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理想國譯叢064: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4441
- 條形碼:9787513944441 ; 978-7-5139-4444-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想國譯叢064: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本書特色
決定未來冷戰格局的關鍵十年,理解今日德國的歷史根源盡管冷戰的“正式”開始時間是1947年,但從1945年德國戰敗的那一刻起,美蘇陣營的對峙就已如火如荼地展開。理解冷戰的開端和今日的德國,就要理解1945—1955年這關鍵十年。普通德國人在滿目瘡痍的戰敗國度,從廢墟、貧困、無序及顛沛流離中重建日常生活從廢墟瓦礫中重建家園的普通老百姓,因戰爭而顛沛流離的回歸者,從納粹集中營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努力支撐一家生計的母親,貼補家用的孩子,甲殼蟲汽車廠工人——這些人胼手胝足重建德國,重建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一個掀起世界大戰、背負大屠殺罪孽的民族,掙扎于戰爭責任、罪惡感和恥辱感之間面對發動侵略戰爭、執行大屠殺的罪責,德國人既堅定地接受盟軍的再教育,在文學和藝術中批判法西斯主義,在生活中去納粹化,卻又對歷史記憶沉默以對,在戰后的困頓生活中自認為希特勒的受害者,以此推卸逃避戰爭責任。通過大量日記、信件、文學、藝術,展現普通德國人在十年間經歷戰敗、重建、和平、冷戰的心路歷程和精神狀態 2019年萊比錫書展獎非虛構類獲獎作品。入圍坎迪爾歷史獎和巴美列·捷福獎短名單。《新政治家》《金融時報》《泰晤士報》《電訊報》《愛爾蘭獨立報》年度ZJ圖書
理想國譯叢064: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二戰”之后十年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及時行樂的追求,流離失所的困頓,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跡,重塑思想的政策,藝術的變遷,以及集體回避戰爭的罪責感。通過本書能重新理解戰后德國的復蘇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了解德國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從法西斯主義轉型為現代民主國家。
理想國譯叢064: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目錄
理想國譯叢064: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相關資料
誰能想到一個人人背負著負罪感和恥辱感、在瓦礫和廢墟堆中的國家可以成為充滿故事的神奇口袋?……很少有一本非虛構類書籍能將生動的描述、對情節恰到好處的把握和滔滔雄辯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任何自認為對二戰后的歷史了如指掌的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019年萊比錫圖書獎評審委員會 在他引人入勝的第一本書中,《柏林時報》前編輯耶納探討了德國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為現代民主國家。作者對這一時期進行了廣闊而敏銳的審視,深入政治、社會和地理領域,清晰地描繪了一個因在一場駭人聽聞的戰爭中處于劣勢而備受煎熬的國家……2019年,《狼性時代》在德國出版后立即成為暢銷書,并獲得萊比錫書展獎,耶納以精明平衡的視角審視戰后德國,必將引發全世界讀者的興趣。這是一部引人入勝、資料翔實的戰后德國歷史。 ——《柯克斯評論》 哈拉爾德·耶納以激動人心、如詩如畫的方式描述了二戰后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讓人像閱讀小說一樣沉醉其中。 ——《小星期日世界報》 這是一次回到德國戰后歲月的美妙旅程……充滿了對日常生活的同情,而這種同情此前卻很少被考慮到。 ——《星期日世界報》 這是一部激動人心、感人至深的全景圖……出色的表現手法,生動多彩的語言。 ——《法蘭克福新報》 作為一部描繪戰后社會動人獨特圖景的作品,這本書的敘事宏大壯闊,有力的表述和尖銳的觀察使其有別于其他書籍。為了向年輕讀者展示 1945 年后的混亂世界,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南德意志報》 耶納為二戰后的頭十年設計了一幅構思巧妙、文筆優美的全景圖,從而為我們打開了通向那個時代的一扇窗,那個年代與我們今天的關聯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如果你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復雜的時代,那么請閱讀這本書,以便了解你所必須克服的復雜程度。 ——《法蘭克福匯報》 很少有一本書能成功地將過去的歷史描繪得如此生動、真實,而且其歷史判斷也能讓人理解。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證明了作者能以大篇幅寫出引人入勝、寓教于樂的高水平作品。 ——《新德意志報》 哈拉爾德·耶納以多角度、生動和概念化的方式講述了德國人奔波忙碌地開展重建的故事。 ——《每日鏡報》 我希望這本書是一本指定教材。歷史課將會因此成為課程中的明星。你會像讀小說一樣讀完它。 ——《星期日世界報》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耶納]不僅優雅地梳理了大量史實,還運用他的批判技巧,以詼諧的方式剖析了一個國家的癡心妄想和一意孤行。盡管《狼性時代》涉及歷史,但它的文字卻很親切,充滿了從當時文章和日記中取得的第一人稱敘述。 ——詹妮弗·薩萊,《紐約時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細膩、敏銳、文筆優美,民族心理是這部作品的主角。……耶納先生是一位德國記者和作家,他描述了德國戰后的第一個十年,比起通常的冷戰初期的爭斗,他更強調德國的社會和文化景觀(尤其是西德)。《狼性時代》是一本具有啟示意義、內容極為廣泛的著作,書中充斥著大量的資料,我想其中的許多內容對于國際讀者來說都是全新的。 ——安德魯•斯圖塔福德,《華爾街日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這本可讀性極強的作品講述了德國人如何將納粹主義拋之腦后……講述了當德國人發動的侵略戰爭在1945年徹底失敗后,一個新開端的代價和成就……這是一部出人意料但深思熟慮的作品。 ——彼得·弗里切,《紐時書評》 博學…… [耶納]將德國人的苦惱置于一個民族從自己制造的深淵中爬出來的基本背景中……《狼性時代》提醒人們,德國的經歷永遠與眾不同。 ——《經濟學人》 非同尋常……是我讀過的精心研究的歷史作品中最令人回味的一部。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米沙·格蘭尼(坎迪爾歷史獎評委) 《狼性時代》是對大量二手文獻的奇特、時而幽默、時而精彩的融合,并引用了已出版的一手史料、文學作品以及對藝術和美學的討論。書中對一些耳熟能詳的主題進行了出人意料的嶄新詮釋。……值得廣泛閱讀。 ——瑪麗·弗爾布魯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這是對大屠殺文學圖書館的重要補充。 ——《紐約圖書雜志》 這是一本非凡的著作,其學術性令人嘆為觀止。耶納照亮了一段黑暗的、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發現它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杰克·費爾韋瑟,《志愿者》作者 許多人認為,1945 年之前的年代是了解德國和德國人的最關鍵時期。等你讀完這本書再說吧。 ——諾曼·奧勒,《亢奮戰》作者 徹底失敗意味著什么?德國的1945—1955 年。十年的貧困、廢墟、恐懼、暴力、黑市、瘋狂的辛勤工作、別出心裁的性愛,以及對第三帝國數百萬被害者的始終如一的沉默。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 ——尼爾·麥格雷戈,《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作者 這本書引人入勝地描述了歐洲歷史上一個被遺忘的時刻,從徹底的絕望到暫時的希望。 ——西蒙·詹金斯,《歐洲簡史》作者 哈拉爾德·耶納自稱發現了德國現代史的核心漏洞。這本書完美地證明了他是對的。這本書絕對非同尋常。書中的每一頁都會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詹姆斯•霍斯,《德國極簡史》作者 對于那些想要了解德國人的人來說,《狼性時代》是一本應讀書……任何對歷史和人類處境稍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朱莉婭·博伊德,《第三帝國的旅人》作者 富有詩意、引人入勝、充滿人性,這是一本具有最重要意義和成就的杰出著作。 ——菲利普·桑茲,《東西街》作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它生動地揭示了一個國家的暮光時刻和充斥殘酷廢墟的時代。哈拉爾德·耶納出色地探索了人性的各種色調。 ——辛克萊·麥凱,《德累斯頓》作者 哈拉爾德·耶納對德國在 1945 年至 1955 年間如何重建和發現自我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全景式描述,讀來令人大開眼界、驚心動魄。 ——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作者 令人沮喪的是,很少有國家鼓勵甚至允許本國公民自由記錄和討論他們的過去,相反,很多國家為了支持現代政治目的而編造虛構的歷史。在美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我們認為尋求真相是理所當然的。德國人的記錄堪稱典范,尤其是在 20 世紀中期,而哈拉爾德·耶納關于 1945 年后德國生活的新書《狼性時代》更是加強了這一點。 ——馬克斯·黑斯廷斯,彭博社 《狼性時代》匯集了大量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故事,讀來令人感動。耶納以高超的技巧講述了那些親歷者的悲慘的、卑劣的、喜劇的和振奮人心的故事,帶領讀者領略了戰后德國廢墟遍布的迷人風光。 ——卡佳·霍耶,《泰晤士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德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述和分析。該書對過去的歷史進行了嚴謹的調查,讀起來像是當下仍在發生的事情的前奏。 ——杰夫·戴爾,《新政治家》雜志 “2021 年最佳圖書”之一 文化記者耶納用不留情面的文字澄清了事實,詳細描述了戰爭的后遺癥如何深刻地改變了那些在歐洲浩劫中幸存下來的人們的生活。……揭示性的照片進一步放大了這些復雜的現實。 ——書單 這本關于戰后初期的史料極具穿透力,其中寫道:德國人通過艱苦奮斗、務實地擁抱新事物以及有意忘卻創傷和內疚,從慘敗中重新振作起來。……耶納的分析文筆優美……通過情感共鳴的細節......生動地再現了戰后初期的歷史。本書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充滿活力、甚至充滿道德困擾的歷史分水嶺。這項令人大開眼界的研究著實令人著迷。 ——《出版者周刊》 德國記者耶納對二戰結束后和冷戰時期進行了引人入勝的批判性研究,他有效地將當時的重大事件、普通事件及人物的各種信息與對同時代藝術、文學、電影、建筑和電視影集的精辟討論結合在一起。本書在深入研究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成功地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角度對這個重要的時代進行了引人入勝的解讀,而在傳統的歷史教科書中,這個時代往往被忽視。 ——《圖書館雜志》 哈拉爾德·耶納的巨著《狼性時代》是持續的“反思歷史”進程的一部分。該書……清晰地概述了納粹主義戰敗以及德國被西方盟國和蘇聯瓜分之后令人震驚的十年。……在這里,我們可以學到關于人性本質的重要一課。 ——魯珀特·克里斯蒂安森,《每日電訊報》
理想國譯叢064: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哈拉爾德·耶納(Harald Jähner),資深媒體人、文化批評家、文學博士。自1997年起任職于《柏林日報》,從2003直到2015年擔任該報的文藝副刊總編。此前他曾是《法蘭克福匯報》文學版的自由撰稿人。自 2011 年以來,擔任柏林藝術大學文化新聞系榮譽教授。2019年出版的《狼性時代》獲該年度萊比錫書展非虛構類圖書獎。
譯者簡介
周萍,20世紀60年代出生于上海,曾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后留學德國并獲企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曾就職四大擔任審計工作,之后常年就職于世界五百強之一的空中客車德國公司,因閱讀而愛上翻譯,目前在德國宇航界就職。
審閱者簡介
作者簡介哈拉爾德·耶納(Harald Jähner),資深媒體人、文化批評家、文學博士。自1997年起任職于《柏林日報》,從2003直到2015年擔任該報的文藝副刊總編。此前他曾是《法蘭克福匯報》文學版的自由撰稿人。自 2011 年以來,擔任柏林藝術大學文化新聞系榮譽教授。2019年出版的《狼性時代》獲該年度萊比錫書展非虛構類圖書獎。譯者簡介周萍,20世紀60年代出生于上海,曾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后留學德國并獲企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曾就職四大擔任審計工作,之后常年就職于世界五百強之一的空中客車德國公司,因閱讀而愛上翻譯,目前在德國宇航界就職。
審閱者簡介丁娜,北京大學西語系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德國慕尼黑大學碩士、博士,代表譯著:《尋訪行家》(合譯)、《德意志之魂》(合譯)、《背對世界》、《西方通史》(第一卷)、《應許之地》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