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82175
- 條形碼:9787030782175 ; 978-7-03-078217-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基于李勇教授及其國際團隊對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編著而成的,包括前陸盆地動力學、龍門山前陸盆地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龍門山前陸盆地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龍門山前陸盆地系統的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龍門山前陸盆地系統的隆升-剝蝕作用、龍門山前陸盆地系統的構造負載與彈性撓曲模擬、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等方面的內容。該成果不僅為研究青藏高原邊緣造山帶與前陸盆地耦合機制、孕震機理與地震災害防治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典型范例,而且為我國乃至全球研究陸內造山帶與前陸盆地耦合機制與表面過程提供了一個科學范例,期望能對地質工作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目錄
目錄**部分 前陸盆地動力學第1章 前陸盆地動力學研究概述 31.1 前陸盆地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 31.2 前陸盆地概念的演變與發展 41.3 前陸盆地動力學的形成與發展 61.4 造山帶的隆升機制與前陸盆地沉降機制 7第2章 前陸盆地類型 112.1 前陸盆地的基本特點 112.2 前陸盆地的類型 12第3章 前陸盆地的形成機制 153.1 前陸盆地形成機制的控制因素 153.2 前陸盆地的形成模式 16第4章 前陸盆地的充填樣式 194.1 沉積充填體的幾何形態特征 194.2 沉積物源與古水流特征 204.3 前陸盆地沉積記錄中的同構造地層界面 214.4 前陸盆地沉積演化階段 22第5章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學 245.1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的控制因素 245.2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模式 265.3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分析的實例 28第6章 前陸盆地的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 316.1 盆地充填體幾何形態的分析方法 316.2 沉降史分析法 326.3 剝蝕史分析法(造山帶地層脫頂歷史分析) 336.4 構造-沉積旋回分析法 336.5 沉積相帶遷移分析法 346.6 盆地沉積通量和沉積速率的增減分析法 356.7 前緣隆起的遷移分析法 356.8 放射性測量和裂變徑跡計時 37第7章 前陸盆地成藏動力學 387.1 前陸盆地油氣(常規)成藏動力學的形成與發展 387.2 前陸盆地油氣分布模式 397.3 前陸盆地含油氣系統 40第8章 前陸盆地頁巖氣富集機制 438.1 美國前陸盆地頁巖氣勘探與開發現狀及啟示 438.2 我國前陸盆地頁巖氣勘探開發現狀及其啟示 48第二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第9章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地層與撓曲模擬 559.1 地質背景 559.2 盆地充填序列與構造地層單元 589.3 欠補償與過補償沉積特征 659.4 底部不整合面與造山楔推進速率 659.5 構造負載與撓曲模擬 66第10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序列 7210.1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含義和性質 7210.2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序列 7410.3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模式 81第1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陸相層序地層分析 8311.1 陸相層序地層分析的思路 8311.2 沉積體系及內部構成 8411.3 層序地層單元及其特征 8711.4 層序地層成因解釋 90第12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大邑礫巖的沉積特征 9312.1 區域背景 9312.2 大邑礫巖的分布及時代歸屬 9412.3 大邑礫巖的沉積特征 9512.4 大邑礫巖的物源分析 99第13章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學 10213.1 龍門山造山帶地層記錄的特征 10313.2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類型及序列 104第14章 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構造層序與構造事件 10814.1 古新世—早始新世構造層序(TS1)與構造事件 11014.2 中-晚始新世構造層序(TS2)與構造事件 11114.3 中新世構造層序(TS3)與構造事件 11214.4 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層序(TS4)與構造事件 11314.5 中更新世—全新世構造層序(TS5)與構造事件 113第三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第15章 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 11715.1 區域地質背景 11715.2 物源分析 11915.3 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緣水系演化與變遷的討論 126第16章 龍門山中、晚三疊世之間的物源轉換與構造反轉 12816.1 地質背景 13016.2 取樣和分析方法 13316.3 結果 13516.4 討論 138第17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須家河組物源分析 14317.1 地質背景 14317.2 樣品采集與分析 14517.3 巖石組分分析 14517.4 地球化學分析 14717.5 討論 150第18章 晚新生代大邑礫巖的物源分析 15518.1 大邑礫巖的沉積特征 15518.2 礫石成分對比 15518.3 砂巖碎屑組分 15818.4 重礦物分析 15918.5 大邑礫巖的古流向恢復 16118.6 討論 162第四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第19章 造山作用與沉積響應 16719.1 逆沖作用與沉積響應 16819.2 走滑作用與沉積響應 16919.3 重塑造山帶造山過程的地層標識 170第20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與構造轉換 