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案例分析指導用書(全2冊)
-
>
新東方(2021)十天搞定考研詞匯(便攜版)
-
>
安全生產管理 2019版中級
-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自學考試學習讀本 (2018年版)
-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學考試學習讀本(2018年版)
-
>
長篇小說:格列佛游記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教材
2020版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綜合知識·小學 專用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84034
- 條形碼:9787510084034 ; 978-7-5100-8403-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20版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綜合知識·小學 專用教材 本書特色
《中公版·2022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綜合知識小學(全新升級)》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真題實戰 洞悉考情
本教材“考題再現”部分收錄了近幾年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知識真題,按照知識點對試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整理出規范詳細的參考答案,幫助考生洞悉命題方向,梳理答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
(二)講練結合 科學備考
本教材“強化練習”板塊中的試題都是依據考試要求和真題的特點,精挑細選而成。題型較為全面,幫助考生進行考前提升,為考生的復習備考指明方向,點亮教師招考的征程。
2020版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綜合知識·小學 專用教材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22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綜合知識小學(全新升級)》本書結合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知識的考試真題以及考試大綱,構架起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課程改革政策和師德修養五部分內容有機結合的知識體系,是一本專門針對安徽省小學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知識學科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基礎、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能透徹地理解知識點,從而爛熟于心。全書共設下面幾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過其中的內容可以快速了解本書的使用方法,方便復習活動開展。
二、備考指導:其中的考情分析、題型解讀、備考策略幫助考生明確真題考查的具體信息。
三、考試大綱:其中的考綱內容方便考生明確考綱內容變化,明確復習范圍。
四、正文內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課程改革政策和師德修養五部分內容。每一章在保留精華內容的基礎上,相應考點放有考題再現、知識拓展、備考錦囊和強化練習,方便考生學練結合。考題再現中有二維碼,考生掃一掃就可以獲得該試題的真人講解,方便考生復習。
2020版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綜合知識·小學 專用教材 目錄
章教育
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育”一詞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018·安徽·判斷】教育就是智育。()
【答案】×。
二、教育的形態
教育形態是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等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教育系統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變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歷史實現。根據不同的標準,人們可以劃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態。
考點1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根據教育系統自身形式化的程度,教育形態可劃分為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沒有能夠形成相對獨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與生產或生活高度一體化,沒有從日常生產或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及其制度化行為。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專門的教育人員、機構及其運行制度所構成的教育形態。
考點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根據教育活動賴以運行的空間特性,教育形態可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社會教育是指在廣泛的社會生活和生產過程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其中,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形式。
考點3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
根據教育系統所賴以運行的時間標準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產業技術和社會形態,教育形態可劃分為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和信息社會的教育。
【2018·安徽·單選】從教育系統運行的空間特性看,可以將教育形態劃分為()。
A.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
B.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D.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答案】D。
知識拓展
關于教育的形態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1.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根據教育活動的規范程度,教育可分為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正規教育是指*門認可的教育機構(學校)提供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全面、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活動。其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標準化和制度化。
非正規教育是指在正規教育體制以外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培訓活動。
2.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
根據教育現象在時空中存在的形態,教育形態可分為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
實體教育就是具備承擔教育者角色的人在具體的現實環境中對那些有學習需要的人的身心施加適當的影響的活動。
虛擬教育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的限制,是以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網絡空間為媒介而展開的一種教育形態。
3.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從教育活動的存在范圍看,可以將教育劃分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三種類型。
社會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社會生活影響于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從狹義上講則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社會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原始社會人們定期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或者各種禮儀活動,都具有社會教育的意義。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方面,更是學校教育無法取代的。
學校教育即社會通過學校對學習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學習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三、教育的屬性
考點1教育的本質屬性(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即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些動物在養育幼小上雖與人類的撫育子女有些類似,但它們是一種本能活動。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
第三,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關系。
【2019·安徽·單選】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
A.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B.有意識的活動
C.傳遞生存本能的活動
D.適應環境的活動
【答案】A。
考點2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2.教育具有歷史性
教育的歷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點。教育的歷史性集中體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兩方面。
教育的時代性主要指教育的發展受不同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從而使不同時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點,而同一時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點。
