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幕之所及·與華語電影類型作者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7252
- 條形碼:9787208187252 ; 978-7-208-18725-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幕之所及·與華語電影類型作者論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立足于導演“作者論”,通過分析研究1980年代以來,具有代表性的華人導演,闡釋電影藝術與商業、作者與類型之間的共融關系;從電影藝術、電影文化、電影生態多個維度分析這些導演“作者意識”的形成與突圍,以及導演創作的個人化傾向在促進中國本土電影走向世界過程中的突出貢獻。通過比較華人導演獨特的敘事理念和創作方法,廓清中國電影各個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從電影創作的角度出發,針對當下中國電影熱點和難點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方法和對策,從而促進中國電影工業的良性發展。
幕之所及·與華語電影類型作者論 目錄
序 吹盡狂沙始到金(朱衛國) _ i
引 言 _ i
**章 接續與反思:西部電影的本土表達 _ 1
**節 詩意與傳統:吳天明的鄉土創作 _ 3
吳天明導演的創作定位 _ 5
城市化進程中的“身份”思考 _ 8
貧瘠的生存土地與堅韌的人格精神 _ 11
民間藝術的揚頌與匠人精神的回歸 _ 15
第二節 另類的武俠:何平的西部刀客世界 _ 19
西部空間敘事 _ 21
俠義精神與反英雄形象塑造 _ 26
愛情敘事與女性形象 _ 29
第三節 西部主旋律:馮小寧的“反戰”精神 _ 34
西部空間的呈現 _ 35
戰爭背景下的團結主題 _ 38
人性與仁義的交織抉擇 _ 42
新時代小成本大制作電影的矛盾 _ 45
第四節 民族的特質:張藝謀的現代性發現 _ 47
西部情懷與電影緣起 _ 48
民俗意象與文化反思 _ 50
文化思考與現代性批判 _ 53
東方美學與意境的追求 _ 56
第二章 反傳統:新浪潮的“革命 者” _ 61
**節 回憶與遺忘:王家衛的文藝心 _ 63
失落的空間:從文化孤島到精神海域 _ 65
凝固的時間:碎片化的精神外延 _ 68
失囈的人生:異化存在的宿命式反抗 _ 72
融合與共鳴:王家衛電影的中庸之道 _ 76
第二節 傳統的皈依:徐克的武俠與江湖 _ 81
儒俠之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_ 82
道家法門: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_ 86
佛家精神:一切有皆為法,如夢幻泡影 _ 91
俠義文化:即是儒釋道,海納百川,以古鑒今 _ 95
第三節 反叛的力量:杜琪峰的黑色影像世界 _ 100
童年游戲:記憶中的九龍城寨 _ 102
黑色風格:浪漫的悲劇英雄 _ 106
創作迷宮:與“類型”糾纏的“作 者” _ 110
北上之路:困境中的“作者”突圍 _ 115
第四節 柔韌與陽剛:許鞍華的女性意識 _ 119
“越南三部曲”與香港本土意識 _ 121
“女性意識”的覺醒與真實女性形象的構建 _ 125
生活中的“藝術”與市井里的“明 星” _ 128
第五節 悲戚的狂歡:周氏喜劇的背后 _ 132
導演基因:“雄州霧列,俊采星 馳” _ 135
喜與悲的反轉:蓄意擁抱冷酷的現實 _ 141
現實批判:不愿做英雄的小人物 _ 146
美學思考:后現代主義的終極建構 _ 151
第三章 歷史與現在:在動蕩中追尋希望 _ 159
**節 影像的詩人:侯孝賢的電影語法 _ 161
詩意的寫實—— 庸常殘酷現實的美學觀照 _ 162
真實的人生—— 個體經驗書寫下的歷史共鳴 _ 165
紀實的超越:非職業演員與場面調度帶來的影像革新 _ 168
