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藥學概論(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68896
- 條形碼:9787030768896 ; 978-7-03-076889-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藥學概論(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規劃教材之一,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16章,主要介紹中醫皮膚病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尤其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內容包括中醫皮膚病學的起源與發展;皮膚疾病中醫辨證體系;流行病學及循證醫學、分子生物學技術、醫學免疫學技術、模式動物學技術在中醫皮膚疾病研究中的應用;皮膚疾病的臨床藥理學研究、倫理學知識;科研項目申請的方法、科研論文撰寫規范;皮膚疾病中醫“證”研究思路與方法;中藥外治法、中醫非藥物療法、中成藥辨證在皮膚疾病中的應用。各論14章,分真菌性疾病、細菌性皮膚病、病毒性皮膚病、特應性皮炎、蕁麻疹、藥疹、結締組織病、天皰瘡和大皰性類天皰瘡、物理性皮膚病、紅斑及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皮膚血管炎、色素性皮膚病、皮膚附屬器疾病、皮膚腫瘤。每章節包括疾病概述、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法與技術、研究進展、問題與思考。教材注重臨床能力(臨床思維、技能)的培養,引導研究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醫藥學概論(第3版) 目錄
目錄 **篇 中醫學基礎 **章 緒論 1 **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 1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2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3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6 一、整體觀念 6 二、辨證論治 8 第三節 中醫學常用的思維方法 9 一、類比 10 二、司外揣內 10 三、以常衡變 10 四、歸納演繹 11 第二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2 **節 陰陽學說 12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12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3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4 第二節 五行學說 1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7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9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21 第三章 藏象 25 **節 概述 25 第二節 五臟 25 一、心 25 二、肺 27 三、脾 28 四、肝 30 五、腎 32 第三節 六腑 34 一、膽 34 二、胃 35 三、小腸 35 四、大腸 36 五、膀胱 36 六、三焦 36 第四節 奇恒之腑 36 一、腦 36 二、女子胞 37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37 一、五臟之間的關系 37 二、六腑之間的關系 40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40 第四章 氣血津液 43 **節 氣 43 一、氣的概念 43 二、氣的來源及生成 43 三、氣的運行 44 四、氣的功能 44 五、氣的分類 45 第二節 血 47 一、血的概念 47 二、血的生成 47 三、血的運行 47 四、血的功能 47 第三節 津液 48 一、津液的概念 48 二、津液的代謝 48 三、津液的功能 48 第四節 氣血津液的關系 49 一、氣與血的關系 49 二、津液與血的關系 50 第五章 針灸學基礎 51 **節 經絡 51 一、經絡的概念 51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51 三、經絡的作用 52 四、經絡學說在臨床中的應用 52 第二節 腧穴 54 一、腧穴的概念 54 二、腧穴的分類和命名 54 三、腧穴的作用 55 四、特定穴 55 五、腧穴定位方法 56 第三節 十二經脈 57 一、十二經脈的命名 57 二、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和 交接規律 58 三、十二經脈的表里屬絡關系 58 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58 五、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 59 第四節 奇經八脈 66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 66 二、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 66 三、任督脈的分布 66 第五節 針灸方法 68 一、針法 68 二、灸法 70 第六節 拔罐法 70 一、罐的種類 71 二、罐的吸附方法 71 三、拔罐方法 71 四、拔罐的作用和適用范圍 71 五、拔罐法注意事項 71 第六章 體質 72 **節 體質的形成與分類 72 一、體質理論的形成 72 二、體質分類 74 第二節 影響體質的因素 77 一、先天因素 77 二、年齡因素 77 三、性別差異 77 四、飲食因素 78 五、勞逸因素 78 六、情志因素 78 七、地理因素 78 八、疾病針藥因素 78 第三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79 一、體質與養生 79 二、體質與病因 79 三、體質與病機 80 四、體質與辨證 80 五、體質與治療 81 第七章 病因 83 **節 外感病因 84 一、六淫 84 二、癘氣 87 第二節 內傷病因 89 一、七情內傷 89 二、飲食失宜 90 三、勞逸失度 91 第三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91 一、痰飲 92 二、瘀血 93 第八章 發病與病機 