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網絡系統集成概述 1
1.1 網絡系統集成的概念 1
1.2 網絡系統集成層面及內容 2
1.3 網絡系統集成體系框架 4
1.4 網絡系統集成原則 5
1.5 網絡系統集成步驟 6
1.6 網絡系統集成的網絡技術 7
1.6.1 計算機網絡OSI/RM體系結構 7
1.6.2 TCP/IP體系結構 9
1.6.3 IEEE 802局域網體系結構 10
1.6.4 TCP/IP協議集 12
1.6.5 IP地址及子網劃分 13
1.6.6 網絡拓撲結構 15
1.6.7 以太網技術 17
1.6.8 VLAN技術 20
1.6.9 VPN技術 21
1.6.10 無線局域網技術 23
本章小結 25
習題與思考 26
第2章 網絡工程項目管理 27
2.1 項目管理基礎 27
2.1.1 項目管理的概念 27
2.1.2 項目管理的特點 28
2.1.3 項目管理的內容 29
2.2 項目投標 32
2.2.1 網絡系統集成的投標 32
2.2.2 投標書文件格式簡介 35
2.3 網絡系統集成需求分析 40
2.3.1 用戶網絡系統集成目標 41
2.3.2 用戶需求調查報告 41
2.3.3 市場調研報告 42
2.3.4 詳細的需求分析報告 43
2.4 網絡系統規劃管理 44
2.4.1 網絡拓撲結構規劃 44
2.4.2 IP和VLAN規劃 47
2.4.3 網絡路由規劃 49
2.4.4 網絡應用服務規劃 49
2.4.5 網絡安全整體規劃 50
2.5 成本及風險管理 51
2.5.1 項目成本管理 51
2.5.2 項目風險管理 51
2.6 網絡系統集成項目質量管理 52
2.7 網絡系統集成項目監理 52
2.7.1 網絡系統集成監理依據 53
2.7.2 網絡系統集成監理組織結構 53
2.7.3 網絡系統集成監理的主要內容 54
2.7.4 網絡系統集成監理實施步驟 55
本章小結 55
習題與思考 56
第3章 綜合布線系統及案例 57
3.1 綜合布線概述 57
3.1.1 綜合布線系統概念 57
3.1.2 綜合布線系統相關標準簡介 59
3.1.3 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等級 59
3.1.4 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原則 61
3.1.5 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范圍及步驟 62
3.2 綜合布線系統常用傳輸介質 62
3.2.1 雙絞線 62
3.2.2 同軸電纜 67
3.2.3 光纖和光纜 68
3.3 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 72
3.3.1 工作區子系統的設計 72
3.3.2 水平(配線)子系統的設計 74
3.3.3 管理子系統的設計 76
3.3.4 干線子系統的設計 81
3.3.5 設備間子系統的設計 83
3.3.6 建筑群子系統的設計 87
3.3.7 進線間子系統的設計 90
3.3.8 電氣保護設計 91
3.4 工程測試與驗收 93
3.4.1 測試與驗收的標準和依據 93
3.4.2 測試與驗收工作 93
3.5 綜合布線方案案例 95
3.5.1 某大學主樓綜合布線系統
需求分析 95
3.5.2 綜合布線系統設計 96
本章小結 100
習題與思考 100
第4章 局域網組網技術 102
4.1 局域網基礎知識 102
4.1.1 局域網的組成 102
4.1.2 局域網的分類 103
4.1.3 以太網 104
4.1.4 局域網MAC地址及管理辦法 106
4.2 局域網交換機及交換技術 108
4.2.1 局域網交換機的交換原理 108
4.2.2 交換機的分類 110
4.2.3 交換機的連接方式 116
4.2.4 多層交換技術 117
4.3 VLAN技術 119
4.3.1 VLAN概述 119
4.3.2 IEEE 802.1Q協議 121
4.3.3 Cisco ISL協議 122
4.4 交換機鏈路聚合 122
4.5 交換機選型 123
4.6 WLAN局域網技術 125
4.6.1 WLAN主要設備 125
4.6.2 WLAN組網方式 127
4.6.3 WLAN的安全隱患 128
4.6.4 無線網絡設備選型 129
4.7 VoIP技術 129
4.7.1 VoIP概述 129
4.7.2 VoIP系統協議 130
4.7.3 VoIP編碼技術 131
4.8 廣域接入技術 132
4.8.1 DDN接入方式 132
4.8.2 FR接入方式 134
4.8.3 xDSL接入方式 135
4.8.4 Cable Modem接入方式 137
4.8.5 光纖以太網接入方式 137
4.8.6 無線廣域網接入方式 139
本章小結 141
習題與思考 141
第5章 網絡方案設計案例 142
5.1 網絡建設目標及需求分析 142
5.1.1 網絡建設目標 142
