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晚明散曲研究 本書特色
很長時間以來,學界對于明代散曲的研究,不論整體還是個案,都明顯呈現出“重北輕南”的傾向——重視“未有昆曲以前,北曲為盛”的明中葉散曲,而認為昆腔興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大多不離嘲風弄月,閨情相思,囿于梁、沈二家,價值不高。從當時的曲家地域分布情況來看,“晚明時期”南方散曲家人數確實遠多于北方,但自晚明前期直至后期,北方散曲家的勢力雖逐步衰落,但畢竟也從未完全退出過曲壇;而就南北曲的創作數量來看,不算無宮調令、不明牌調令與南北合套,晚明前期南散曲數量只略高于北散曲,晚明中期南散曲數量方才大增,這便說明昆腔興起之后的晚明曲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承續著明中葉南北各擅勝場的局面,及至中、后期方才可謂“南曲乃成曲壇主流,北曲則已成余響”。因此,這一時期并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南曲的時代”。作者把晚明散曲放在有明一代散曲發展的歷程中來加以動態考察,認為整個晚明時期的散曲創作都是南北并存,明清以來通常認為的“文章必推梁氏為極軌,韻律必推沈氏為極軌”的現象,只存在于晚明中后期的大部分南派曲壇中,梁辰魚、沈璟的影響并不足以完全籠罩整個晚明曲壇。
晚明散曲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如何確定“晚明”散曲的時間下限為切入點,在盡可能還原這七十年內散曲曲壇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從散曲這一文體本身的發展、演變出發,并結合“晚明”詞曲互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及形成原因,從理論層面辨析“詞曲同源”與“正變異流”觀的實際內涵,借助“詞曲一體”觀重新定義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晚明散曲研究 目錄
緒 論 /1
**章 晚明散曲曲壇概況 / 24
**節 晚明散曲家的時空分布與身份構成 / 24
第二節 晚明散曲的主要文本流傳形式 / 34
第三節 晚明散曲的題材類型和整體風貌 / 44
第二章 晚明前期散曲創作研究 / 51
**節 晚明前期散曲曲壇概況 / 51
第二節 南北并盛,豪麗相參:明中葉至晚明散曲的過渡 / 59
第三節 馮氏之后,更有來者:晚明前期北派曲家的創作 / 69
第四節 尖歌倩意,雅俗同賞:晚明前期曲家的擬時曲之作 / 79
第三章 晚明中期散曲創作研究 / 87
**節 晚明中期散曲曲壇概況 / 87
第二節 濟濟多士,出入梁沈:晚明中期南派曲家的創作 / 95
第三節 家國大義,用世之心:晚明中期北派曲家的創作 / 106
第四節 警世明言,小曲大道:晚明中期曲家的擬時曲之作 / 114
第四章 晚明后期散曲創作研究 / 120
**節 晚明后期散曲曲壇概況 / 120
第二節 格律本色,各承衣缽:晚明后期吳江后學的創作 / 127
第三節 新聲逸韻,別有所托:晚明后期吳越自由曲家的創作 / 135
第四節 隱歌高唱,出世之想:晚明后期北派曲家的創作 / 150
第五章 晚明散曲理論研究 / 158
**節 散曲本體論 / 158
第二節 散曲風格論 / 170
第三節 散曲創作論 / 179
第六章晚明散曲選本研究 / 196
**節 從《南北宮詞紀》看晚明“婉麗”曲觀的建立 / 196
第二節 從《吳騷》系列看晚明至明末“騷雅”曲觀內涵的演變 / 205
第三節 從《太霞新奏》看明末曲壇對晚明“本色”曲觀的接受 / 214
第七章晚明散曲與詞之間的交互影響 / 225
**節 晚明時期“曲的詞化”與“詞的曲化”現象 / 225
第二節 “詞曲一體”觀與晚明詞曲互化現象的形成 / 234
第三節 晚明詞曲“正變異流”與“同源”觀的悖論 / 240
結 語 / 252
參考文獻 / 259
附錄一 晚明散曲家生平及創作情況表 / 276
附錄二 晚明重要散曲文獻敘錄 / 319
附錄三 《全明散曲》補遺 / 340
后 記 / 346
晚明散曲研究 作者簡介
王靜,文學博士,現供職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當代修辭學》責任編輯。 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世文學與文獻研究、編輯出版學,已在《詞學》《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現代中文學刊》《編輯學刊》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參與“雜劇古今演變史及歷代雜劇文獻匯釋”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江南女性別集》(第三、四編)、《現代古體文學大系·詞集》(全六卷)等大型典籍整理項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