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文化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95435
- 條形碼:9787533495435 ; 978-7-5334-9543-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文化叢書) 本書特色
1.叢書立足于閩臺兩地的南音文化,比較和研究它的生態、歷史、現狀、傳承、發展、傳播等,把它們放在一個較為高層的位置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整體的審視,為南音在閩臺兩地的傳承、發展與研究奠定共同的基礎。 2.在建設文化強國的精神鼓舞下,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南音音樂文化、音樂體系、兩岸傳承等方面進行更加用心的研究和傳承,不但具有文化傳承價值,還將為音樂學院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提供藍本。同時它還可以作為一個先驅者的角色,成為中國音樂界對中國傳統音樂在文化生態學、民俗學、傳播學等方面研究的模板。 3.本書與研究性的著作不同,是作者深入到閩臺兩地藝人之中,聽取他們對南音的各種各樣的記憶與敘述的成果,更為難得的是那些筆者的歸納、總結、反思與思考,其中有對每位受訪者的總結與反思,也有對整體口述材料的總結與反思。尤其對南音創作人才匱乏的憂慮,讓他又認真思考如何去培養南音創作人的路徑。這是現今南音研究界還沒有人做得到的這么大面積的采訪口述史料,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文化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全書共分九章:除了前后的“緒論”與“余論”外,還有七章為正式的內容,在這七章中,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福建南音的國際傳播,第四到第七章介紹分析了臺灣樂團的海外傳播。整體上,書稿較完整、深入地闡述了閩臺南音專業院團的南音現代藝術創新歷史發展,分析與總結了南音現代藝術創作特征,然后,進一步研究它們的海外傳播路徑與方法,希望為傳統音樂的現代化發展與海外傳播提供有益的鏡鑒。從閩臺角度考察研究南音的傳播,本書尚屬首次,故有其值得較高的出版價值。
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文化叢書) 目錄
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文化叢書) 相關資料
探索兩地在南音方面的交流與融合,是一件值得去付出努力的事。對于這套書,我尤為看重的是,它將為閩臺南音文化的整體性與多樣性的學術研究開辟了一種新思路,也將拓展了閩臺南音的理論研究視野。同時,它將以審視閩臺兩地共有的傳統民間音樂方式來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互動,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在兩岸關系日趨復雜的今天會有所作為的。如今,我們對臺交流工作不可以放松,在官方渠道不暢的情況下,要努力通過各種方式讓它持續深入,那么,通過兩岸的傳統戲曲、曲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等載體,是一種讓兩岸交流無障礙地繼續下去的可行途徑,“南音”無疑是這些載體中重中之重的角色。福建與臺灣“五緣”相通,兩岸民眾對這些傳統民間音樂形式,特別是南音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而且在文化層面上也互相認同。因此,通過這套書,讓臺灣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分享大陸的學術成果,參與到福建的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這是一件可以做到,也能做好的雙贏之事,意義相當重大。 ——王耀華(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教授、博導) 一、對于南音,至今仍很少人站“閩臺”的這個角度上進行全方位的、整體性的考察與研究,以前零星的研究有,但較大規模,且擁有許多的田野調查資料的則鮮見。同時,對于南音資料的挖掘長久以來,就一直是不充分的。所以,這套書可以為化解閩臺文化隔離與誤識引發的南音傳承局限性提供對策,為化解當下南音藝術傳承與南音現代化發展之間的矛盾提供思路,以期對我國列入“非遺”項目后的各傳統音樂文化保護有所啟示,確有其現實意義。 二、叢書以“文化生態學”的研究理念來整體設計叢書的學術框架,學術理念、研究方法在五本書中貫穿始終,自始至終以此為基礎,對“散曲”“南音戲”“南音現代化”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口述史”予以佐證。而且是第一個從文化生態學理論的角度來思考與研究閩臺南音文化生態,揭示其文化生存土壤、生態系統與運作機制,以期為閩臺南音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持。 三、叢書首次提出了幾個與南音有關新的概念,如“南音戲”“南音現代藝術”“南音教育體系”,這是一種質的突破,為梳理南音研究的系統化工程提供了理論概念基礎,也為南音戲曲藝術、南音現代藝術、南音教育傳承提供了一種理論思考。還首次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研究閩臺南音藝術的歷史發展,梳理近代南音在發展過程中的藝術變遷樣態,總結閩臺南音的發展規律。 四、資料齊全、史料價值高,其中的資料種類包括歷史文獻、研究史料、音樂譜諜、田野調查、口述記錄等。特別是結合閩臺兩地的文獻史料上,該叢書做到了豐富翔實,且多為稀有。因為作者采用了臺灣式的研究方法,以證據為主,說明問題、論點,所以必須擁有相當充分的資料才能完成此操作,也必須做好前期扎實的搜集資料工作。作者做到了。 ——蕭梅(上海音樂學院 教授、博導)
閩臺南音現代藝術及其海外傳播(閩臺南音文化叢書) 作者簡介
曾憲林,博士,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外聘碩士生導師,曾任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音樂舞蹈研究室副主任。日本沖繩縣立藝術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臺灣師范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上海音樂學院“第二屆邀訪學者”;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屆 “千人計劃”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學員。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辦公室成員、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福建省音樂家協會青年藝術家委員會副主任。主持2005年度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國家自籌項目《南音“譜”的曲調研究》(批準號05DD108)、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閩臺南音(管)與南音(管)戲關系研究》(批準號14DD32)、2022年度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一般項目《閩臺南音文化生態研究》(批準號22BD063)。“閩臺南音文化叢書”于2018年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于2021年入選“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參與5項重大招標課題;個人專著有《南音“譜”的曲調研究》《閩臺南音文化叢書》,合著有《福建戲曲音樂史稿》《泰寧道教與上清道曲》,發表30余篇學術論文。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