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提出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1.3 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研究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術路線
本章小結
第2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 理論基礎
2.1.1 工作要求-資源模型
2.1.2 情感事件理論
2.1.3 組織成員身份理論
2.1.4 社會交換理論
2.2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研究綜述
2.2.1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的類型
2.2.2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的測量
2.2.3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影響研究
2.2.4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研究述評
2.3 工作投入研究綜述
2.3.1 工作投入的內涵
2.3.2 工作投入的維度和測量
2.3.3 工作投入的影響因素
2.3.4 教師工作投入相關研究
2.3.5 工作投入研究述評
2.4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對工作投入影響的研究綜述
2.5 內部身份感知研究綜述
2.5.1 內部身份感知的內涵與測量
2.5.2 內部身份感知的中介效應
2.5.3 內部身份感知研究述評
2.6 組織認同研究綜述
2.6 .l組織認同的內涵
2.6.2 組織認同的測量維度
2.6.3 組織認同的中介效應
2.6.4 -組織認同研究述評
2.7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研究綜述
2.7.1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的概念
2.7.2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的測量
2.7.3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研究述評
本章小結
第3章 理論假設與理論模型構建
3.1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對工作投入的直接效應
3.2 內部身份感知和組織認同的鏈式中介效應
3.2.1 內部身份感知的中介效應
3.2.2 組織認同的中介效應
3.2.3 鏈式中介效應
3.3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的調節作用
3.4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對鏈式中介效應的調節作用
3.5 理論模型構建
本章小結
第4章 問卷設計與量表驗證
4.1 問卷設計
4.1.1 問卷設計原則
4.1.2 問卷設計與預調查
4.1.3 變量測量
4.1.4 數據收集
4.2 數據質量分析
4.2.1 正態分布檢驗
4.2.2 同源方差分析
4.2.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4.2.4 整體模型擬合檢驗
本章小結
第5章 實證分析與假設檢驗
5.1 獨立樣本T檢驗和方差分析
5.1.1 性別差異的獨立樣本T檢驗
5.1.2 婚姻狀況差異的獨立樣本T檢驗
5.1.3 學校性質差異的獨立樣本T檢驗
5.1.4 年齡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5.1.5 受教育程度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5.1.6 職稱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5.1.7 工作年限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5.1.8 工作類型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5.2 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5.2.1 描述性統計
5.2.2 相關性分析
5.3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對工作投入的直接效應檢驗
5.3.1 直接效應回歸方程構建
5.3.2 直接效應檢驗
5.4 內部身份感知和組織認同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5.4.1 內部身份感知的中介效應檢驗
5.4.2 組織認同的中介效應檢驗
5.4.3 內部身份感知和組織認同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5.5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的調節效應檢驗
5.5.1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與內部身份感知影響關系間的調節效應檢驗
5.5.2 內部身份感知與組織認同影響關系間的調節效應檢驗
5.5.3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與組織認同影響關系間的調節效應檢驗
5.5.4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與工作投入影響關系間的調節效應檢驗
5.5.5 內部身份感知與工作投入影響關系間的調節效應檢驗
5.5.6 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影響關系間的調節效應檢驗
5.6 有調節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5.6.1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與活力影響關系間有調節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5.6.2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與奉獻影響關系間有調節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5.6.3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與專注影響關系間有調節的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果討論與管理啟示
6.1 結果討論
6.1.1 工作場所無禮行為的負向影響效應
6.1.2 內部身份感知的中介效應
6.1.3 組織認同的中介效應
6.1.4 內部身份感知和組織認同的鏈式中介效應
6.1.5 自我感知可雇傭性的調節作用
6.1.6 有調節的鏈式中介效應
6.2 管理啟示
6.2.1 政府應提供教師內部身份感知和組織認同的提升保障
6.2.2 學校應努力杜絕教師工作場所無禮行為
6.2.3 個人應積極提升自我感知可雇傭忙
本章小結
第7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主要結論
7.2 主要創新點
7.3 研究展望
附錄 調查問卷示例
**部分 問卷條目
第二部分 基本情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