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成像理論 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61279
- 條形碼:9787117361279 ; 978-7-117-36127-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 第2版 本書特色
本套教材為全國高等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第二輪規劃教材,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全書一共12章,旨在深入探討醫學影像的理論和應用。內容涵蓋X線成像、CT成像、CT特殊成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特殊成像以及核醫學成像的有關理論,醫學影像成像基礎,圖像質量評價及影像因素等。
1.本書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以面向未來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進行修訂。
2.在修訂過程中堅持“易學易教”和“臨床需要”的原則和特色。讓成像原理變得通俗易懂,并能夠指導臨床實踐。
3.本書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本書還融入了課程思政元素,希望通過對本教材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醫學影像技術人才。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 第2版 內容簡介
本套教材為全國高等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第二輪規劃教材,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教學與臨床實踐,編寫中力求進一步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和日后從事醫學影像學工作提供必須的醫學影像成像理論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全書十二章,內容涵蓋普通X線、CT、MRI和核醫學的成像理論。包括X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普通X線成像與數字X線成像的基礎理論;從X線穿過人體后衰減系數的差異到CT成像的理論,以及低劑量、能量/能譜、灌注功能成像等新理論;磁共振部分從氫質子的自旋,人體在靜磁場和射頻脈沖作用下的MRI成像,各序列的基礎成像理論,以及磁共振灌注、波譜、彌散、BOLD等功能成像和前沿知識;核醫學部分從放射性核素吸收狀況的不同,到一站式功能代謝和解剖形態融合的成像理論。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 第2版 目錄
**章 緒論 / 1
**節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概述 / 1
一、 X 線成像理論概述 / 1
二、 CT 成像理論概述 / 3
三、 MR 成像理論概述 / 3
四、 放射性核素成像理論概述/ 4
第二節 醫學影像成像評價 / 5
一、 各類成像方式的特點/ 5
二、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新進展/ 9
第二章 X 線成像基本理論 / 15
**節 X 線成像基礎/ 15
一、 X 線的發現與產生 / 15
二、 X 線產生的效率 / 19
三、 X 線的本質 / 20
四、 X 線的特性 / 20
五、 X 線強度 / 21
第二節 X 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 24
一、 X 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五種形式 / 24
二、 診斷放射學中各種作用發生的概率/ 29
第三節 X 線在物質中的衰減 / 30
一、 X 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衰減 / 30
二、 單能X 線在物質中的衰減規律 / 30
三、 連續X 線在物質中的衰減規律 / 31
四、 X 線在人體內的衰減 / 32
五、 影響X 線衰減的因素 / 33
第四節 照射野與散射線 / 34
一、 照射野/ 34
二、 散射線的形成與控制/ 34
第五節 X 線影像形成與顯示 / 36
一、 X 線屏 - 片攝影成像原理 / 37
二、 X 線透視成像原理 / 37
三、 特殊X 線成像原理 / 38
四、 X 線照片的圖像質量評價及影響因素 / 38
第三章 數字X 線成像基本理論 / 41
**節 數字圖像基礎知識 / 41
一、 數字圖像的基本概念/ 41
二、 數字圖像的形成/ 42
三、 數字圖像的基本處理/ 44
第二節 計算機X 線攝影原理 / 46
一、 CR 成像基礎 / 46
二、 CR 圖像處理 / 49
三、 影響CR 圖像質量的因素 / 54
第三節 數字X 線攝影原理 / 55
