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輸電線路雷電防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27609
- 條形碼:9787302627609 ; 978-7-302-62760-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輸電線路雷電防護 本書特色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輸電線路雷電防護技術,著重闡明雷擊輸電線路時,從雷電下行先導擊中線路,雷電流流經線路及桿塔,然后經接地裝置入地的全物理過程的放電特性及雷電電磁暫態傳播機理,介紹了絕緣子、線路、桿塔、接地裝置的電磁暫態分析模型及雷擊輸電線路的全物理過程計算方法,以及接地裝置、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線路避雷器及同塔多回線路不平衡絕緣等防護技術,*后介紹了輸電線路雷擊故障監測及辨識的*新研究動態。全書結構嚴謹,撰寫格式符合規范,語言邏輯性強,并且表述流暢,有很強的可讀性。
輸電線路雷電防護 內容簡介
架空輸電線路是電能輸送的重要通道,分布廣泛,雷擊是威脅其安全運行的首要因素。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輸電線路雷電防護技術,著重闡明雷擊輸電線路時,從雷電下行先導擊中線路,雷電流流經線路及桿塔,然后經接地裝置入地的全物理過程的放電特性及雷電電磁暫態傳播機理,介紹了絕緣子、線路、桿塔、接地裝置的電磁暫態分析模型及雷擊輸電線路的全物理過程計算方法,以及接地裝置、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線路避雷器及同塔多回線路不平衡絕緣等防護技術,*后介紹了輸電線路雷擊故障監測及辨識的**研究動態。全書共分11章,系統反映了作者研究團隊三十年來的相關科學研究成果,也涵蓋了國內外學者在輸電線路雷電防護領域的研究工作及**研究動態。 本書可作為電力行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工程技術和設計人員的專業培訓教材及工程參考用書,也可作為本科生《電力系統過電壓》課程的補充教材。
輸電線路雷電防護 目錄
1.1雷電放電
1.1.1雷電放電物理過程
1.1.2雷電放電的主要階段
1.1.3雷電放電類型
1.1.4多重雷電放電
1.1.5雷擊選擇性及雷擊定位
1.2雷電參數
1.2.1雷電參數研究方法
1.2.2雷電日和雷電小時
1.2.3地面落雷密度
1.2.4雷電流的波形
1.2.5雷電流的幅值
1.2.6先導電荷密度
1.2.7先導發展速度
1.3雷電放電模型
1.3.1雷電放電過程模型
1.3.2雷電主放電模型
1.3.3雷電先導簡化模型
1.3.4雷電放電產生的電磁場
1.4輸電線路上行先導特性
1.4.1雷擊輸電線路觀測
1.4.2雷擊輸電線路模擬實驗
1.4.3輸電線路上行先導的形態
1.4.4地線對導線上先導特性的影響
1.4.5地線保護角對導線上先導特性的影響
1.4.6模擬線路上行先導的主要特征
參考文獻 第2章輸電線路外絕緣雷電閃絡特性
2.1雷擊時絕緣子串上作用的波形特征
2.2絕緣子雷擊閃絡過程
2.3外絕緣雷電沖擊特性
2.3.1標準雷電波作用下的線路絕緣強度
2.3.2短波尾波與標準波的雷電沖擊特性比較
2.4絕緣子的雷電沖擊閃絡模型
2.4.1壓控開關模型
2.4.2伏秒特性模型
2.4.3破壞效應系數模型
2.4.4絕緣子雷擊閃絡先導發展模型
2.5運行絕緣子的雷擊閃絡統計
參考文獻 第3章輸電線路雷電沖擊電暈特性
3.1雷電沖擊電暈特性測試方法
3.1.1同軸電極實驗裝置
3.1.2線板電極實驗裝置
3.1.3實驗線段
3.2輸電線路雷電沖擊電暈特性
3.2.1導線雷電沖擊電暈伏庫特性曲線
3.2.2正極性雷電沖擊電暈起暈時延
3.2.3雷電沖擊電壓參數對伏庫特性曲線的影響
3.2.4導線參數對雷電沖擊電暈伏庫特性曲線的影響
3.2.5天氣對導線雷電沖擊電暈特性的影響
3.2.6實驗線段雷電沖擊電暈實驗
3.2.7直流電壓下導線沖擊電暈特性
3.3雷電沖擊電暈伏庫特性計算公式
3.4導線雷電沖擊電暈特性模型及數值計算方法
3.4.1沖擊電暈伏庫特性數值計算模型
3.4.2沖擊電暈空間電荷數值計算方法
3.4.3直流電壓下沖擊電暈特性的數值計算
3.5雷電沖擊波沿輸電線路的傳播特性
3.5.1沿線沖擊電壓測量及分析
3.5.2無直流電壓時雷電波沿長距離線路傳播
3.5.3空間電荷作用下雷電波沿導線的傳輸特性
3.5.4疊加同極性直流電壓時雷電波沿導線的傳輸特性
3.5.5空間電荷作用下多重雷擊沿導線的傳輸特性
3.6沖擊電暈對波過程的影響