感性的超驗:侯孝賢的古裝之旅 _ 170
第二節 楊德昌的“七部半”:現代文明里的“個體”與“家 庭” _ 174
被壓抑的“個體”成長 _ 176
被扭曲的“血緣”關系 _ 179
“儒者”的困惑與詰問 _ 182
第三節 暴虐與慈悲:李安的精神視域 _ 187
十年電影夢:人物情感與自我投射 _ 189
性與禁忌:道德的破壞與重建 _ 194
受難者的意志:權力的解構與歷史的異化 _ 199
第四章 靜靜地凝視:用關注表達關懷 _ 205
**節 紀錄的超驗—— 賈樟柯的堅守與突圍 _ 2 0 7
紀實空間的影像思考 _ 208
迫切的表征化反思 _ 212
現實與科幻的嫁接 _ 215
“賈樟柯宇宙”的拓展和收束 _ 219
第二節 主流的回歸:張楊的精神的高原 _ 222
工業時代的精神迷宮與都市碎片 _ 224
父系權力失語下艱難的文化傳承 _ 227
現實主義的心靈歸途與精神高原 _ 231
中國電影與“第六代”導演的現實宿命 _ 235
第三節 復制與創新:徐崢公路喜劇的市場與創作 _ 238
從一而終的單線敘事套路 _ 240
類型創作的探索與迷茫 _ 243
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 _ 245
傳統倫理價值觀的復歸 _ 247
第五章 聚焦自我:不反抗,不順從 _ 251
**節 夢境的真實:畢贛的意識流敘事 _ 253
凱里:現實與詩意的空間 _ 255
想象界:倒轉與靜止的時間 _ 259
釋夢:長鏡頭與場面調度 _ 263
第二節 鄉土的守望者:李睿珺的“土地三部 曲” _ 268
現實的守望:從“尋根”到“無 根” _ 269
文化的迷途:工業文明與鄉土文明的碰撞 _ 273
信仰的遺失:精神草原與現實荒漠 _ 277
一首寫給中國傳統農民的悲劇詩 _ 281
第三節 無聲的反抗者:忻鈺坤的敘事迷宮 _ 284
《心迷宮》:拼圖敘事下的身份“異 化” _ 286
《再見,在也不見》:城市陰影里的失落背影 _ 290
《暴裂無聲》《熱搜》:多維話語與符號隱喻 _ 295
后記 _ 301
引 言 _ i
**章 接續與反思:西部電影的本土表達 _ 1
**節 詩意與傳統:吳天明的鄉土創作 _ 3
吳天明導演的創作定位 _ 5
城市化進程中的“身份”思考 _ 8
貧瘠的生存土地與堅韌的人格精神 _ 11
民間藝術的揚頌與匠人精神的回歸 _ 15
第二節 另類的武俠:何平的西部刀客世界 _ 19
西部空間敘事 _ 21
俠義精神與反英雄形象塑造 _ 26
愛情敘事與女性形象 _ 29
第三節 西部主旋律:馮小寧的“反戰”精神 _ 34
西部空間的呈現 _ 35
戰爭背景下的團結主題 _ 38
人性與仁義的交織抉擇 _ 42
新時代小成本大制作電影的矛盾 _ 45
第四節 民族的特質:張藝謀的現代性發現 _ 47
西部情懷與電影緣起 _ 48
民俗意象與文化反思 _ 50
文化思考與現代性批判 _ 53
東方美學與意境的追求 _ 56
第二章 反傳統:新浪潮的“革命 者” _ 61
**節 回憶與遺忘:王家衛的文藝心 _ 63
失落的空間:從文化孤島到精神海域 _ 65
凝固的時間:碎片化的精神外延 _ 68
失囈的人生:異化存在的宿命式反抗 _ 72
融合與共鳴:王家衛電影的中庸之道 _ 76
第二節 傳統的皈依:徐克的武俠與江湖 _ 81
儒俠之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_ 82
道家法門: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_ 86
佛家精神:一切有皆為法,如夢幻泡影 _ 91
俠義文化:即是儒釋道,海納百川,以古鑒今 _ 95
第三節 反叛的力量:杜琪峰的黑色影像世界 _ 100
童年游戲:記憶中的九龍城寨 _ 102
黑色風格:浪漫的悲劇英雄 _ 106
創作迷宮:與“類型”糾纏的“作 者” _ 110
北上之路:困境中的“作者”突圍 _ 115
第四節 柔韌與陽剛:許鞍華的女性意識 _ 119
“越南三部曲”與香港本土意識 _ 121
“女性意識”的覺醒與真實女性形象的構建 _ 125