一、 DR 探測器的類型與成像基礎 / 55
二、 DR 圖像后處理 / 60
三、 影響DR 圖像質量的因素 / 61
第四節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原理 / 62
一、 DSA 成像基礎 / 62
二、 DSA 圖像處理 / 68
三、 影響DSA 圖像質量的因素 / 70
第五節 特殊數字X 線成像原理 / 71
一、 數字體層X 線攝影基礎 / 72
二、 數字全景拼接X 線攝影基礎 / 75
三、 X 線雙能減影成像基礎 / 75
四、 數字乳腺X 線攝影基礎 / 76
五、 數字口腔全景曲面體層攝影基礎/ 77
六、 口腔錐形束CT 基礎 / 77
第四章 醫學影像相關成像理論 / 79
**節 醫學成像膠片/ 79
一、 膠片分類/ 79
二、 膠片成像的原理/ 80
第二節 醫學成像對比劑 / 87
一、 對比劑的分類/ 87
二、 對比劑的成像機制/ 91
三、 對比劑不良反應及其危險因素/ 96
第三節 心電門控與呼吸門控 / 101
一、 心電門控/ 101
二、 呼吸門控/ 104
三、 心電呼吸智能感知/ 106
第四節 可視化智能定位成像 / 107
一、 可視化攝影的成像基礎/ 107
二、 智能化定位成像原理/ 108
三、 智能掃描設計/ 109
第五章 CT 成像基本理論 /111
**節 CT 成像基礎 /111
一、 CT 成像基本知識 /111
二、 CT 成像基本過程 /114
三、 CT 成像輻射劑量 /114
第二節 CT 成像方式與數據采集 /116
一、 非螺旋CT 成像 /116
二、 單層螺旋CT 成像 /117
三、 多層螺旋CT 成像 /119
四、 特殊CT 成像 / 124
第三節 CT 圖像重建 / 126
一、 CT 圖像重建的數學基礎 / 126
二、 圖像重建算法/ 129
第四節 CT 圖像處理 / 138
一、 CT 圖像顯示與測量 / 139
二、 二維重組/ 141
三、 三維重組/ 142
第六章 CT 特殊成像理論 / 152
**節 CT 能量成像 / 152
一、 CT 能量成像的原理 / 152
二、 CT 能量成像的分類 / 157
第二節 CT 灌注成像 / 163
一、 CT 灌注成像的原理 / 164
二、 CT 灌注成像的分類 / 164
第三節 CT 光子計數成像 / 168
一、 CT 光子計數成像的基本原理 / 168
二、 光子計數CT 的特點及應用前景 / 169
第七章 CT 圖像質量評價理論 / 170
**節 CT 圖像偽影 / 170
一、 偽影的概念/ 170
二、 偽影的產生/ 170
三、 偽影的處理/ 171
第二節 CT 圖像評價客觀指標 / 175
一、 空間分辨力/ 175
二、 密度分辨力/ 176
三、 時間分辨力/ 177
四、 信噪比/ 178
五、 對比度噪聲比/ 180
第三節 CT 圖像評價主觀指標 / 180
一、 技術學要求/ 180
二、 診斷學要求/ 183
第八章 磁共振成像基本理論 / 185
**節 磁共振成像物理學基礎 / 185
一、 原子核與核磁矩/ 185
二、 靜磁場中的自旋核/ 187
三、 射頻場激發/ 193
四、 磁共振現象/ 193
第二節 弛豫與弛豫時間 / 197
一、 弛豫的概念/ 197
二、 T1 弛豫 / 198
三、 T2 弛豫 / 200
四、 T2* 弛豫 / 201
五、 宏觀磁化矢量的綜合弛豫軌跡/ 201
第三節 磁共振信號檢測與處理 / 202
一、 自由感應衰減信號/ 202
二、 FID 信號的傅里葉變換 / 203
第四節 磁共振成像的空間定位 / 205
一、 梯度場與磁共振成像的空間定位/ 205
二、 選層與選層梯度/ 207
三、 相位編碼與相位編碼梯度/ 209
四、 頻率編碼與頻率編碼梯度/211
五、 二維磁共振數據采集/ 212
第五節 k 空間與圖像重建 / 213
一、 k 空間 / 213
二、 圖像重建/ 215
第九章 磁共振成像脈沖序列理論/ 219
**節 脈沖序列概述/ 219
一、 基本概念/ 219
二、 脈沖序列構成/ 221
三、 脈沖序列分類/ 222
第二節 自旋回波序列/ 223
一、 自旋回波序列的基本形式/ 223
二、 加權成像/ 225
三、 自旋回波序列的特點/ 227
第三節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 227
一、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基本形式/ 227
二、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特點/ 228
三、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衍生序列/ 229
第四節 反轉恢復序列/ 233
一、 反轉恢復序列的基本形式/ 233
二、 反轉恢復序列的特點/ 233
三、 反轉恢復序列的衍生序列/ 234
第五節 梯度回波序列/ 238
一、 梯度回波序列的基本形式/ 238
二、 梯度回波序列的特點/ 239
三、 梯度回波序列的衍生序列/ 242
第六節 平面回波成像序列 / 248
一、 平面回波成像技術和特點/ 248
二、 平面回波序列的分類/ 249
第十章 磁共振特殊成像理論 / 252
**節 定量成像 / 252
一、 T1 定量技術 / 252
二、 T2 定量技術 / 252
三、 T2* 定量技術 / 253
第二節 組織抑制成像/ 253
一、 脂肪抑制成像/ 253
