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流動的大學 華北聯大1939-194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107621
- 條形碼:9787523107621 ; 978-7-5231-0762-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動的大學 華北聯大1939-1948 本書特色
◆作為全面展現華北聯大九年辦學歷程的專著,通過大量鮮活的史料條分縷析、生動清晰地再現了那個信仰堅定、青春激揚的革命年代的新型大學風貌,從中可以感受到非常時期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堅持理想、敢于犧牲的精神境界。 ◆華北聯大是中共在敵后創辦的**所高等學府和抗日戰爭時期唯一的紅色聯合大學,也是民國時期辦學時間*長的聯合大學,更是新中國**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 ◆華北聯大由陜甘寧邊區的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青訓班、延安工人學校等四所院校合組而成,甫一誕生就穿越陜、晉、冀三省并輾轉于晉察冀邊區各地流動辦學,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養了逾萬名干部,對堅持華北抗戰、開展邊區各條戰線工作以及配合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華北聯大作為貫穿整個抗戰時期并延續到解放戰爭時期的聯合大學,其九年的辦學歷程既是抗戰大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敵后抗戰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華北聯大的歷史就是敵后抗戰史的一個縮影。 ◆作者張在軍主要研究抗戰文化史和抗戰大學史,出版了多部抗戰大學和聯合大學的專著,包括武漢大學、西北聯大、東北大學等,對抗戰大學的研究頗有心得并具有豐富的史料,同時特別注意抗戰大學有關歷史人物、事件細節的掌握,其著述深受學界和市場一致肯定。 ◆華北聯大學員、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徐光耀作序推薦:“歷史是不能忘卻的。華北聯大在黨的關懷下誕生,在抗日烽火中發展壯大,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基因。”
流動的大學 華北聯大1939-1948 內容簡介
1939年,華北聯大由陜甘寧邊區的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青訓班、延安工人學校等四所院校合組而成,甫一誕生就穿越陜、晉、冀三省并輾轉于晉察冀邊區各地流動辦學,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養了逾萬名干部,對堅持華北抗戰、開展邊區各條戰線工作以及配合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首部全面展現華北聯大九年辦學歷程的專著,本書通過大量鮮活的史料條分縷析、生動清晰地再現了那個信仰堅定、青春激揚的革命年代的新型大學風貌,從中可以感受到非常時期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堅持理想、敢于犧牲的精神境界。
流動的大學 華北聯大1939-1948 目錄
流動的大學 華北聯大1939-1948 作者簡介
張在軍,原籍荊楚,客居嶺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理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文藝報》《深圳特區報》《文學自由談》等報刊發表雜文隨筆五六百篇,出版專著《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一段傳奇》《東北大學往事:1931—1949》《發現樂山:被遺忘的抗戰文化中心》《發現永安:被忽略的抗戰文化中心》《西遷南渡未北歸:抗戰時期的西北聯大》《漂泊東南山海間:抗戰烽火中的文化人》《蘇雪林和她的鄰居們:一條街道的抗戰記憶》《聶紺弩先生年譜初編》《聶紺弩和他的朋友們》等,并多次入選各類圖書排行榜。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