3.6.1沖擊電暈引起波的衰變和變形
3.6.2沖擊電暈后導線的動態波阻抗
3.7沖擊電暈對雷電過電壓的影響
3.7.1沖擊電暈的電磁暫態模型
3.7.2沖擊電暈對變電站雷電侵入波的影響
3.7.3沖擊電暈對線路繞擊耐雷水平的影響
3.7.4沖擊電暈對輸電線路反擊耐雷水平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輸電線路桿塔雷電沖擊響應特性及模擬
4.1輸電電路桿塔的沖擊阻抗
4.1.1金屬桿塔的沖擊阻抗
4.1.2不同雷電作用方式時的桿塔沖擊阻抗
4.1.3帶接地引線的絕緣塔
4.2桿塔的等值電感模型
4.2.1桿塔的電感模型
4.2.2拉線塔
4.2.3塔底地平面的沖擊效應
4.3桿塔的多波阻抗模型
4.3.1變波阻抗無損傳輸線模型
4.3.2多波阻抗無損傳輸線模型
4.3.3多層桿塔有損傳輸線模型
4.3.4非均勻傳輸線模型
4.4頻變傳輸線模型
4.4.1基于有理逼近的桿塔電路模型
4.4.2二端口網絡模型
4.5準靜態假設下復雜導體結構暫態的時域求解方法
4.5.1準靜態下復雜導體結構的時域PEEC模型
4.5.2改進的回路電流法
4.5.3方法驗證
4.5.4準靜態模型與傳輸線方法以及全波方法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5章輸電線路的雷電過電壓
5.1輸電線路雷電過電壓分類
5.2雷電沿線路的傳播
5.2.1波的傳播
5.2.2雷擊輸電線路的等值電路模型
5.3雷擊桿塔的反擊過電壓
5.3.1雷擊塔頂
5.3.2雷擊避雷線檔距中央時的過電壓
5.3.3工作電壓的影響
5.4輸電線路的感應過電壓
5.4.1輸電線路感應過電壓的產生機理
5.4.2雷擊線路附近大地時導線上的感應過電壓
5.4.3避雷線的屏蔽作用
5.4.4雷擊線路塔頂時導線上的感應過電壓
5.5雷擊繞擊導線時的過電壓
5.6輸電線路的雷擊跳閘率
5.6.1建弧率
5.6.2雷擊跳閘率
5.6.3雷擊閃絡率的加權方法
5.6.4線路雷擊跳閘影響因素分析
5.7雷電過電壓的數值計算方法
5.7.1波在平行多導線系統傳播的靜電方程
5.7.2單導線的波過程數值計算方法
5.7.3平行多導體線路波過程計算方法
5.8輸電線路的防雷保護措施
5.8.1防雷措施分類
5.8.2耦合地線
5.8.3防雷措施的綜合決策
參考文獻 第6章輸電線路雷電繞擊防護
6.1避雷線保護
6.1.1避雷線的保護原理
6.1.2避雷線的保護范圍
6.1.3避雷線保護角
6.1.4繞擊率
6.2電氣幾何模型
6.2.1電氣幾何模型的基本原理
6.2.2雷電擊距
6.2.3*大繞擊雷電流及雷電繞擊率
6.3先導發展法
6.3.1先導發展法原理
6.3.2雷云模型
6.3.3下行先導模型
6.3.4上行先導起始判據
6.3.5先導發展速度
6.3.6末躍發生的判據
6.3.7空間電場計算方法
6.3.8雷電繞擊數值計算方法的實現
6.3.9先導發展法的驗證
6.4影響線路繞擊特性的因素
6.4.1工作電壓對先導發展過程的影響
6.4.2同塔多回特高壓線路雷電繞擊特性
6.4.3雷擊單回特高壓線路的中相導線
6.4.4雷擊落點沿線路分布特征
6.4.5地形對特高壓直流線路繞擊特性的影響
6.5不同模型應用范圍討論
6.5.1不同模型原理的比較
6.5.2不同模型的統計學特性比較
6.5.3電氣幾何法和先導發展法的適用范圍
6.6電氣幾何模型的修正
參考文獻 第7章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
7.1對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的要求
7.1.1對輸電線路桿塔接地電阻的要求
7.1.2土壤電阻率及桿塔接地裝置接地電阻的季節系數
7.2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的結構
7.2.1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的基本結構
7.2.2利用自然接地極作為桿塔接地裝置
7.3鋼筋混凝土自然接地的特性
7.3.1鋼筋混凝土接地裝置的作用
7.3.2混凝土的吸濕性能
7.3.3鋼筋混凝土接地裝置的通流能力
7.4桿塔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計算方法
7.4.1外包混凝土的垂直接地極的接地電阻
7.4.2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基礎的接地電阻
7.4.3不同結構的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接地電阻的計算方法
7.4.4利用系數
7.5土壤的雷電沖擊放電特性及擊穿機理
7.5.1土壤的沖擊放電現象
