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的教育:父母如何說如何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342029
- 條形碼:9787571342029 ; 978-7-5713-4202-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言傳身教的教育:父母如何說如何做 本書特色
研究表明,約80%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系統完成學習的。從孩子理解語言以前,就已經開始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進行學習了。模仿是人天生的本能,兒童的模仿能力極強,父母怎樣做,孩子就會怎樣學。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行為表現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在管教孩子的同時,更要約束自己的行為。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里,父母做得好,孩子也會加深對父母的崇敬,希望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更積極地向父母學習;父母做得不好,孩子則會對父母產生不滿,從而尋找其他的模仿對象,更容易陷入困惑中。
本書針對孩子易出現的壞習慣、情緒管理難題、自立能力缺失、學習能力低下等問題,圍繞言傳身教的思想,為家長提供指導方案和解決策略。同時,還為家長提供自我反思、自我改變的建議,幫助家長成為孩子的好榜樣。本書還給出豐富的親子陪伴成長游戲,運用游戲的力量促進孩子成長。
言傳身教的教育:父母如何說如何做 內容簡介
跟孩子說話,孩子左耳朵進右耳多出。說了孩子幾句,孩子就哭鼻子了。孩子總是沉迷游戲。房間總是亂糟糟的,孩子不會收拾。……你是否被這樣那樣的育兒問題困擾?是否在多次溝通無果后失去耐心,事后又陷入愧疚之中?既然嚴厲的教育只會讓事情更糟,那么父母應該怎么辦呢?其實,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孩子理解語言以前,就已經開始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進行學習了。父母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面對挫折時會做出什么反應,每天的時間都是怎樣度過的,孩子都會看在眼中,并對其性格、行為習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改變孩子須從改變父母自身做起,改變教育和溝通方式,為孩子做好榜樣,將獲得關系更親密、更優秀的孩子。本書針對孩子易出現的壞習慣、情緒管理難題、自立能力缺失、學習能力低下等問題,為家長提供解決辦法和語言建議。讓家長說的話,孩子愿意聽,幫助家長為孩子營造自由的教育環境,讓溫和的教育方式也能有效果。本書還給出豐富的親子訓練游戲,運用游戲的力量促進孩子發育。
言傳身教的教育:父母如何說如何做 目錄
**章 父母是孩子*好的榜樣
成為“孩子”才能教好孩子2
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孩子2
了解孩子,換位思考2
耐心觀察3
像孩子一樣說、一樣做,孩子才會聽4
平等溝通4
做好榜樣4
成人思維里藏著中傷孩子的“語言”5
善用語言教育孩子6
改變溝通方式,讓孩子聽話不是因為懼怕6
“打罵教育”不可取6
溝通是一門藝術6
養成積極溝通的習慣7
不濫用訓斥、不吝嗇表揚8
不當表揚會限制孩子成長9
你的表揚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肯定感9
如何為孩子做榜樣10
自我約束10
堅持讀書學習10
樂觀的心態10
不貼標簽10
和孩子共同成長10
第二章 好的環境才能養出好習慣
說謊,別只會批評14
2歲內的孩子沒有真假概念14
孩子說謊很大原因是怕被懲罰14
父母要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15
孩子說謊,父母要引導15
父母行為宜忌16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17
狼來了·顛倒歌·真話假話
做事總是拖延18
拖延是逃避任務的下意識行為18
設定具體的*后期限19
父母行為宜忌20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21
限時挑戰·一分鐘可以做什么·計時拼圖
沉迷游戲22
新奇的刺激讓孩子難以自拔22
向孩子了解游戲內容22
限定使用時間23
收好家中的電子設備23
培養興趣愛好23
父母行為宜忌24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25
教孩子玩運動器械·感受大自然·串項鏈
打人要不得26
**次出現“打”人動作時要認真對待26
避免打罵教育26
培養孩子的愛心26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27
摸摸媽媽的臉·做關心長輩的可人兒·坐不住28
坐不住28
孩子的注意力時長較短28
從興趣入手,培養專注力28
適度運動,釋放能量28
循序漸進,先堅持1分鐘28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29
給扣子分類·跳房子·木頭人
挑食30
孩子的味覺很敏銳30
父母不要表現出對食物的偏好30
不愛吃的也要少吃一些30
愛吃的食物不能吃過量30
父母行為宜忌31
不好好吃飯,愛玩食物32
玩食物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體現32
帶孩子認識食物,滿足求知欲望32
提前結束游戲,讓孩子一起參與飯前準備32
引導孩子珍惜食物32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33
我有餐具了·米飯變熊貓·小小“面點師”
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戒掉壞習慣34
第三章 父母擁有好情緒,孩子情緒不失控
孩子不能說,一說就發脾氣38
吼叫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易怒的孩子38
父母這樣和孩子溝通38
幫助孩子表達出憤怒39
父母行為宜忌40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41
禮貌歌·睡前靜默練習·說句悄悄話
在公共場所撒潑42
孩子情緒失控時,難以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當42
父母要保持冷靜42
提前了解公共場所的秩序43
堅持原則43
父母行為宜忌44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45
紅燈停,綠燈行·不聽話的孩子怎么辦
孩子嬌氣、愛哭、說不得46
接受孩子敏感的天性46
不要一哭就哄,也不要呵斥制止47
為孩子做撫觸按摩48
撫觸前的準備48
給孩子做撫觸的手法和順序48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49
追小狗練耐心·謝謝你
陌生環境下無法適應50
面對新環境經驗不足50
孩子有“認生期”50
多帶孩子出門走走51
父母行為宜忌52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53
