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史的藝術:批判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32139
- 條形碼:9787208132139 ; 978-7-208-1321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史的藝術:批判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九章,每章聚焦一個藝術史研究議題:美學、風格、作為藝術的歷史、圖像與符號、性別、現代與后現代、解構主義、博物館學等,所選介的文章作者也呈現出多樣化,從溫克爾曼到坎科利尼,從康德到福柯。編者普雷齊奧西教授為每個主題均撰寫導言,以批判性的闡述,為讀者提供了背景信息與參考書目。
藝術史的藝術:批判讀本 目錄
導言
唐納德·普雷齊奧西:藝術史:創造視覺的清晰[1998]
**章 作為歷史的藝術
約翰·喬基姆·溫克爾曼:關于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1755]
惠特尼·戴維斯:分裂的溫克爾曼:哀悼藝術史之死[1994]
邁克爾·巴克桑德爾:意圖的模式[1985]
第二章 美學
伊曼努爾·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1784]
伊曼努爾·康德:判斷力批判[1790]
G.W.F.黑格爾:美學[1835—1838]
第三章 風格
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藝術史原理[1915]
戴維·薩默斯:“形式”—19世紀的形而上學與藝術史描述的問題[1989]
邁耶·夏皮羅:風格[1953]
恩斯特·貢布里希:論風格[1968]
第四章 作為藝術的歷史
阿洛伊斯·李格爾:羅馬晚期藝術意志的主要特征[1893]
阿比·瓦爾堡:北美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地區的圖像[1923]
埃德加·溫德:瓦爾堡的“文化科學”概念及其美學意義[1930]
瑪格麗特·艾弗森:拯救瓦爾堡的傳統[1993]
第五章 意義的機制:圖像志與符號學
于貝爾·達彌施:符號學與圖像志[1975]
米克·巴爾、諾曼·布賴森:符號學與藝術史:關于語境和傳播者的討論[1991]
歐文·潘諾夫斯基:《甚至在阿卡迪亞也有我》:普桑與挽歌傳統[1936]
路易斯·馬林:走向視覺藝術的解讀理論:普桑的《阿卡迪亞的牧人》[1980]
第六章 現代性及其不滿
羅莎琳德·克勞斯:擴展領域中的雕塑[1979]
米歇爾·福柯:什么是作者?[1969]
克雷格·歐文斯:寓言的沖動:走向后現代主義的理論[1980]
安德烈亞斯·許森:勾勒后現代[1984]
第七章 性別問題
納內特·所羅門:藝術史規則:忽略之罪[1991]
麗莎·提克納:性與再現/再現中的性:五位英國藝術家[1984]
瑪麗·凱利、保羅·史密斯:沒有本質的女性特質[1982]
阿米莉亞·瓊斯:后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快感和身體化藝術理論[1993]
第八章 解構主義與闡釋的限度
史蒂芬·梅爾維爾:新透視的誘惑[1990]
馬丁·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
邁耶·夏皮羅:作為個人物品的靜物畫:一則關于海德格爾與凡·高的筆記[1968]
雅克·德里達:定位中的真理的還原[1978]
第九章 他者:藝術史與博物館學
蒂莫西·米歇爾:東方主義與展覽秩序[1989]
卡羅爾·鄧肯:作為儀式的藝術博物館[1995]
安妮·E.庫姆斯:發明“后殖民”:當代策展中的混雜性與贊助者[1992]
內斯托爾·加西亞·坎科利尼:再造護照:多元文化主義爭論中的視覺思想[1994]
唐納德·普雷齊奧西:藝術史的藝術[1998]
后記
注釋
文本目錄
插圖目錄
作者說明
術語解釋
譯名對照表
展開全部
藝術史的藝術:批判讀本 作者簡介
唐納德·普雷齊奧西(Donald Preziosi,哈佛大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榮譽教授,建立并主持藝術史批評理論項目。曾執教于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多年來在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指導過許多關于藝術史的歷史、博物館學方面的研討會。
書友推薦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