270
二、 上焦篇 / 273
三、 中焦篇 / 293
四、 下焦篇 / 311
第四節 溫病學辨治體系概要 / 320
一、 衛氣營血辨治體系 / 320
二、 三焦辨治體系 / 325
第五章 臨床經典辨治法的特點、關系及應用 / 332
**節 臨床經典辨治法的特點 / 332
一、 基于臨床,源于《內經》 / 332
二、 病證結合,辨證論治 / 333
三、 體現八綱辨證內容 / 334
四、 著眼于傳變階段的外感熱病辨治法 / 335
五、 著眼于病變部位的內傷雜病辨治法 / 335
第二節 臨床經典辨治法相互關系 / 336
一、 外感熱病辨治法之間的關系 / 336
二、 外感熱病辨治法中寒溫一統 / 337
三、 外感熱病辨治法與內傷雜病辨治法的關系 / 338
第三節 臨床經典辨治法的應用 / 340
一、 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治法主要用于外感熱病 / 340
二、 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治法也可用于內傷雜病 / 342
三、 臟腑經絡辨治法主要用于內傷雜病,也可用于外感病 / 344
四、 臨床經典辨治法的綜合應用 / 345
附錄 《傷寒雜病論》度量衡換算表 / 347
方劑索引/ 349
《傷寒論》條文索引 / 352
《溫熱論》條文索引 / 354
《濕熱病篇》條文索引 / 355
《溫病條辨》條文索引 / 356
中醫臨床經典(創新教材) 作者簡介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首屆全國名中醫,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醫學類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委會主任委員,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省文史館員。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