7.5.2土壤的沖擊放電特性
7.5.3電弧通道電阻率
7.5.4土壤的沖擊放電時延特性
7.5.5土壤的臨界擊穿場強
7.5.6土壤的沖擊電擊穿機理
7.5.7土壤放電模型
7.6接地裝置沖擊特性的簡單等效電路計算方法
7.6.1表征接地裝置性能的模型
7.6.2接地導體的簡單電路模型
7.6.3十字形接地裝置的等效電路模型及計算方法
7.7考慮時變及頻變特性的接地裝置雷電沖擊暫態計算模型
7.7.1建立沖擊暫態計算模型的基本思路
7.7.2等效電路的構建及元件參數的計算
7.7.3頻變電路的時域求解
7.7.4土壤電離的等效處理
7.7.5計算模型的驗證
7.7.6土壤電離效應與參數頻變效應對接地裝置沖擊特性的影響
7.8輸電線路桿塔接地裝置沖擊特性
7.8.1各種因素對桿塔接地裝置沖擊接地電阻的影響
7.8.2各種因素對接地裝置沖擊系數的影響
7.8.3計算沖擊系數的經驗公式
7.8.4接地極的沖擊有效長度
7.8.5不同接地裝置模型對線路防雷計算結果的影響
7.9沖擊條件下桿塔接地裝置的優化設計
7.9.1水平接地極長度與數量的*優化設計
7.9.2垂直接地極位置的*優化設計
7.10低電阻率降阻材料及其應用
7.10.1低電阻率降阻材料降低接地電阻的原理
7.10.2低電阻率降阻材料的工頻降阻性能
7.10.3裹有低電阻率降阻材料的接地極的沖擊降阻性能
參考文獻 第8章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
8.1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概述
8.2雷擊閃絡后絕緣子表面交流電弧運動特性
8.2.1陽極弧根運動特性
8.2.2陰極弧根運動特性
8.2.3弧柱運動特性
8.2.4電弧整體運動特性
8.3電弧運動特性模擬方法
8.3.1電弧空間模型
8.3.2電弧時間模型
8.3.3電弧運動仿真模型
8.3.4電弧運動仿真流程
8.4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設計
8.4.1并聯保護間隙的功能及設計原則
8.4.2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設計
8.4.3各種并聯保護間隙結構
8.4.4合成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優化設計結構
8.5并聯保護間隙“導弧”性能分析
8.5.1電極傾角對電弧運動速度的影響
8.5.2復合絕緣子均壓環“導弧”性能分析
8.5.3并聯保護間隙放電定位率
8.5.4不同環狀電極的電弧運動特性
8.6并聯保護間隙與絕緣子的雷電沖擊絕緣配合及防雷效果
8.6.1與絕緣子的雷電沖擊絕緣配合
8.6.2采用并聯保護間隙后的線路防雷效果
8.7并聯間隙工頻大電流耐受特性
8.7.1并聯間隙工頻大電流燃弧特性實驗
8.7.2電弧作用下絕緣子及保護間隙電極燒蝕情況分析
8.7.3絕緣子間隙大電流通流能力實驗
8.8架空線路并聯保護間隙安裝方式
8.8.1不同位置初始電弧所受磁場力分析
8.8.2并聯保護間隙安裝角度對電弧磁場力的影響
8.8.3并聯保護間隙安裝方式
8.9氣吹滅弧并聯保護間隙
8.9.1氣吹滅弧并聯保護間隙的防雷保護原理
8.9.2氣吹滅弧并聯保護間隙的滅弧特性
8.9.3氣吹滅弧并聯保護間隙的噴射氣體滅弧過程模擬
8.9.4氣吹滅弧并聯保護間隙的防雷效果
參考文獻 第9章線路避雷器
9.1線路避雷器設計
9.1.1線路避雷器結構
9.1.2帶串聯間隙的線路避雷器本體設計
9.1.3對線路避雷器的基本要求
9.1.4氧化鋅壓敏電阻
9.2線路復合外套避雷器的串聯間隙設計
9.2.1串聯間隙的結構型式
9.2.2線路避雷器與絕緣子串的雷電沖擊絕緣配合
9.2.3帶串聯間隙的避雷器的工頻過電壓耐受特性
9.2.4帶間隙的避雷器的操作沖擊耐受性能
9.2.5線路避雷器用于限制輸電線路操作過電壓的探討
9.2.6不同間隙結構對雷電沖擊絕緣配合的影響
9.2.7串聯間隙尺寸
9.3線路避雷器與絕緣子串并聯時的間距要求
9.3.1線路避雷器和絕緣子之間的“橫放電”現象
9.3.2線路避雷器和絕緣子并聯時的間距要求
9.4線路避雷器提高線路耐雷水平的機理
9.4.1安裝避雷器后的電磁暫態過程分析
9.4.2線路避雷器提高線路耐雷水平的機理
9.5對線路避雷器通流能力的要求
9.5.1雷擊桿塔時線路避雷器的雷電放電電流波形
9.5.2雷擊桿塔時線路避雷器的雷電放電電流幅值
9.5.3雷擊桿塔時線路避雷器吸收的雷電放電能量
9.5.4繞擊時線路避雷器的雷電放電電流和吸收的雷電放電能量
9.6線路避雷器的應用效果
9.6.1線路避雷器的應用情況
9.6.2線路避雷器對線路耐雷水平的影響
9.6.3線路避雷器改善線路繞擊耐雷水平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10章同塔多回輸電線路的不平衡絕緣
