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什么是新聞傳播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546508
- 條形碼:9787568546508 ; 978-7-5685-4650-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么是新聞傳播學 本書特色
本書社會文化現象和案例作為切入點,論述新聞學和傳播學是什么?從而引發學生對這一職業的思考。將晦澀的抽象理論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通俗易懂,又引人深思。
什么是新聞傳播學 內容簡介
新聞傳播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但將新聞傳播作為研究對象,則開始于1690年。那年,德國通過了一篇博士論文,討論的是新聞的傳播。把對新聞傳播的研究視為一門學科,即新聞學,僅有1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瑞士和德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開設新聞學的課程;20世紀初,美國的一些大學開設了新聞學院。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早在1843年,馬克思作為《萊茵報》的主編,就強調了報刊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他說:“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須不從外部為它規定任何使命,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通常為人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些規律是它所不應該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擺脫的。”新聞傳播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但將新聞傳播作為研究對象,則開始于1690年。那年,德國通過了一篇博士論文,討論的是新聞的傳播。把對新聞傳播的研究視為一門學科,即新聞學,僅有1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瑞士和德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開設新聞學的課程;20世紀初,美國的一些大學開設了新聞學院。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早在1843年,馬克思作為《萊茵報》的主編,就強調了報刊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他說:“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須不從外部為它規定任何使命,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通常為人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些規律是它所不應該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擺脫的。” 相比較,作為研究人類傳播行為的學科,傳播學的啟蒙要晚一些,盡管人類歷史上的傳播活動比新聞活動要更早。對傳播現象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哥倫比亞學派。1949年美國學者威爾伯·施拉姆編寫的《大眾傳播學》一般被視為傳播學的形成。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表明,早在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他們就將“Verkehr”(交往)作為核心概念,論證人與人之間、社會群體之間,以及國家之間(包括戰爭)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他們使用“世界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關系”等術語,表達了對人類傳播行為的宏大而全面的認識。我們通常以1982年傳播學研討會在北京的召開作為中國引入傳播學的開始。實際上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1919—1921年到訪中國時,就從傳播角度定義了“共同生活”,提到了自由交際(Communication)。1932年9—12月,另一位學者羅伯特·帕克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講課,強調“交通厥為社會互動之靈媒”。 新聞學以新聞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而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則要寬泛得多,我們可以想到的信息流通現象和行為幾乎都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大眾傳播一度是傳播學疆域里的重要板塊,因而報紙、廣播、電視這類點對面的“大眾傳播”與傳播學有了諸多交集。從學科目錄上來說,兩個學科也關系密切。1997年,新聞傳播學被列為國家一級學科,新聞學與傳播學是兩個并行的二級學科。 新聞學偏重于人文、應用與實務,而傳播學偏重于科學與理論。當然,新聞學也在不斷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但新聞學的誕生并不建立在其他學科的基礎上;而傳播學的誕生一開始就是跨學科的結果,所以傳播學又被稱為“十字路口的學科”,因為它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產生,還從政治學、文化人類學、生理學、新聞學等學科吸取理論與方法的營養。 當一個知識領域有了專職的研究人員、研究機構和專門著作的時候,大致可以判斷一門學科有了形成的條件。但是學科的確立并不是知識的終結,恰恰相反,學科的知識是在不斷豐富、演進的,甚至知識體系都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像新聞傳播學這樣扎根于傳播環境與社會實踐的學科。 對于新聞學來說,“新聞實踐和新聞業態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帶來了新聞學理論體系的演進需求。從2010年前后開始,數字新聞學逐漸發展為新聞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范式,以應對新聞學‘研究對象發生本質變化的危機’,以及新聞學‘學科地位邊緣化的危機’。在諸多方面,數字新聞學均體現出與經典新聞學的顯著不同,不但在價值內核、核心概念、研究實踐和批判理論等維度重新組織與新聞有關的知識生產,而且在商業、技術、組織、文化、使用者和關系等領域引領新聞實踐的創新,更帶來總體性研究視角向‘用戶’的轉移。” 對于傳播學來說,“傳播技術的發展不斷帶來‘新的媒體’,這些‘新的媒體’表征著新的社會連接方式、尺度與標準,使人們能夠探索更多的時間空間,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領地,去展示和安放人們的價值、個性以及生活的樣態。” 因此,在新聞傳播實踐和新聞傳播學研究都在不斷變革的時代,要面向“05后”(200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講述什么是新聞傳播學,似乎有過時之嫌,同時要在一本這樣的小冊子里面面俱到講述什么是新聞傳播學也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所以這本小冊子既不妄想也不致力于“復盤”一個完整的一級學科體系,不過是管中窺豹,但取一斑。 本書共分八章,前四章關于新聞學,后四章關于傳播學。新聞學部分涉及新聞的性質(**章)、大數據與虛擬技術下的多形態(第二章)、新聞人的操守與新聞觀(第三章)、受眾的新聞素養(第四章);傳播學部分涉及人際傳播(第五章)、群體傳播(第六章)、大眾傳播(第七章)和跨文化傳播(第八章)。
什么是新聞傳播學 目錄
什么是新聞傳播學 作者簡介
陳力丹 1951年生,四川大學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曾任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新聞界》主編等職;出版獨著、第一署名著作、獨編著56本。截至2023年11月3日,中國知網收錄“陳力丹”(沒有重名)文獻2 586篇(部),總被引28 310次,總他引28 085次。代表作《精神交往論》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優秀著作一等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優秀著作一等獎。該書英文版于2022年2月由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 陳俊妮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博士;曾是美國伊利諾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有輿論學、新聞倫理、新聞法規。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