二、 水抑制成像/ 255
三、 磁化傳遞成像/ 256
第三節 磁共振血管成像 / 258
一、 血流的基本類型/ 258
二、 流動效應/ 258
三、 時間飛躍法血管成像/ 261
四、 相位對比法血管成像/ 261
五、 對比劑動態增強血管成像/ 262
六、 其他磁共振血管成像/ 262
第四節 功能磁共振成像 / 263
一、 彌散加權成像及衍生序列/ 263
二、 灌注加權成像/ 266
三、 磁共振波譜成像/ 270
四、 腦功能磁共振成像/ 273
五、 磁敏感加權成像/ 276
第五節 其他磁共振成像 / 277
一、 133Xe 肺部磁共振成像 / 277
二、 代謝磁共振成像/ 278
三、 超極化13C 成像 / 279
第十一章 磁共振圖像質量評價理論 / 281
**節 磁共振圖像質量及客觀評價 / 281
一、 信噪比及其決定因素/ 281
二、 對比度及其決定因素/ 283
三、 空間分辨力及其決定因素/ 284
四、 均勻性及其決定因素/ 284
五、 幾何畸變率及其決定因素/ 285
六、 常規質量參數的測量和相關標準/ 286
第二節 磁共振圖像偽影 / 288
一、 偽影概述/ 288
二、 與原理相關偽影/ 289
三、 與受檢者相關偽影/ 292
四、 與設備相關偽影/ 295
五、 其他偽影/ 297
第十二章 核醫學成像基本理論 / 299
**節 核醫學成像基礎 / 299
一、 放射性和放射性衰變/ 299
二、 放射性活度(強度)測量簡要原理 / 301
三、 核醫學臟器功能檢測原理/ 302
四、 放射性標記藥物/ 302
第二節 γ射線平面成像原理 / 305
一、 γ射線平面成像概述 / 305
二、 γ相機成像原理 / 306
三、 γ相機圖像質量與影響因素 /311
第三節 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原理 / 312
一、 概述/ 312
二、 SPECT 類型與探頭特點 / 313
三、 SPECT 成像原理 / 314
四、 SPECT 圖像質量評價 / 315
第四節 正電子發射型斷層成像原理 / 315
一、 正電子湮滅效應/ 316
二、 正電子符合測量/ 316
三、 PET 成像原理 / 317
四、 TOF - PET 原理 / 320
五、 PET 圖像質量評價及影響因素 / 321
第五節 核醫學功能與結構影像融合技術 / 322
一、 多模態圖像融合/ 322
二、 SPECT / CT 成像 / 323
三、 PET / CT 成像 / 324
四、 PET / MRI 成像 / 324
推薦閱讀 / 326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 327
展開全部
醫學影像成像理論 第2版 作者簡介
李真林,博士,博士生導師,主任技師,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醫學影像技術系主任兼華西醫院放射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六屆理事會理事,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技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屆放射影像技師分會會長,四川省放射醫學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很好專家,四川省衛計委學術技術帶頭人,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專家組專家,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大型設備上崗考試命題專家,全國高等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育教材建設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工業強基專家庫專家。
雷子喬,醫學博士,主任技師,三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技帥長。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國家衛生標準委員會放射衛生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評價與評審信息系統評審專家,湖北省醫學會放射技術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候任主委,武漢醫學會第八屆放射技術分會主任委員,全國高等學校放射診斷與治療學專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研究生規劃教材評審委員會委員。
在國內外權威期刊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論文多篇,主編全國高等學校規劃教材4部,副主編及參與編寫教材、專著10余部,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先后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武漢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