5.1.2 網絡建設需求分析 142
5.1.3 信息點分布分析 145
5.2 網絡建設設計原則 145
5.3 網絡拓撲設計 146
5.3.1 網絡拓撲及設備選型分析 146
5.3.2 網絡拓撲結構設計 150
5.4 網絡IP地址及VLAN規劃設計 152
5.4.1 用戶信息點分類 152
5.4.2 IP和VLAN設計 152
5.5 路由設計 154
5.5.1 默認路由設計 154
5.5.2 動態路由設計 154
5.5.3 路由匯總設計 155
5.6 網絡冗余設計 156
本章小結 157
習題與思考 157
第6章 網絡安全方案設計 158
6.1 網絡安全基礎 158
6.2 網絡安全設計的步驟 158
6.2.1 信息安全的三要素 158
6.2.2 風險分析和管理 159
6.2.3 安全策略設計 162
6.3 常見的網絡安全手段 162
6.3.1 密碼技術 163
6.3.2 網絡嗅探 165
6.3.3 安全掃描技術 165
6.3.4 無線網絡安全問題 166
6.3.5 網絡操作系統安全加固 167
6.3.6 防火墻技術 169
6.3.7 入侵檢測技術 170
6.3.8 病毒防范 173
6.4 傳統網絡安全產品及選型 174
6.4.1 防火墻 174
6.4.2 入侵檢測 177
6.4.3 統一威脅 180
6.4.4 桌面安全管理系統 182
6.5 網絡安全方案設計 183
6.5.1 網絡安全需求 183
6.5.2 設計原則 185
6.5.3 網絡安全方案簡介 185
本章小結 187
習題與思考 188
第7章 網絡應用服務器 189
7.1 服務器基礎知識 189
7.1.1 服務器簡介 189
7.1.2 服務器的作用 190
7.2 服務器的分類 190
7.2.1 根據網絡規模劃分 190
7.2.2 根據處理器架構劃分 191
7.2.3 根據外形劃分 192
7.3 服務器主要技術與指標 194
7.3.1 服務器CPU 194
7.3.2 服務器內存 195
7.3.3 服務器硬盤 197
7.3.4 應急管理端口 198
7.3.5 RAID技術 199
7.3.6 SMP技術 200
7.3.7 容錯技術 201
7.3.8 服務器集群 201
7.4 服務器虛擬化 203
7.4.1 服務器虛擬化的優點 203
7.4.2 常見的服務器虛擬化軟件 204
7.5 網絡服務器選型 204
7.5.1 用戶網絡服務器性能要求分析 204
7.5.2 服務器選購指南 205
本章小結 207
習題與思考 207
第8章 網絡存儲方案設計 208
8.1 網絡存儲技術 208
8.1.1 DAS存儲技術 208
8.1.2 SAN存儲技術 209
8.1.3 NAS存儲技術 211
8.1.4 iSCSI存儲技術 213
8.1.5 云存儲 214
8.1.6 幾種存儲技術之間的簡單比較 216
8.2 災難備份與恢復 217
8.2.1 災難備份與恢復概述 217
8.2.2 建立災難備份專門機構 218
8.2.3 分析災難備份需求 218
8.2.4 制訂災難備份方案 219
8.2.5 實施災難備份方案 219
8.2.6 制訂災難恢復計劃 219
8.2.7 保持災難恢復計劃持續可用 220
8.2.8 典型的災備產品介紹 221
8.3 存儲備份解決方案 223
8.3.1 存儲與備份需求分析 223
8.3.2 方案設計目標 224
8.3.3 遠程存儲備份方案設計 225
8.3.4 備份方案設計 227
8.3.5 服務器備份方案設計 228
本章小結 228
習題與思考 229
第9章 網絡管理與故障排除 230
9.1 網絡管理基礎 230
9.1.1 網絡管理的概念 230
9.1.2 網絡管理的目標 230
9.1.3 網絡管理的功能 231
9.2 網絡管理系統 233
9.2.1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233
9.2.2 網絡管理體系結構的發展趨勢 236
9.3 常用網絡管理軟件及應用 238
9.4 Windows下SNMP的Agent配置 239
9.5 Linux下SNMP的Agent配置 241
9.6 網絡故障處理 245
9.6.1 網絡故障概述 245
9.6.2 網絡故障的分類 245
9.6.3 網絡故障排除流程 247
9.6.4 常見網絡故障的排除 248
本章小結? 250
習題與思考 250
第10章 測試驗收與維護管理 251
10.1 工程測試 251
10.1.1 測試網絡系統 251
10.1.2 網絡測試工具 253
10.2 工程驗收 256
10.2.1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 257
10.2.2 工程驗收過程 259
10.2.3 驗收文檔管理 260
10.3 網絡維護與管理 260
10.3.1 網絡維護 261
10.3.2 網絡管理 262
本章小結 267
習題與思考 267
參考文獻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