95 **節 發病 95 一、正邪的基本概念 95 二、正邪在發病中的作用 95 三、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96 第二節 病機 97 一、邪正盛衰 97 二、陰陽失調 99 三、氣血津液失常 100 第九章 診法 103 **節 望診 104 一、望全身 104 二、望局部 107 三、望排出物 112 四、望小兒示指絡脈 113 五、望舌 114 第二節 聞診 119 一、聽聲音 119 二、嗅氣味 121 第三節 問診 122 一、問診方法 122 二、問診內容 122 三、問現在癥狀 124 第四節 切診 129 一、脈診 129 二、按診 133 第十章 辨證 135 **節 八綱辨證 135 一、表里辨證 135 二、寒熱辨證 137 三、虛實辨證 138 四、陰陽辨證 140 五、八綱辨證之間的相互關系 141 第二節 臟腑辨證 141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42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43 三、脾與胃病辨證 144 四、肝與膽病辨證 146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47 六、臟腑兼病辨證 149 第三節 氣血津液辨證 150 一、氣病辨證 151 二、血病辨證 152 三、氣血同病辨證 153 四、津液病辨證 154 第十一章 預防康復及治則 157 **節 預防與康復 157 一、預防 157 二、康復 158 第二節 治則 160 一、治病求本 160 二、扶正祛邪 161 三、調整陰陽 162 四、三因制宜 163 附表 常見病辨證論治(據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 165 第二篇 中藥學 **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175 第二章 中藥的產地和采集儲存 180 **節 中藥的產地 180 第二節 中藥的采集 181 一、植物藥的采集 181 二、動物藥及礦物藥的采集 182 第三節 中藥的儲存與養護 182 一、飲片常見的變質現象 182 二、引起飲片質量變異的因素 183 三、飲片的儲存方法 183 第三章 中藥的炮制 185 **節 炮制目的 185 第二節 炮制方法 187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191 **節 四氣 191 一、四氣的含義 191 二、四氣的確定 191 三、四氣的臨床意義 191 第二節 五味 192 一、五味的含義 192 二、五味與藥物作用的關系 193 三、五味的臨床意義 193 第三節 升降浮沉 194 一、升降浮沉的含義 194 二、升降浮沉的確定 194 三、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 194 第四節 歸經 195 一、歸經的含義 195 二、歸經的確定 195 三、歸經的臨床意義 195 第五節 毒性 196 一、毒性的含義 196 二、影響毒性的因素 197 三、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197 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 199 **節 中藥的配伍 199 一、配伍內容 199 二、應用原則 200 第二節 用藥禁忌 200 一、配伍禁忌 200 二、妊娠用藥禁忌 201 三、服藥飲食禁忌 201 四、證候用藥禁忌 202 第三節 中藥的用藥劑量 202 一、藥物方面 202 二、應用方面 202 三、患者方面 202 第四節 中藥的用法 203 一、湯劑常規煎法 203 二、湯劑特殊煎法 203 三、服藥方法 203 第六章 解表藥 205 **節 發散風寒藥 205 麻黃/ 205 桂枝/ 206 紫蘇葉/ 207 生姜/ 207 荊芥/ 208 防風/ 209 羌活/ 209 白芷/ 210 細辛/ 210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211 薄荷/ 211 牛蒡子/ 212 蟬蛻/ 212 桑葉/ 213 菊花/ 214 葛根/ 215 柴胡/ 215 升麻/ 216 香薷/ 217 藁本/ 217 蒼耳子/ 217 辛夷/ 217 蔓荊子/ 217 淡豆豉/ 217 浮萍/ 217 木賊/ 217 第七章 清熱藥 218 **節 清熱瀉火藥 218 石膏/ 219 知母/ 220 梔子/ 220 蘆根/ 221 天花粉/ 222 淡竹葉/ 222 夏枯草/ 223 決明子/ 223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224 黃芩/ 224 黃連/ 225 黃柏/ 226 龍膽/ 227 苦參/ 227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228 金銀花/ 228 連翹/ 229 大青葉/ 230 板藍根/ 230 蒲公英/ 230 魚腥草/ 231 穿心蓮/ 231 野菊花/ 232 射干/ 232 山豆根/ 233 綿馬貫眾/ 233 白頭翁/ 234 馬齒莧/ 234 大血藤/ 234 敗醬草/ 235 重樓/ 235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236 生地黃/ 236 玄參/ 237 牡丹皮/ 237 赤芍/ 238 紫草/ 239 水牛角/ 239 第五節 清虛熱藥 240 青蒿/ 240 地骨皮/ 241 秦皮/ 241 白鮮皮/ 241 熊膽粉/ 241 青黛/ 241 白花蛇舌草/ 241 紫花地丁/ 241 鴉膽子/ 241 土茯苓/ 241 半邊蓮/ 241 銀柴胡/ 242 胡黃連/ 242 白薇/ 242 第八章 瀉下藥 243 **節 攻下藥 243 大黃/ 243 芒硝/ 245 蘆薈/ 245 第二節 潤下藥 246 火麻仁/ 246 郁李仁/ 246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247 甘遂/ 247 牽牛子/ 248 番瀉葉/ 248 芫花/ 248 京大戟/ 248 巴豆霜/ 248 商陸/ 248 千金子/ 248 第九章 祛風濕藥 250 **節 祛風濕散寒藥 250 *活/ 250 蘄蛇/ 251 木瓜/ 251 川烏/ 252 威靈仙/ 253 第二節 祛風濕清熱藥 254 秦艽/ 254 防己/ 254 桑枝/ 255 第三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255 桑寄生/ 256 五加皮/ 256 烏梢蛇/ 257 伸筋草/ 257 海風藤/ 257 徐長卿/ 257 穿山龍/ 257 雷公藤/ 258 豨薟草/ 258 絡石藤/ 258 絲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