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24221
- 條形碼:9787522524221 ; 978-7-5225-2422-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 本書特色
荷蘭文很難懂,古代的文言文也很難懂。 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兩度占據澎湖的前因后果與來龍去脈也還是很難懂。 幸運的是楊渡寫了這本書,以清楚的邏輯和流利的文筆,述說了這一段與臺灣四百多年來的發展糾纏不休的故事,帶進了海洋史與全球化的概念,擴大了你我的視野。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 內容簡介
澎湖是東亞海域的航海指標,無論是該區域的南北向航行(臺灣東部航線除外)或者是東西向航行,大部分的航線皆以澎湖為中繼站,或是航海的導航地點,猶如非洲的好望角或是毛里求斯。正因如此,元朝之后,海外貿易興盛,政府開始在澎湖設置據點觀察海上變化。幾百年后的荷蘭人來到了澎湖,想以澎湖為據點,作為貿易站、軍事防御地點。 本書以十七世紀的澎湖為背景,論述了十七世紀初荷蘭人兩度占據澎湖的前因后果與來龍去脈。作者爬梳浩瀚史料,以貼近當代人的寫作技巧重現了當時的歷史場景,提供了一個擺脫歐洲大航海論述的十七世紀東亞史觀,也翻轉中心與邊陲的偏見,借由史實的考證,讓東亞的主體性得以浮現,讓人重新看到臺灣的價值。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 目錄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 相關資料
這本《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是楊渡先生繼《在臺灣看見歷史》《有溫度的臺灣史》和《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之后的臺灣史巨作,闡明澎湖自古就是攻臺成功的關鍵地位。 楊渡先生的歷史論述實事求是,能公正地說出當時的實情,揭露荷蘭殖民者劫掠福建、廣東沿海的殘酷行徑,如捕抓人民賣到巴達維亞當奴隸,甚至抓了太多就“干脆丟下海去喂魚”。他一方面檢討明朝中央政府缺乏面向海洋時代的世界觀,是明朝落后的原因;一方面,他也贊揚具遠見卓識的官員,如胡宗憲、周起元、張燮等,知道地方上海商實際情況,了解世界局勢,不斷提出對策,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他們面對歐洲國家一點也不自卑,反而很好奇地跟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地理、幾何學。 楊渡先生雖非專業史家,但他搜集和解析中外歷史文獻不輸專業行家,尤其能擺脫臺灣主流史學界追隨“歐洲人所養成的優越感與亞洲人的自卑感”的治史立場,公正對待歷史,更勝于時下為殖民史觀所陷的臺灣主流史家多多。 ——徐泓 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 廈門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楊渡的歷史敘事總是帶給讀者一種時間與空間、宏觀與微觀交織的視野。這本書不僅說著澎湖列島的海洋故事,也牽動著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及東亞、東南亞各地,既是地域史,也是東亞史及全球史。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擺脫歐洲大航海論述的十七世紀東亞史觀,也翻轉中心與邊陲的偏見,借由史實的考證,讓東亞的主體性得以浮現,也重新看到臺灣的價值。這是全球地域學的歷史回顧,也是二十一世紀臺灣再出發的契機。 ——江柏煒 臺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澎湖灣的荷蘭船——十七世紀荷蘭人怎么來到臺灣 作者簡介
楊渡,詩人,作家。出生于臺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志,曾任臺灣《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臺灣輔仁大學兼任講師、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著有詩集《南方》、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長篇紀實文學《水田里的媽媽》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