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負暄續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222737
- 條形碼:9787530222737 ; 978-7-5302-227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負暄續話 本書特色
1.張中行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三人又與鄧廣銘并稱“未名四老”。2.“他是中國古典文人的典范”:與季羨林、金克木、啟功、周汝昌等大師平生風義兼師友,影響劉心武、揚之水、孫郁、葉兆言等后輩學人作家。3.文筆沖淡,行云流水,當世的《世說新語》4.“覺醒年代”:民國時期以北大為中心的學人往事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季羨林張中行先生似乎具有悲憫的大愿,但運用的卻是輕松的筆調;分明是極冷雋的語言,讀起來卻感到中含熾熱的情感。——啟 功我那點學問純粹是蒙事,張中行先生那才是真學問。——吳祖光從張中行的文筆看得出,像他論硯一樣,那是外有柔美,內有剛德。其用筆,看上去沒有什么“花哨”,而實際上絕·非平鋪板敘,那筆一點兒也不是漫然茍下的。——周汝昌要說追星,我追過兩顆星,一顆是王小波,一顆就是張中行先生。——劉心武作為張中行的讀者,我更喜歡他未成大名時的文字,喜歡那種不為大眾所理解的淡定和從容。他的功力顯然要比年輕一些的汪曾祺更好。——葉兆言張中行先生“負暄”三本書,主要是追憶民國期間的大學生活。很多年輕人正是借助這三本書,理解了另一種大學傳統。——陳平原自周作人以來,我們許久沒有讀過這樣清淡、疏雅、博雜的文字了。張中行的出現,使我們荒疏了幾十年的文壇上,出現了舊式的、然而又具有“五四”個性主義類型的人。——孫 郁
負暄續話 內容簡介
“負日之暄,人莫知者”,曬太陽閑話,追思京華故人往事。 “負暄三書”是經典的人文隨筆系列,《負暄續話》為第·二本。張中行先生回憶數十年前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的師友,以及其他一些瑣事。上至章太炎、辜鴻銘、胡適、周作人這樣的學界泰斗,下至沙灘周邊販夫走卒,也有寫到無名的僧侶異士。老一輩學人各有性情風骨,博識通雅,細碎的小事極有趣味,這本書的用意便是“記可傳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
負暄續話 目錄
負暄續話 作者簡介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璇,字仲衡。學者、哲學家、散文家。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1年畢業于通縣師范學校。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教于中學、大學,亦曾編過期刊。1949年后就職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遍及文史、哲學諸多領域,是20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合稱“燕園三老”。著作先后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作文雜談》《負暄瑣話》《文言和白話》《負暄續話》《禪外說禪》《詩詞讀寫叢話》《順生論》《談文論語集》《負暄三話》《說夢樓談屑》《橫議集》《說書集》《流年碎影》《說夢草》《散簡集存》《張中行全集》等。其中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見識深邃,文筆獨特。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