生活中的“藝術”與市井里的“明 星” _ 128
第五節 悲戚的狂歡:周氏喜劇的背后 _ 132
導演基因:“雄州霧列,俊采星 馳” _ 135
喜與悲的反轉:蓄意擁抱冷酷的現實 _ 141
現實批判:不愿做英雄的小人物 _ 146
美學思考:后現代主義的終極建構 _ 151
第三章 歷史與現在:在動蕩中追尋希望 _ 159
**節 影像的詩人:侯孝賢的電影語法 _ 161
詩意的寫實—— 庸常殘酷現實的美學觀照 _ 162
真實的人生—— 個體經驗書寫下的歷史共鳴 _ 165
紀實的超越:非職業演員與場面調度帶來的影像革新 _ 168
感性的超驗:侯孝賢的古裝之旅 _ 170
第二節 楊德昌的“七部半”:現代文明里的“個體”與“家 庭” _ 174
被壓抑的“個體”成長 _ 176
被扭曲的“血緣”關系 _ 179
“儒者”的困惑與詰問 _ 182
第三節 暴虐與慈悲:李安的精神視域 _ 187
十年電影夢:人物情感與自我投射 _ 189
性與禁忌:道德的破壞與重建 _ 194
受難者的意志:權力的解構與歷史的異化 _ 199
第四章 靜靜地凝視:用關注表達關懷 _ 205
**節 紀錄的超驗—— 賈樟柯的堅守與突圍 _ 2 0 7
紀實空間的影像思考 _ 208
迫切的表征化反思 _ 212
現實與科幻的嫁接 _ 215
“賈樟柯宇宙”的拓展和收束 _ 219
第二節 主流的回歸:張楊的精神的高原 _ 222
工業時代的精神迷宮與都市碎片 _ 224
父系權力失語下艱難的文化傳承 _ 227
現實主義的心靈歸途與精神高原 _ 231
中國電影與“第六代”導演的現實宿命 _ 235
第三節 復制與創新:徐崢公路喜劇的市場與創作 _ 238
從一而終的單線敘事套路 _ 240
類型創作的探索與迷茫 _ 243
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 _ 245
傳統倫理價值觀的復歸 _ 247
第五章 聚焦自我:不反抗,不順從 _ 251
**節 夢境的真實:畢贛的意識流敘事 _ 253
凱里:現實與詩意的空間 _ 255
想象界:倒轉與靜止的時間 _ 259
釋夢:長鏡頭與場面調度 _ 263
第二節 鄉土的守望者:李睿珺的“土地三部 曲” _ 268
現實的守望:從“尋根”到“無 根” _ 269
文化的迷途:工業文明與鄉土文明的碰撞 _ 273
信仰的遺失:精神草原與現實荒漠 _ 277
一首寫給中國傳統農民的悲劇詩 _ 281
第三節 無聲的反抗者:忻鈺坤的敘事迷宮 _ 284
《心迷宮》:拼圖敘事下的身份“異 化” _ 286
《再見,在也不見》:城市陰影里的失落背影 _ 290
《暴裂無聲》《熱搜》:多維話語與符號隱喻 _ 295
后記 _ 301
展開全部
幕之所及·與華語電影類型作者論 作者簡介
林恒,男,1992年生,陜西漢中人。中國史博士,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講師,文化與傳播專業,中國電影史研究方向。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電影家協會會員、甘肅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參與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百年中國影視的文學改編文獻整理與研究》,出版《隱喻的鏡像》《東方影韻——當代中國導演的民族鏡像》2部學術專著,在《現代傳播》《中州學刊》《電影文學》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曾獲第三屆甘肅文藝評論獎,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論文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2020—2021年度學術成果專著獎。
書友推薦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