10.1同塔多回輸電線路雷擊特性
10.1.1同塔多回輸電線路雷擊故障統計
10.1.2雷電反擊特性
10.1.3同塔多回輸電線路雷電繞擊特性
10.1.4同塔多回輸電線路雷擊跳閘故障復原分析
10.2不平衡絕緣技術
10.2.1相間不平衡絕緣
10.2.2回路間不平衡絕緣
10.2.3不同類型絕緣子混合使用
10.2.4不同電壓等級不平衡絕緣
10.2.5不平衡絕緣技術的應用
10.3優化相序排列及導線排列方式
10.3.1優化相序排列的防雷效果
10.3.2優化導線布置的防雷效果
10.4同塔多回線路安裝避雷器實現差絕緣
10.4.1同塔雙回線路安裝線路避雷器的效果
10.4.2同塔4回線路安裝線路避雷器的方法
10.4.3應用效果
10.5安裝絕緣子并聯保護間隙
10.6平衡高絕緣方案
10.7差異化防雷技術措施
10.7.1世界各國采取的同塔多回輸電線路防雷措施
10.7.2新建同塔多回線路差異化防雷設計措施
10.7.3運行線路差異化防雷改造措施
參考文獻 第11章輸電線路雷擊故障監測及辨識
11.1傳感器
11.1.1電流/磁場傳感器
11.1.2電壓/電場傳感器
11.2雷電與雷擊故障的監測
11.2.1基于雷電定位系統的輸電線路雷擊監測
11.2.2分布式雷擊故障監測
11.2.3光學觀測技術
11.2.4電流和電壓反演
11.3雷電故障暫態信號的時頻分析方法
11.3.1小波變換
11.3.2雷電故障暫態信號的小波變換特征
11.3.3雷擊時暫態電流的小波能量譜特征
11.4人工智能技術在輸電線路故障識別中的應用
11.4.1診斷方法概述
11.4.2通過稀疏自編碼器實現暫態波形分類
11.4.3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實現輸電線路故障分類
11.5基于電流行波的雷擊故障定位
11.5.1暫態信號行波特征
11.5.2故障定位的行波法
11.5.3分布式傳感器對應的故障定位行波法
11.6基于時域電磁反演的線路雷擊故障定位方法
11.6.1電磁時域反演的基本原理
11.6.2基于EMTR的線路短路故障定位方法
11.6.3反演過程包含短路支路的EMTR方法
11.6.4反演過程不含短路支路的EMTR方法(EMTR-Ⅱ)
11.6.5考慮故障阻抗的EMTR故障定位模型
11.6.6針對高阻抗故障的EMTR定位方法(EMTR-Ⅲ)
參考文獻
輸電線路雷電防護 作者簡介
何金良,博士生導師,IEEE Fellow,IET Fellow。2004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為清華大學電機系高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交直流輸變電技術、雷電防護技術及電磁環境及電介質材料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內外期刊及國際會議上合作發表論文600余篇,獲發明專利授權140余項。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佳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7項,以及IEEE Herman Halperin輸配電獎、IEEE技術成就獎、日本Hoshino獎、Rudolf Heinrich Golde獎、CIGRE杰出會員獎、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杰出講座學者等國際獎項及榮譽。兼任全國雷電防護標委會主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輸電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電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電磁干擾專委會委員及變電站電磁環境學組副主任,亞太雷電國際會議執委會主席、國際雷電防護會議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電工委員會TC81(雷電防護)中國代表及七個工作組委員、IEEE電磁兼容學會SETcom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大電網會議C4委員會委員等,Journal of Lightning Research副主編,iEnergy主編,High Voltage、CSEE JPES、高電壓技術副主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