教育的階級性主要指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社會性質由不同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決定。除原始社會教育外,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社會形態的教育都有著鮮明的階級性,集中體現在教育的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上。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規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動作用。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于它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人的發展規律與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是同質的,而是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這也使得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
(2)教育具有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教育的歷史繼承性是指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傳承與接續的關系。歷史繼承性既表現在一部分教育內容,如自然科學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等,成為各個歷史時期教育的共同內容;又表現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具有繼承性的教學方法、原則、組織形式等方面,如“教學相長”“講授法”“班級授課制”等仍被現代教育理論所沿用。
(3)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表現為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教育具有上述相對獨立性,但是,我們不能把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理解為獨立性。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的,受民族文化的發展狀況與需求的制約。
知識拓展
教育先行
當今正在形成的信息社會要求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使教育在適應現有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適當超前于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一是教育投資增長速度應當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在人才培養上要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近期與遠期的需要,在目標、內容等方面應適當超前。關于“教育先行”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教育是進行物質生產的必要條件。教育承擔培養勞動者的任務。如果教育不在生產活動之前培養好所需要的勞動力,即使有了生產所需的設備和原材料,生產活動也是無法進行的。
②教育投資的比例和增加要根據國民經濟水平確定,不能破壞經濟的平衡。教育投資并不是越多越好。
③教育是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但是教育并不必然帶來經濟效益。教育要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必須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2020·安徽·判斷】很多國家都倡導教育先行,意味著教育越來越不受社會因素制約。()
【答案】×。
4.教育具有生產性
教育可以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可以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生產力。教育在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教育具有長期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長期性是指無論從一個教育活動完成的角度,還是從一個個體的教育生長的角度,其時間周期都比較長。
6.教育具有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體的民族或國家中進行的,無論是在思想、制度方面,還是在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別表現在教師運用民族語言教學、傳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識等方面。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關于教育的基本要素,說法不一。本文將主要介紹常見的教育的三要素說和四要素說。
考點1教育的三要素說
一般來說,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廣義的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態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員、專兼職教師、家長、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等。狹義的教育者指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學校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2.受教育者(學習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在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學習的學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3.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
教育影響是指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教育影響從內容上說,主要是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
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是教育者和學習者互動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實現教育意圖、學習者借以實現發展目標的媒介。其中,教育內容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認識的客體。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是圍繞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設計的,反映了學習者身心發
2020版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 教育綜合知識·小學 專用教材 相關資料
章教育
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育”一詞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018·安徽·判斷】教育就是智育。()
【答案】×。
二、教育的形態
教育形態是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等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教育系統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變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歷史實現。根據不同的標準,人們可以劃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態。
考點1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根據教育系統自身形式化的程度,教育形態可劃分為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沒有能夠形成相對獨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與生產或生活高度一體化,沒有從日常生產或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及其制度化行為。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專門的教育人員、機構及其運行制度所構成的教育形態。
章教育
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育”一詞早見于《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018·安徽·判斷】教育就是智育。()
【答案】×。
二、教育的形態
教育形態是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等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教育系統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變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歷史實現。根據不同的標準,人們可以劃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態。
考點1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根據教育系統自身形式化的程度,教育形態可劃分為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沒有能夠形成相對獨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與生產或生活高度一體化,沒有從日常生產或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及其制度化行為。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專門的教育人員、機構及其運行制度所構成的教育形態。
考點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根據教育活動賴以運行的空間特性,教育形態可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社會教育是指在廣泛的社會生活和生產過程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其中,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形式。
考點3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
根據教育系統所賴以運行的時間標準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產業技術和社會形態,教育形態可劃分為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和信息社會的教育。
【2018·安徽·單選】從教育系統運行的空間特性看,可以將教育形態劃分為()。
A.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
B.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與制度化教育
D.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答案】D。
知識拓展
