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錐光束乳腺CT診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62887
- 條形碼:9787117362887 ; 978-7-117-36288-7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錐光束乳腺CT診斷 本書特色
本書是面向影像科、乳腺外科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院校師生的一部學術專著,主要介紹了錐光束乳腺CT這一新型乳腺診查專用成像技術系統的基本結構、成像原理、影像特性、規范化診療應用技術理論和操作流程、圖像診斷分析原則、臨床診療應用優勢等內容,融入了來自全國配備錐光束乳腺CT設備的大型醫院臨床典型病例,系統地歸納總結了各乳腺病種的個性化CBBCT征象特點、臨床表現特點以及基于病例的CBBCT診斷分析要點等,相關診斷理論不僅適用于擁有CBBCT設備的讀者,亦適用于其他尚未配備CBBCT設備的讀者,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性。
錐光束乳腺CT診斷 內容簡介
本專著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全面詳盡地介紹了CBBCT這一嶄新的影像學技術設備的成像原理、技術優勢、圖像特點、圖像診斷分析原則、CBBCT在疾病診斷/活檢定位引導/療效評估/術前評估/術后監測/健康篩查等方面的臨床應用優勢、CBBCT在各臨床診療應用方面的技術理論和規范化應用流程等。此部分內容非常有助于CBBCT未來在臨床上的規范化推廣應用。本專著的重要內容之二,是總結提出了乳腺軟組織病變和鈣化病變的CBBCT分類表現特征(包括腫塊樣病變、非腫塊樣強化病變、良性鈣化、可疑惡性鈣化的形態學特征和分布特征等),全面闡述了乳腺各類常見和少見病種的CBBCT表現和臨床表現,歸納總結了有助于實際診斷應用的各類常見和少見病種的個性化CBBCT征象特點、臨床表現特點和CBBCT診斷分析要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有助于讀者實際臨床應用的“基于CBBCT的乳腺病變診斷思路”。鑒于本專著涵蓋的乳腺疾病病種及其診斷技術理論均較為全面,且CBBCT顯示的乳腺軟組織病變和鈣化病變的影像學征象亦可通過兩種以上傳統影像學手段而獲得,故本專著不僅適用于已擁有CBBCT的醫療機構的讀者,同時還適用于其他尚未配備CBBCT的醫療機構的讀者。
錐光束乳腺CT診斷 目錄
**節 基本結構和原理 /1
一、 錐光束乳腺CT 的基本結構 /1
二、 錐光束乳腺CT 的成像原理 /4
第二節 錐光束乳腺CT 圖像及CT 值 /7
第二章 錐光束乳腺CT 檢查技術 /10
**節 錐光束乳腺CT 檢查適應證和禁忌證 /10
一、 適應證 /10
二、 禁忌證 /10
第二節 錐光束乳腺CT 檢查技術流程 /10
一、 平掃檢查前準備 /10
二、 增強掃描前準備 /11
三、 體位擺放 /11
四、 序列設置 /11
五、 掃描參數選擇及圖像數據采集 /12
六、 圖像重建與傳輸 /12
第三章 錐光束乳腺CT 圖像分析 /14
**節 正常乳腺圖像 /14
一、 正常乳腺解剖結構 /14
二、 正常乳腺各組織結構的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5
三、 正常乳腺的錐光束乳腺CT 表現分型 /17
四、 乳腺背景實質強化 /18
第二節 異常乳腺圖像 /19
一、 腫塊樣病變 /19
二、 非腫塊樣強化病變 /21
三、 鈣化 /23
四、 結構扭曲 /26
五、 不對稱致密 /27
六、 伴隨征象 /29
第四章 乳腺良性病變的錐光束乳腺CT 診斷 /32
**節 乳腺纖維腺瘤 /32
一、 概述 /32
二、 臨床表現及分型 /32
三、 病理表現 /32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33
五、 鑒別診斷 /33
六、 病例分析 /34
第二節 乳腺良性葉狀腫瘤 /46
一、 概述 /46
二、 臨床表現 /46
三、 病理表現 /46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46
五、 鑒別診斷 /47
六、 病例分析 /47
第三節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54
一、 概述 /54
二、 臨床表現及分型 /54
三、 病理表現 /54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54
五、 鑒別診斷 /55
六、 病例分析 /55
第四節 乳腺脂肪瘤 /63
一、 概述 /63
二、 臨床表現 /63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63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64
五、 鑒別診斷 /64
六、 病例分析 /64
第五節 乳腺錯構瘤 /66
一、 概述 /66
二、 臨床表現 /66
三、 病理表現 /66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66
五、 鑒別診斷 /66
六、 病例分析 /67
第六節 乳腺增生癥 /72
一、 概述 /72
二、 臨床表現及分類 /72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72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72
五、 鑒別診斷 /72
六、 病例分析 /73
第七節 單純性乳腺炎 /79
一、 概述 /79
二、 臨床表現 /79
三、 病理表現 /80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80
五、 鑒別診斷 /80
六、 病例分析 /81
第八節 肉芽腫性乳腺炎 /86
一、 概述 /86
二、 臨床表現及分類 /86
三、 病理表現 /86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87
五、 鑒別診斷 /87
六、 病例分析 /87
第九節 乳腺導管擴張癥 /93
