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999200
- 條形碼:9787518999200 ; 978-7-5189-992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 本書特色
作為創新性的一部專業書籍,按照王永炎院士確立的跨學科、高概念、大數據、人文融合、務求創新的撰寫原則,在遵守國家標準專業規范概念與術語的基礎上,在內容上并無苛求嚴格的撰寫格式,而是注重每個專家的個性發揮和前瞻性的理論探討。既恪守專業書籍的嚴謹性,又注重每個撰寫專家于學術上的前瞻性、創新性。既有基礎理論上的原創性探討,更有基于臨床實踐的循證總結與歸納。努力做到基礎與臨床上的有機統一。在編寫專家方面,大多為著名高校或三甲醫院的一線專家,大多擔任臨床主任或院長職務,且均為致力于“病絡”學說研究的資深專家、學者。
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 內容簡介
本書撰寫以中醫“病絡”學說的理論探討和基于“病絡”機制的臨床應用為主要內容,突出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這一撰寫主線,銳意創新,務求實用,努力吸取近年來圍繞病絡機制研究的*新成果。作為創新性的一部專業書籍,按照王永炎院士確立的跨學科、高概念、大數據、人文融合、務求創新的撰寫原則,在遵守國家標準專業規范概念與術語的基礎上,在內容上并無苛求嚴格的撰寫格式,而是注重每個專家的個性發揮和前瞻性的理論探討。在撰寫過程中,注重言簡意賅,用語規范,科學表達。在內容安排上,共分為上下二篇,上篇為總論部分,主要是圍繞“病絡”概念及“病絡”機制進行理論探討。下篇為各論部分,主要是基于“病絡”機制展開的臨床重大疑難疾病的辨證施治探討,從發病機制、診斷、鑒別診斷及辨證施治等方面,力求用“絡脈”和“病絡”之語言,將存在的“病絡”機制寫深寫透,將“病絡”理念充分貫穿全書的始終。王永炎院士在審閱本書稿時強調:就中醫病證體系而言,以病證和合論探索病絡學說及其因機證治,是守正創新之門徑。目前全息證候與復方配伍兩個復雜系統聯結對完善、更新辨證論治的框架體系至關重要。并寄語岐黃后學闡發“恪守國學原理當是我主人隨”的主題,“揆度奇恒,道通于一”之中西匯通,運用全息、生物、人文及系統論、還原論等多學科、跨學科、大數據、注融合等手段和方法,不斷促進新學說的研究和發展。本書中提出了不少新見解、新觀點、新概念,雖能自圓其說,也惟望于實踐中歷經質疑、質疑中日臻成熟、合理乃至發揚光大。絡脈是從經脈分出的多級網絡部分,是中醫學對人體結構與功能探索的一個獨特認識,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優秀文化符號之一,其合理性、科學性與前瞻性正逐漸被重視和認識趨同。病絡學說是基于絡脈理論而認識疾病的一個發病觀點,散在記載于中醫古文獻中,長久以來未引起重視。楊寶琴教授、王永炎院士在致力于重大疑難疾病的研究與總結時,認識到“病絡”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發病機制概念,其豐富的理論內涵,已經不自覺地被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并逐漸為臨床實踐所證實。10余年前,吳以嶺院士編撰的《絡病學》,加深了對“病絡”機制的理解。隨著對“病絡”認識的深化,“病絡”“病絡概念”“病絡機制”正逐漸融入臨床思維中,基于“病絡”的病因、病證、治法的思考與臨床用藥經驗不斷積累,在豐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同時,于臨床實踐中的指導意義正日益顯現。臨床上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重大疑難性疾病,構建“病絡”發病觀,樹立“病絡”機制新思維,臨證采取“病絡”論治,比如中風病之腦絡痹阻而采取活血通絡治療,慢性腎病之濁毒阻滯腎絡而采取泄濁解毒、通絡益腎療法等,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有鑒于此,一種撰寫《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之呼聲越來越高。為此,在王永炎院士、楊寶琴教授的建議與指導關懷下,集國內“病絡”學說專家、教授共同撰寫了《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一書。撰寫專家主要來自應急總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單位,這些專家長期工作在臨床、教學**線,身兼數職,一職多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繁忙的工作之余,懷著對傳統醫學的傳承與發展“病絡”學說的情懷,親自撰寫,將寶貴的臨證經驗與“病絡”學說理論闡述呈現于大家面前。
王永炎院士病絡學說的因機證治 目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