關于教育的形態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1.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根據教育活動的規范程度,教育可分為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正規教育是指*門認可的教育機構(學校)提供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全面、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活動。其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標準化和制度化。
非正規教育是指在正規教育體制以外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培訓活動。
2.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
根據教育現象在時空中存在的形態,教育形態可分為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
實體教育就是具備承擔教育者角色的人在具體的現實環境中對那些有學習需要的人的身心施加適當的影響的活動。
虛擬教育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的限制,是以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網絡空間為媒介而展開的一種教育形態。
3.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從教育活動的存在范圍看,可以將教育劃分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三種類型。
社會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社會生活影響于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從狹義上講則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社會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態,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原始社會人們定期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或者各種禮儀活動,都具有社會教育的意義。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方面,更是學校教育無法取代的。
學校教育即社會通過學校對學習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學習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三、教育的屬性
考點1教育的本質屬性(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是教育的本質特點,即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些動物在養育幼小上雖與人類的撫育子女有些類似,但它們是一種本能活動。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
第三,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關系。
【2019·安徽·單選】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
A.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B.有意識的活動
C.傳遞生存本能的活動
D.適應環境的活動
【答案】A。
考點2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2.教育具有歷史性
教育的歷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點。教育的歷史性集中體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兩方面。
教育的時代性主要指教育的發展受不同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從而使不同時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點,而同一時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點。
教育的階級性主要指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社會性質由不同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決定。除原始社會教育外,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社會形態的教育都有著鮮明的階級性,集中體現在教育的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上。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規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動作用。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于它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人的發展規律與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是同質的,而是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這也使得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
(2)教育具有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教育的歷史繼承性是指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傳承與接續的關系。歷史繼承性既表現在一部分教育內容,如自然科學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等,成為各個歷史時期教育的共同內容;又表現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具有繼承性的教學方法、原則、組織形式等方面,如“教學相長”“講授法”“班級授課制”等仍被現代教育理論所沿用。
(3)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表現為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教育具有上述相對獨立性,但是,我們不能把教育的相對獨立性理解為獨立性。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決定的,受民族文化的發展狀況與需求的制約。
知識拓展
教育先行
當今正在形成的信息社會要求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來,使教育在適應現有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適當超前于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一是教育投資增長速度應當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在人才培養上要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近期與遠期的需要,在目標、內容等方面應適當超前。關于“教育先行”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教育是進行物質生產的必要條件。教育承擔培養勞動者的任務。如果教育不在生產活動之前培養好所需要的勞動力,即使有了生產所需的設備和原材料,生產活動也是無法進行的。
②教育投資的比例和增加要根據國民經濟水平確定,不能破壞經濟的平衡。教育投資并不是越多越好。
③教育是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但是教育并不必然帶來經濟效益。教育要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必須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2020·安徽·判斷】很多國家都倡導教育先行,意味著教育越來越不受社會因素制約。()
【答案】×。
4.教育具有生產性
教育可以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可以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生產力。教育在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5.教育具有長期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長期性是指無論從一個教育活動完成的角度,還是從一個個體的教育生長的角度,其時間周期都比較長。
6.教育具有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體的民族或國家中進行的,無論是在思想、制度方面,還是在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別表現在教師運用民族語言教學、傳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識等方面。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關于教育的基本要素,說法不一。本文將主要介紹常見的教育的三要素說和四要素說。
考點1教育的三要素說
一般來說,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廣義的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態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員、專兼職教師、家長、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等。狹義的教育者指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學校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2.受教育者(學習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在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學習的學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3.教育影響(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統)
教育影響是指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教育影響從內容上說,主要是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
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是教育者和學習者互動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實現教育意圖、學習者借以實現發展目標的媒介。其中,教育內容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認識的客體。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是圍繞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設計的,反映了學習者身心發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