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錯失與機遇: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329942
- 條形碼:9787802329942 ; 978-7-80232-994-2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錯失與機遇: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在復雜的歷史背景下顯得斑駁陸離,但美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決定了我們對其留下的歷史痕跡進行分析的現實意義。美國習慣于謀求平衡,卻總是引發不平衡。今天的“亞太再平衡”亦是其鞏固全球霸權的地區戰略,但歷史上的不平衡的結果是否還會重演?那些美國曾經的對華外交道義層面的信譽差評是否還會逆襲?這些仍存有疑問。
錯失與機遇: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在歷史進程之全時期中, 求其體段, 尋其態勢, 看他如何配搭組織, 再看他如何動進向前”。中美關系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過程, 本文以中美共同的第二個關鍵時刻為歷史研究的起點, 回溯中美共同繪制的軍事關系曲折不定的軌跡 ; 繼而橫向剖析影響中美軍事關系的重要因素, 再以領域為別, 對建構中美新型軍事關系的不同層面問題逐一論析。
錯失與機遇: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研究 目錄
緒論()
一、關于中美軍事關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三、本書的研究思路、主要觀點和創新點()
章三組概念的解析()
一、軍事與外交()
二、軍事外交與軍事關系()
三、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及新型軍事關系()
第二章1944—1949年:從“合作”到“敵對”()
一、全面抗戰時期的中美軍事關系()
二、抗戰后期的中美軍事關系()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中美軍事關系()
第三章1949—1989年:從“敵對”到“蜜月”()
一、“一邊倒”戰略時期的中美軍事關系()
二、“兩條線”戰略時期的中美軍事關系()
三、“一條線”和“一大片”戰略時期的中美軍事關系()
四、中美正式建交后的軍事關系()
第四章1989—2013年:從“挫折”到“磨合”()
一、1989—2001年:中美軍事關系的“挫折期”()
二、2001—2013年:中美軍事關系的“磨合期”()
第五章2013年至今:中美新型軍事關系的“探索期”()
一、管控分歧,避免誤判,機制性建設取得新突破()
二、深化合作,增強互信,軍事交流層級有所提升()
三、開展對話,擴大共識,對話深度和廣度明顯增強()
四、障礙未除,掣肘因素依存,中美新型軍事關系構建面臨
新舊挑戰()
五、2015年中美軍事關系()
第六章影響中美軍事關系的重要因素分析()
一、環境性因素()
二、策略性因素()
三、認知性因素()
第七章中美新型軍事關系構建面臨的挑戰()
一、固有障礙與中美新型軍事關系()
二、美國亞太軍事部署與中美新型軍事關系()
三、中日釣魚島爭端與中美新型軍事關系()
四、南海問題與中美新型軍事關系()
五、朝核問題與中美新型軍事關系()
六、網絡安全問題與中美新型軍事關系()
第八章中美新型軍事關系的構建路徑——以中方的視角()
一、實現從應然、實然再到必然的思維轉變()
二、消弭結構性矛盾,把握可控性因素()
三、建立漸進式交流機制,促進肯定式軍事合作()
四、中美新型軍事關系的未來()
參考文獻()
錯失與機遇: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研究 相關資料
一、關于中美軍事關系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極為矛盾的,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矛盾性在美國對華政策中延續至今。基于這一認識,本書試圖“在歷史進程之全時期中,求其體段,尋其態勢,看他如何配搭組織,再看他如何動進向前。”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弁言第7頁。
19世紀,廣州被認為是美國在擺脫了大英帝國的控制之后所謀求的個海外市場。然而,這種跨越了太平洋的交往隨之產生了矛盾:一方面,美國的傳教士和商人認為美國的使命是改造中國古老的文明使之現代化;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移民卻在美國受到了嘲笑和仇視,并在1882年遭到驅逐。【美】孔華潤著,張靜爾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系的歷史剖析》,汪熙主編:《中美關系研究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第1頁。
1899年9月,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德國、英國、日本、意大利、法國發送了關于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聲明。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孤立主義與干涉主義之間,在目的與手段之間,美國時常為了保持平衡而事實上處于搖擺不穩的狀態。正如美籍學者鄒讜所云,“從送交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到北朝鮮進軍前夕這段時間內,美國的中國政策的失敗是由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所決定的,這就是目的和手段之間失去了平衡。”【美】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頁。美國所說的門戶開放政策包括尊重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和為有效地堅持貿易機會均等,兩者之間存在著邏輯必然:“尊重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的原則首先是門戶開放政策的必然結果,是以政治手段實現經濟目標,或者說,只有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才能有效地堅持貿易機會均等的原則”。【美】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在這一利益驅動下,美國在遠東的政策是積極的、“干涉主義的”,而在歐洲的政策則是消極的、“孤立主義的”。但是,在維護這一政策的實施上,政治目的和軍事手段的正確順序被顛倒。
