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4052
- 條形碼:9787100184052 ; 978-7-100-18405-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 本書特色
何謂“元中國”? 元中國,即*初中國,是“中國”漸具雛形的時代,為后世中國近4000年的發展、壯大,為華夏文明永世傳承奠定了牢固基礎。本書作者以宏大視角,嘗試重建中國500年上古史,論述陶寺古國起源、發展、壯大和衰亡的歷史過程;從陶寺古國與石峁古國、石家河古國之間的聯系,揭示公元前2300—前1800年500年間的史前中國歷史發展線索;理順堯舜古國和先夏、早夏以及古三苗國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
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 內容簡介
元中國時代大致范圍在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之間。從考古學上觀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一年”位居長江下游流域、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廢棄,影響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國毀于一旦。但同時,在偏僻的西北地區,位處黃河上中游交界地帶、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橫空出世。*重要的是,在地處黃河中游的晉南地區,面積達280萬平方米、已經接近具備國家初級形態的陶寺城址,在“這一年”也同時降臨到華夏大地上。作者利用考古學近期新研究成果,借鑒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論證了元中國時代“和諧萬邦”的治國外交理念及禮樂文化濫觴、民主禪讓制確立、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進一步發展,“中國”“中原”概念的形成等,全書可謂敘事宏大,蔚為壯觀。
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 目錄
引子
**章 *初中國誕生的時空背景
青銅時代的全球化
史前中國格局的“變臉”
晉南:先天的人文地理“孵化場”
公元前2300年:史前中國跨入元中國時代
第二章 *初中國初露睜蠑于晉南
陶寺遺址的發現發掘歷程
國家專政的獠牙
獨占地中以紹上帝
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
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初具雛形的禮樂文明
陶寺龍開啟“帝王”身份象征時代
引領世界風騷的科學技術
三個“字”
興盛發達的農業經濟
門類齊全的手工業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形成
第三章 堯舜開啟元中國時代
陶寺遺址是曾經的堯都
彩繪龍盤的出土與堯和龍的傳說
觀象臺的出土與堯“敬授民時”的記載
一切證據將陶寺中期主人指向了舜
舜耕歷山的證據鏈
堯舜協和萬邦的證據鏈
民主禪讓制的出臺
第四章 石家河遺址和古三苗國
長江中游流域的聚落遺址群
中心聚落石家河古城風貌
金字塔形的等級聚落布局結構
石家河古國聯盟集團
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多種協作經濟模式
石家河人的祖先信仰
三苗、犬戎和石家河古國
……
第五章 堯舜討伐三苗
第六章 橫空出世的石峁遺址
第七章 唐伐西夏及其他
第八章 鯀、禹和石峁古國
第九章 鯀禹治水
第十章 陶寺古國的覆亡
第十一章 晉南和豫西早期交往的三條通道
第十二章 夏早期政治重心的轉移和禹伐三苗
第十三章 禹殺防風氏與啟都陽翟
第十四章 夏人遭劫
第十五章 走向輝煌
第十六章 公元前1800年的世界和中國
尾篇
圖片來源
參考古籍
后記
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 作者簡介
李琳之,本名李琳,山西大學特聘教授,山西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根祖文化研究委員會主任,著有《黃土魂》《天才的悲劇》《中華祖脈》《一生的突圍》《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山西筆記》等。曾以一篇《中國,你欠山西一聲“對不起”》引起轟動。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