一、 概述 /93
二、 臨床表現及分期 /93
三、 病理表現 /93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93
五、 鑒別診斷 /94
六、 病例分析 /94
第五章 乳腺惡性病變的錐光束乳腺CT 診斷 /105
**節 乳腺導管原位癌 /105
一、 概述 /105
二、 臨床表現 /105
三、 病理表現及分級 /105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06
五、 鑒別診斷 /106
六、 病例分析 /107
第二節 乳腺小葉原位癌 /116
一、 概述 /116
二、 臨床表現 /116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17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17
五、 鑒別診斷 /117
六、 病例分析 /118
第三節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非特殊類型浸潤性乳腺癌) /123
一、 概述 /123
二、 臨床表現 /124
三、 病理表現及分級 /124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24
五、 鑒別診斷 /125
六、 病例分析 /126
第四節 乳腺浸潤性小葉癌 /142
一、 概述 /142
二、 臨床表現 /142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42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43
五、 鑒別診斷 /143
六、 病例分析 /144
第五節 乳腺黏液癌 /152
一、 概述 /152
二、 臨床表現 /152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53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53
五、 鑒別診斷 /153
六、 病例分析 /154
第六節 乳腺乳頭狀癌 /170
一、 概述 /170
二、 臨床表現 /171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71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72
五、 鑒別診斷 /173
六、 病例分析 /173
第七節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184
一、 概述 /184
二、 臨床表現 /184
三、 病理表現及分級 /184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84
五、 鑒別診斷 /185
六、 病例分析 /185
第八節 乳腺篩狀癌 /188
一、 概述 /188
二、 臨床表現 /189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89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89
五、 鑒別診斷 /189
六、 病例分析 /189
第九節 乳腺化生性癌 /191
一、 概述 /191
二、 臨床表現 /191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92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93
五、 鑒別診斷 /193
六、 病例分析 /193
第十節 乳腺腺樣囊性癌 /198
一、 概述 /198
二、 臨床表現 /199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199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199
五、 鑒別診斷 /199
六、 病例分析 /200
第十一節 乳腺交界性及惡性葉狀腫瘤 /203
一、 概述 /203
二、 臨床表現 /203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203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204
五、 鑒別診斷 /204
六、 病例分析 /204
第十二節 乳腺惡性淋巴瘤 /216
一、 概述 /216
二、 臨床表現 /216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216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217
五、 鑒別診斷 /217
六、 病例分析 /218
第十三節 乳房佩吉特病 /223
一、 概述 /223
二、 臨床表現 /223
三、 病理表現及分型 /223
四、 錐光束乳腺CT 表現 /224
五、 鑒別診斷 /224
六、 病例分析 /224
第六章 基于錐光束乳腺CT 的乳腺病變診斷思路 /233
**節 概述 /233
第二節 乳腺病變的錐光束乳腺CT 表現類型及其對應病種 /233
一、 乳腺病變的CBBCT 表現類型 /233
二、 乳腺四種CBBCT 表現類型病變的對應病種 /233
三、 既可呈囊實性腫塊樣病變表現亦可呈實性腫塊樣病變表現的病種及其個性化
CBBCT 征象和臨床表現特點 /234
第三節 乳腺病變的錐光束乳腺CT 分類診斷思路 /235
第七章 錐光束乳腺CT 對比影像學 /238
**節 概述 /238
第二節 錐光束乳腺CT 與乳腺X 線攝影對比 /238
第三節 錐光束乳腺CT 與超聲對比 /240
第四節 錐光束乳腺CT 與磁共振對比 /242
第八章 錐光束乳腺CT 引導定位活檢 /245
**節 概述 /245
第二節 定位活檢設備 /246
一、 掃描儀器及定位活檢附屬裝置 /246
二、 掃描參數 /248
第三節 錐光束乳腺CT 引導定位活檢的臨床應用指征及操作規范 /249
一、 臨床應用指征 /249
二、 定位活檢操作規范 /249
第四節 錐光束乳腺CT 引導定位活檢的臨床應用優勢和價值 /253
一、 錐光束乳腺CT 引導定位活檢的優勢 /253