學穿鞋·怎么找到媽媽
發火讓孩子不愿意溝通54
和孩子溝通時避免“審問”54
孩子不想說時,安靜地陪伴孩子54
我們要彼此聽話55
鼓勵孩子多說一些56
彌補發火給孩子的傷害56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57
給親人寄信·我的家人真棒
家長不會傾聽,孩子更易頂嘴58
孩子“不聽話”,可能在模仿父母58
尊重孩子,避免過度控制59
不說貶損孩子的話59
了解孩子的想法,解決矛盾根源60
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60
敢頂嘴的孩子更聰明60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61
小小傳話員·聽故事,講道理
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養成穩定的情緒62
第四章 父母適度放手才能養出自立的孩子
讓孩子愛干凈66
明確衛生要求66
讓洗手變得有趣66
為孩子做示范67
父母行為宜忌68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69
學洗手·比比誰干凈
告別亂七八糟的房間70
養成物歸原處的好習慣70
教孩子簡單的家務勞動70
為孩子準備收納工具71
父母行為宜忌72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73
采蘑菇·送玩具回家·讓孩子布置房間
“自己想想”反而干擾了孩子的思維74
總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會變得不敢求助74
適度依賴更有利于人際關系發展74
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才能讓他更獨立75
給孩子有限度的自由76
當心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76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77
大聲說出來·白楊和小河
總要吵著買新玩具78
認同孩子的好奇心和物質欲78
倡導玩具分享與交換78
區分想要和需要79
父母行為宜忌80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81
建房子·一起買東西
小朋友間的沖突不要過度插手82
先安撫情緒,再處理問題82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83
不要逼迫孩子和好83
父母行為宜忌84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85
找朋友·布娃娃找朋友
孩子交什么朋友,讓他自己決定86
認可孩子當下的判斷86
專注于自己對孩子的積極影響86
帶孩子去更積極的社交環境87
父母行為宜忌88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89
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會辨是非
獨立的孩子帶起來很輕松90
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90
常說“你來試試看” 90
把選擇的權利給孩子91
當孩子做得不好時,不要試圖去控制92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92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93
幫玩具洗澡·掛衣服
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 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94
第五章 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未來學習不用愁
培養自主學習的動力98
興趣是學習的主要動力98
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為什么”99
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并予以鼓勵99
父母行為宜忌100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101
說兒歌,做動作·好多為什么·有進步啦
學習方法要比努力更重要102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先學5分鐘” 102
把復雜的問題拆解成多個簡單的小問題102
把學會的知識教給父母103
學習習慣的培養要趁早104
堅持閱讀104
按時預習、復習104
鍛煉孩子的忍耐力104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105
學寫數字·我是小老師
學習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106
學習是自己的事106
玩的時候孩子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107
不是注意力不好,是對學習不感興趣107
封閉的區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107
效率低下時,要及時休息調整108
多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108
培養精益求精的精神108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109
撿豆子·對對看·找不同
要上學了,還什么都不會110
過早灌輸知識,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110
參加興趣班的前提是有興趣110
關注孩子情感,及時疏解焦慮、自卑情緒111
父母行為宜忌112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113
看圖說話·看圖片,識漢字·整理學習用品
該不該和別人家的小孩作比較114
自尊心是孩子進步的原動力114
不要只關注學習成績114
發掘孩子的優勢,建立自信114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114
親子陪伴成長游戲115
我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小畫家
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 養成愛學習的習慣116
附錄:父母的說話之道
展開全部
言傳身教的教育:父母如何說如何做 作者簡介
李春光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教師
學前理論教研室主任
李春光老師是北京市學前教育教學創新團隊成員,曾獲得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
李春光老師在早教領域深耕多年,對于孩子常出現的行為問題能夠給予科學、有效的指導,讓父母知道自己如何做,孩子才能更聽得進、做得到,讓父母不再為教育孩子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