在這樣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區間中,在強權即“公理”的國際環境下,不能不從美對華所為中清醒地進行簡要總結:,美國是一個用商業思維來處理國際關系的國家,利益是其始終不變的首要追求;第二,美國精于玩轉貿易、軍事與外交“三球不落”的手法,以小的代價獲取的利益;第三,作為英國的學生,美國很快掌握了對華“態度堅定是重要的,凡有必要時就用武力”的“適用辦法”,借英國實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獅子一吼,獵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頭”【美】孔華潤著,張靜爾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系的歷史剖析》,汪熙主編:《中美關系研究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第13頁。;第四,盡管美國由于自身實力還不足以如英法兩國般施展軍事與外交的手腕,是一個“靦腆”的侵略者,但這并不改變“侵略者”這一本質;第五,在“炮艦”之后,美國傳教士們得以不加約束地在清末的中國輸出文化,試圖將自認為“優越”的價值觀念強加給中國人。
一、關于中美軍事關系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極為矛盾的,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矛盾性在美國對華政策中延續至今。基于這一認識,本書試圖“在歷史進程之全時期中,求其體段,尋其態勢,看他如何配搭組織,再看他如何動進向前。”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弁言第7頁。
19世紀,廣州被認為是美國在擺脫了大英帝國的控制之后所謀求的個海外市場。然而,這種跨越了太平洋的交往隨之產生了矛盾:一方面,美國的傳教士和商人認為美國的使命是改造中國古老的文明使之現代化;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移民卻在美國受到了嘲笑和仇視,并在1882年遭到驅逐。【美】孔華潤著,張靜爾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系的歷史剖析》,汪熙主編:《中美關系研究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第1頁。
1899年9月,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德國、英國、日本、意大利、法國發送了關于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聲明。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孤立主義與干涉主義之間,在目的與手段之間,美國時常為了保持平衡而事實上處于搖擺不穩的狀態。正如美籍學者鄒讜所云,“從送交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到北朝鮮進軍前夕這段時間內,美國的中國政策的失敗是由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所決定的,這就是目的和手段之間失去了平衡。”【美】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頁。美國所說的門戶開放政策包括尊重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和為有效地堅持貿易機會均等,兩者之間存在著邏輯必然:“尊重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完整的原則首先是門戶開放政策的必然結果,是以政治手段實現經濟目標,或者說,只有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才能有效地堅持貿易機會均等的原則”。【美】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在這一利益驅動下,美國在遠東的政策是積極的、“干涉主義的”,而在歐洲的政策則是消極的、“孤立主義的”。但是,在維護這一政策的實施上,政治目的和軍事手段的正確順序被顛倒。
在這樣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區間中,在強權即“公理”的國際環境下,不能不從美對華所為中清醒地進行簡要總結:,美國是一個用商業思維來處理國際關系的國家,利益是其始終不變的首要追求;第二,美國精于玩轉貿易、軍事與外交“三球不落”的手法,以小的代價獲取的利益;第三,作為英國的學生,美國很快掌握了對華“態度堅定是重要的,凡有必要時就用武力”的“適用辦法”,借英國實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獅子一吼,獵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頭”【美】孔華潤著,張靜爾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系的歷史剖析》,汪熙主編:《中美關系研究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第13頁。;第四,盡管美國由于自身實力還不足以如英法兩國般施展軍事與外交的手腕,是一個“靦腆”的侵略者,但這并不改變“侵略者”這一本質;第五,在“炮艦”之后,美國傳教士們得以不加約束地在清末的中國輸出文化,試圖將自認為“優越”的價值觀念強加給中國人。
