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學技術倫理與道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27064
- 條形碼:9787111727064 ; 978-7-111-72706-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息科學技術倫理與道德 本書特色
本書在介紹基本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及理論之后,擇選當下*前沿的多項信息科學技術,系統論述每一項技術發展的動機、現狀及發展趨勢,引導人們對科技倫理問題展開多角度、多層次思考。
信息科學技術倫理與道德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機器人、生物信息學、腦機接口……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日新月異的信息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速度融入人類社會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和日常生活。然而,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信息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其野蠻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時有發生。如何從觀念和道德層面上規范人們合理使用信息科學技術,保障人類切身利益,促進技術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社會日益關注的話題。
培養大學生在信息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及態度是本書的重要目標。我們從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傾向性出發,帶領讀者探討信息科學技術對個體、群體以及整體社會的長短期影響,使讀者形成信息領域基本的倫理觀念。在本書中,我們將介紹諸多信息領域的熱門、前沿話題,通過對不同情境的探討,來從多個角度思考相關技術可能會產生的長短期影響,從而使讀者對當前全球已有的信息科技中的倫理規范具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技術應用時的倫理意識,為讀者在學術界、產業界進行新技術研發時提供倫理上的參考,促進信息科學技術良性發展。
信息科學技術倫理與道德 目錄
目錄
序 .Ⅲ
前言 Ⅵ
第1章 緒 論 .1
思考 .7
參考文獻 .7
第2章 信息科技倫理思考的原則及研究方法 .8
2.1 什么是信息科技倫理 8
2.2 信息科技倫理的研究方法 9
2.3 思考的方法與原則 9
2.3.1 多維度思考 9
2.3.2 基本思考原則 13
2.4 從社會科學研究的角度研究科技倫理 15
2.4.1 問卷調查 16
2.4.2 訪談 21
2.4.3 焦點小組 23
2.4.4 觀察法 23
2.4.5 實驗 24
2.4.6 數據分析 29
思考 .32
參考文獻 .32
第3章 智.能.決.策 33
3.1 人工智能與智能決策概述 33
3.1.1 發展歷史 33
3.1.2 主流方法介紹 36
3.2 智能決策現存的問題 40
3.2.1 智能識別領域 40
3.2.2 智能推薦領域 43
3.2.3 智能控制領域 44
3.3 面臨的挑戰 47
3.3.1 人機協同 47
3.3.2 透明與可解釋 49
3.3.3 責任與法律 51
思考 .52
參考文獻 .52
第4章 大 數 據 .53
4.1 大數據概述 53
4.1.1 發展歷史 53
4.1.2 主流方法 55
4.2 現存問題 58
4.2.1 數據輸入 58
4.2.2 模型算法 59
4.2.3 算法使用 61
4.3 面臨的挑戰 63
4.3.1 公平性 64
4.3.2 隱私保護 66
4.3.3 普惠性 66
思考 .69
參考文獻 .69
第5章 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信息保護 .70
5.1 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信息安全 71
5.1.1 個人信息的概念 71
5.1.2 個人信息安全現狀 77
5.2 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 80
5.2.1 個人信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 80
5.2.2 個人信息處理的基本原則 88
5.2.3 中國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制 94
5.3 案例分析 96
思考 .98
參考文獻 .98
第6章 數.字.身.份 .100
6.1 挑戰 101
6.1.1 嚴謹的設計和高質量的數據 101
6.1.2 系統規模 101
6.1.3 不同國家的要求 102
6.1.4 互用性 102
6.1.5 好感度 103
6.2 NID系統的好處 104
6.2.1 對個人的好處 104
6.2.2 對政府的好處 105
6.2.3 對私營部門的好處 106
6.3 主要設計問題 106
6.3.1 包容性和易用性 107
6.3.2 有用和適當的設計 107
6.3.3 安全性 108
6.3.4 隱私和信任 109
6.3.5 用戶保護 110
6.3.6 交互性 111
6.3.7 低成本 112
6.3.8 靈活且面向未來 112
6.4 NID系統的組成部分 113
6.4.1 注冊 113
6.4.2 驗證 115
6.4.3 授權 117
6.5 實施NID系統 .117
6.5.1 政府作為身份證明提供者 118
6.5.2 政府/商業伙伴關系 .119
6.5.3 直接架構 120
6.5.4 代理架構 120
6.5.5 區塊鏈 121
6.6 NID系統的案例 122
6.6.1 愛沙尼亞 122
6.6.2 英國 122
6.6.3 印度 123
思考 .125
參考文獻 .125
第7章 虛擬與現實 127
7.1 元宇宙 127
7.1.1 什么是元宇宙 127
7.1.2 元宇宙應用的可能性 133
7.1.3 元宇宙的倫理困境 136
7.2 3R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與混合現實 140
7.2.1 3R技術是什么 .140
7.2.2 3R技術的應用場景 .144
7.2.3 3R技術的使用邊界 .146
7.3 Deepfake 深偽科技 149
7.3.1 深偽科技是什么 149
7.3.2 用深偽科技進行創作 151
7.3.3 深偽科技的濫用 153
思考 .155
參考文獻 .155
第8章 智.能.控.制 .156
8.1 機器人 156
8.1.1 導言:機器人與歷史 156
8.1.2 機器人的定義與應用 158
8.1.3 機器人應用中的倫理考量 160
8.1.4 與機器人相關的倫理困境的具體案例 165
8.2 腦機接口 173
8.2.1 腦機接口是什么 173
8.2.2 腦機接口的演進 175
8.2.3 腦機接口的應用 178
8.2.4 倫理困境 179
思考 .183
參考文獻 .183
第9章 人類工作的未來 185
9.1 歷史的視角:我們從工業革命中學到了什么? 187
9.1.1 工業革命時期工作的變化 187
9.1.2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機器與AI相比 191
9.2 企業家的視角:選擇人工智能還是人類? 192
9.2.1 人工智能的優勢與劣勢 193
9.2.2 你會用AI替代工人嗎? 199
9.3 員工的視角:未來的工作會走向何方? 201
9.3.1 分解工作的維度 201
9.3.2 展望未來的工作 203
9.4 應對未來工作的變化 206
9.4.1 對抗還是適應 206
9.4.2 個人的應對 208
9.4.3 政府的應對 209
思考 .212
參考文獻 .212
第10章 人.文.關.懷 213
10.1 科技人文主義與科技向善 213
10.1.1 科技人文主義 213
10.1.2 人人受益的科技 215
10.1.3 科技向善與技術監管 218
10.2 人類自主性與技術依賴性 222
10.2.1 濫用 222
10.2.2 沉溺 224
10.2.3 倫理困境 226
10.3 數字時代弱勢群體關懷 228
10.3.1 信息無障礙設計 229
10.3.2 助殘設計 230
10.3.3 適老化設計 232
10.4 科技與人文不可分割 233
思考 .235
參考文獻 .236
展開全部
信息科學技術倫理與道德 作者簡介
上海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態度研究實驗室(ar-lab.cn)研究員。當前側重于研究人們對品牌、市場、企業以及政府在信息推廣中涉及到的各種推廣行為的態度、心理及行為表現,以及信息科技對人行為及心理的影響。曾獲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上海科技大學優秀教授等稱號。曾在Journal of Advertising、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Psychology and Marketing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多項研究成果。主導《信息科學技術發展倫理與道德》《消費者心理學》《人類行為科學》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以及《高效溝通與團隊建設》等企業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