二、 錐光束乳腺CT 引導定位活檢的適用范圍和應用價值 /254
三、 錐光束乳腺CT 引導定位活檢的局限性 /255
第五節 定位活檢病例分析 /255
第九章 錐光束乳腺CT 在乳腺癌療效評估和術后監測中的應用 /278
**節 概述 /278
第二節 療效評估 /279
一、 適應證 /279
二、 禁忌證 /279
三、 評估原則 /279
四、 評估時間節點 /280
五、 評估內容 /280
六、 CBBCT 對乳腺癌NAT 后殘余瘤灶大小的評估效能 /287
七、 CBBCT 對乳腺癌NAT 病理反應的預測價值 /287
第三節 術后監測 /293
一、 乳腺癌術后監測 /293
二、 乳房重建術后監測 /296
第十章 錐光束乳腺CT 其他應用 /305
**節 乳腺導管造影 /305
一、 正常乳腺導管解剖 /305
二、 傳統乳腺導管造影方法的優勢與不足 /305
三、 錐光束乳腺CT 在乳腺導管造影中的應用價值和優勢 /305
四、 錐光束乳腺CT 乳腺導管造影技術流程 /306
第二節 保乳手術及乳房重建術前評估 /306
第三節 錐光束乳腺CT 的健康篩查應用價值和優勢 /308
附錄 乳腺疾病診斷常用免疫組化標記及臨床意義/310
登錄中華臨床影像庫步驟 /314
錐光束乳腺CT診斷 作者簡介
蘇丹柯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原副院長。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人才)和廣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頭頸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原常務委員、廣西抗癌協會原副理事長、廣西影像醫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廣西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西重點研發課題多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40余篇),牽頭制定影像醫學類廣西地方標準1項。榮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
金觀橋蘇丹柯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原副院長。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人才)和廣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頭頸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原常務委員、廣西抗癌協會原副理事長、廣西影像醫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廣西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西重點研發課題多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40余篇),牽頭制定影像醫學類廣西地方標準1項。榮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
金觀橋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德國訪問學者經歷。現任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影像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學影像教研室主任。廣西醫學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139”計劃培養人選。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頭頸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委、廣西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西影像醫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獲廣西醫科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教學管理先進個人、十佳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廣西重點研發課題和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青年基金項目各1項,發表SCI和中文論文50余篇。榮獲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
劉麗東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學影像中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磁共振學組青年委員、廣西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西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委員、廣西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委員、廣西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綜合診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廣西抗癌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主持并參與多項國家及廣西科學基金項目,發表SCI和中文論文30余篇。獲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排名第3)。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