與當時的美國相比,清朝政府對美則帶有太多的一廂情愿,盡管有識之士對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依然不能擊碎清廷耽溺于對美的幼稚幻想。在對虎狼世界懵然不知、對“國際法”及規則的意義不知更不能為已所用、對技術改變國家發展現狀后知后覺等諸多因素背后,后的也是為真實的因素便是實力——除了實力,還是實力。在沒有規則的世界,強權即是規則;在規則正在形成中的世界,擁有實力者制定規則;在規則既定的世界里,實力者才有可能改變規則。這是列強用恥辱和強權給近代中國上的一堂深入骨髓的國際政治課。但,這是開始,也是結束。
20世紀20年代,美國對華的態度繼續徘徊在吸引和排斥兩極之間。美國宣布采取門戶開放政策,保持和發展在中國的貿易,但是并沒有促其實施;美國提倡變革和現代化,卻對20年代在中國涌現的革命派蹙額疾首。【美】孔華潤著,張靜爾譯:《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系的歷史剖析》,汪熙主編:《中美關系研究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第1頁。
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把中國列為第三等參戰國,只給了蔣介石象征性的援助;而當日本將侵略的戰火推向中國領土腹地,美國使用了武力,但即使此時,美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中國能夠繼續參戰。在雅爾塔,羅斯福事先并沒有征得蔣介石的同意便把中國東北的鐵路和港口控制權轉讓給了蘇聯。這一段歷史的回顧讓人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印象深刻。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與美軍開始了一段軍事交往。抗戰初期,首次正式批準了西方新聞記者斯諾對蘇區的采訪,并以坦誠開放的態度向他詳細介紹了中共的革命,由此打開了中國人民軍隊與外部世界接觸的大門。1941年2月,美國總統特使來華訪問期間會見了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盡管此次會見沒有取得美對華的援助,但卻是中共領導人與美國高級官員的次正式面談。第二年,以謝偉思、戴維斯為代表的部分駐華使節及美軍在華軍事顧問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呼吁下,主張去延安進行考察。全面抗戰時期,美軍觀察組(史稱“迪克西使團”)于1944年7月和8月分兩批到達延安訪問。這是中國共產黨與美國軍方的次接觸,也正是在這次接觸中,以為核心的中共制定了份外交工作方針性的文件——塑造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雛形。袁野:《的軍事外交思想》,《國防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第35頁。1944年9月,、劉少奇給饒漱石等的電報中明確提出了與美軍進行軍事合作的方針:“放手與美軍合作,處處表示誠懇歡迎,是我黨的既定方針。”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年譜(修訂本)》(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44頁。在高層交流方面,以為核心的中共領導人親自接見觀察組并系統宣傳了中共的抗日方針和革命政策。在軍事訓練方面,邊區官兵和美軍觀察組人員進行了多次的軍事技術、技能及訓練方法交流,為了讓觀察組成員更深入地了解延安的軍隊和地方建設情況,中共安排了參觀延安的活動,還組織部分成員分赴晉綏、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進行實地考察。在軍事情報合作方面,中共根據美方提出的迫切要求,決定在敵后各戰略基地的司令部增設戰略性的情報機關,即聯絡處,其職能是當同盟國家派遣軍官到達抗日根據地時,由聯絡處給予情報業務上的幫助。據八路軍不完全統計,直到抗戰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向美方提供經整理過的情報共120多份,而美方也相應地給予了中共軍隊一定的情報支持。孔繁政、陳政勇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統戰與軍事交往》,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頁。典型的戰例是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組織實施對武漢附近地區日軍機場的進攻作戰,由于新四軍五師與美軍在軍事情報上的有效合作,美軍以極小的代價,擊毀日機近百架,基本上消滅了武漢地區日軍的空中力量,重新奪回了華中地區的制空權。在作戰配合方面,對于美軍提出我軍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配合美軍登陸部署的問題,中共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伊斯蘭國”宣傳。“卡內基中東中心”主任琳娜·哈提卜6月表示,“伊斯蘭國”品牌效應不斷增大,各國涌現自發的追隨者,并隨時以“伊斯蘭國”名義發動襲擊,這類襲擊突發性強,規模較小,防范難度大。錯失與機遇:二戰以來的中美軍事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張芳,南京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軍事戰略、中國軍事外交、中美軍事關系。主持全國社科基金軍事學項目課題《軍事外交視閾下的中美軍事軟實力比較研究》,參與多項全國、全軍、國防部、總政治部重大課題研究,2014年出版專著《當代中國軍事外交:歷史與現實》,發表相關論文60余篇。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