17420.1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識別標志 17420.2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分帶性與遷移規律 17720.3 龍門山前陸盆地埋藏型前緣隆起的幾何形態與剝蝕速率 17920.4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地層上超速率與逆沖楔推進速率 182第2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早期碳酸鹽緩坡型礁灘的淹沒過程 18421.1 卡尼期馬鞍塘組的沉積序列 18521.2 卡尼期前陸型碳酸鹽緩坡和硅質海綿礁的基本特征 18821.3 卡尼期相對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標定 19021.4 卡尼期硅質海綿礁生長速率與相對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對比 19221.5 卡尼期碳酸鹽緩坡和硅質海綿礁淹沒機制 193第22章 龍門山造山楔推進作用與前陸型礁灘的遷移過程 19622.1 前陸緩坡型礁灘的分帶性 19722.2 前陸緩坡型礁灘的遷移速率 20322.3 前陸緩坡型礁灘遷移的動力學機制 204第23章 龍門山逆沖推覆作用的沉積響應 20623.1 區域構造格架 20623.2 成都盆地沉積特征 20823.3 成都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21023.4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沉積響應模式 212第24章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地層標識及特征 21424.1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地層標識 21424.2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特征 222第25章 龍門山走滑作用與走滑方向反轉 22425.1 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作用及運動方向的標定 22525.2 中生代—早新生代龍門山走滑作用及運動方向的標定 22925.3 龍門山走滑方向反轉時間的標定 23125.4 龍門山走滑方向反轉的動力學機制 232第26章 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逆沖作用的地貌標志 23426.1 龍門山活動斷裂走滑-逆沖作用的地貌標志 23426.2 龍門山活動斷裂的逆沖分量與走滑分量對比 24126.3 龍門山走滑方向反轉的時間 242第五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第27章 四川盆地40Ma的冷卻事件與剝蝕作用 24727.1 低溫熱年代學分析原理及方法 24827.2 磷灰石裂變徑跡熱年代學結果 25227.3 討論 260第28章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緣的剝蝕過程 26328.1 原理和方法 26328.2 樣品的分析結果 26428.3 剝蝕速率的計算 265第29章 龍門山隆升-剝蝕過程與古地形再造 27029.1 地質概況 27029.2 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 27229.3 前陸盆地沉積通量的計算 28029.4 龍門山隆升幅度與剝蝕厚度的估算 282第30章 龍門山源-匯系統的剝蝕量-沉積通量對比 28430.1 青藏高原東緣的地貌和水系特征 28530.2 成都盆地的沉積通量 28930.3 岷江上游流域的剝蝕速率與剝蝕量 29230.4 成都盆地沉積通量與岷江流域剝蝕量的對比與分析 296第六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負載與彈性撓曲模擬第3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機制與彈性撓曲模擬 29931.1 龍門山逆沖-走滑作用與前陸盆地動力學模擬 29931.2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成盆作用與青藏高原大陸碰撞作用的耦合關系 301第32章 晚新生代龍門山剝蝕厚度與彈性撓曲模擬 30332.1 地質背景 30332.2 晚新生代以來龍門山剝蝕厚度的定量計算 30432.3 龍門山剝蝕卸載作用的彈性撓曲模擬 307第33章 龍門山地殼隆升與均衡重力異常 30933.1 概述 30933.2 Airy-Heiskanen均衡模式與均衡重力異常的反演模擬 31433.3 撓曲均衡模式與撓曲模擬 31833.4 討論 321第34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變形的物理模擬 32434.1 物理模擬實驗 32434.2 實驗分析 32634.3 龍門山南段地質剖面與實驗模型對比 32834.4 構造變形過程的PIV分析 329第35章 汶川地震驅動的龍門山構造負載與前陸盆地撓曲沉降模擬 33135.1 汶川地震的同震變形量 33135.2 彈性撓曲模擬的原理與方法 33335.3 彈性撓曲模擬的結果 33635.4 討論 339第七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第36章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34336.1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充填序列 34336.2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充填樣式 34636.3 龍門山沖斷帶的脫頂歷史與逆沖構造事件 35036.4 逆沖構造負載系統的動力學模擬與推進速率 35236.5 結論 353第37章 龍門山地殼增厚與均衡反彈機制 35437.1 構造地層單元的幾何形態 35437.2 楔狀構造地層單元和板狀構造地層單元之間的轉換 35837.3 不整合面 35937.4 礫巖層 36137.5 超覆速率 361第38章 龍門山隆升作用與前陸盆地沉降作用的耦合機制 36438.1 龍門山地殼縮短與晚三疊世大型楔狀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36638.2 龍門山地殼均衡反彈與侏羅紀—古近紀大型板狀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37138.3 龍門山下地殼流與新近紀—第四紀小型(窄)楔狀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373第39章 龍門山隆升機制與下地殼流 37739.1 龍門山隆升機制 37739.2 龍門山活動造山帶與活動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380參考文獻 387
展開全部
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作者簡介
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博士、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2013 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