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后的光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8246
- 條形碼:9787532188246 ; 978-7-5321-882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后的光陰 本書特色
★ 我清晰地記得他哪一天開始不再認識自己的家,又是在哪一天不再認識我們,他的妻子,他的女兒和兒子,我同樣記得,他突然不會走路的那一天來臨的時刻。 2015年,《遠去的人》初版問世,記錄了作者的父親自2012年患阿爾茨海默病后失憶失智的全過程,作者的父親用了三年時間,從失憶,發展到失智、失能,*后,在2015年的春天,因失能被送去了一所小鎮醫院。輾轉于衛生所、安寧醫院的父親在醫院躺了整整五年,直至生命終結。2020年作者的父親在病房去世。這五年間,作者沒有再去寫他。當時正處于新冠疫情*為嚴重時,沒有告別儀式,沒有眾多親友為他送行,作為女兒的作者未能為父親寫悼詞。 這種遺憾,讓作者決定“寫一寫生活在終點站里的人,那些陪伴著他度過五年時光的護工和病友,寫一寫他,這個還在我心里緩慢地活著的人”。 2023年《生活在臨終醫院》(原文《太陽透過玻璃》刊于《收獲》)問世,記錄了父親從失智到失能直至生命終結,一次漫長的告別。這本書是送給年輕的、健康的,積極抑或頹廢地生活著的人,你能在這里看見未來,有一天,當疾病抑或垂老迫近時,你也可以坦然地追念曾經青春的自己。 ★ 病房里,被科長認為活得沒多少意思的老人們,卻還在千方百計地活著,哪怕像植物人似的活著。 二十六張病床,除了阿爾茨海默病人,有的因為中風、腦溢血而導致癱瘓,還有少數癌癥晚期病人……在這里等待著生命*后的歸期。 父親病房里有四個病人,6 號床已經九十歲,心梗、腦梗、癡呆;7號床就是我的父親老薛,阿爾茨海默癥,正亦步亦趨地走在喪失所有功能的路上;8號床年齡*小,七十二歲,腦溢血搶救過來,成了一個整天打呼嚕的人,睡著時打,醒著時也打;9號床八十五歲,中風,除了不能下地,恢復得不錯,能簡單對話。 6 號床的兒子每個星期來看他的老爹兩三次,他在鎮里的政府機關上班,是干部,也不知是宣傳部門還是人事部門的一名科長。他的爹,除了喘氣不會做任何事,時刻處于昏睡狀態,相當于半個植物人。8號床肖老頭,總在這位科長來看自己的爹爹時請他幫忙……幫我到超市里去買一箱八寶粥好伐?要“達利園”的,桂圓蓮子。9號床吃完一頓紅燒肉后爽爽地升了天,新的9號床由一個愛吃羊肉的、一吃水果就要拉肚子的、在“臨終醫院”里住了一年零二十一天的“小阿弟”接替。 ★ 她們壯闊的嗓門,她們勞作的身影,她們熱火朝天地生活在這里,她們使一家“臨終醫院”常年充滿莫名其妙的歡愉氣息……在“臨終醫院”里,她們永遠都不會老似的。 如果說上一步作品還是在家庭范圍內對父親生病的討論,到了這部作品,作者的目光已經從父親個體、家庭內部轉移到更廣大的社會圖景,生動地講述了鮮少被留意的醫院護工的生活……陪伴臨終醫院的老年病人走完*后一程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兒女,而是護工,她們才是守護到*后的人。“肖老頭死了,肖老頭吃了一頓飽飯后升了天,他是在小彭的鼾聲中升天的,應該不會寂寞。” 她們生活在*迫近死亡的地方,有時候是白天,看著病人在生死線上掙扎,直至停止呼吸;有時候,是在午夜時分,死神來臨的*佳時刻,病人靜靜地停止心跳,無聲無息,而她們,也正睡得安然成熟,她們與那個不再呼吸的軀體在同一間屋子里安眠到清晨…… ★ 當老有所歸成為奢侈品:從醫院、養老院到墓地,面對養老的不堪重負,照護的艱巨,護工的稀缺,我們終要面對老人的身后事:死在哪里?家里還是醫院? 在臨終醫院,缺的不是需要住進來的老人,而是能空出來的床位,照顧老人的合格護工,以及能擔負得起這筆高昂費用的家屬。 普通公益性質養老院,費用是每月三千到五千,醫療設施和護理條件較差,老人進入后迅速衰退,大多在一到兩年內去世。條件好的養老院多是盈利性質,每月要兩萬元左右費用……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約為29.26張。養老院成了奢侈品,可是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那時候,我們該如何把自己安頓到那所根本享用不起的奢侈品中去? 現在是愿意生小孩子的越來越少,死的人或者將要死的人卻越來越多,這就是老齡化的趨勢,墓地漲價就是老齡化的一個必然反應。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養老病床的緊張,合格護工的奇缺,已成為老齡化社會的重大難題;失智失能老人的看護照料,也已成為許多子女需面對的困境。 ★ 當生存遭到怎樣的威脅時,人類才會放下尊嚴?當生毫無樂趣,人是否還要痛苦地活下去? 在我還是一個少年或青年的時候,我總認為,每個人天然都有“尊嚴”的意識,卻從未想過,當生存遭到怎樣的威脅時,人類才會放下尊嚴?在臨終醫院,老人們過著這樣的生活:被捆綁在床上的日子,被打成漿糊的餐食,被打屁股的警示,被護工挑來揀去的去人化。 他以一具肉身的存在,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撫慰。而我們已然遺忘了某種質疑,他痛苦嗎?他有沒有感到生不如死?他是否愿意持續經受疾病的折磨,只為活著?還有一些時候,我又會反過來想,那些呼吁安樂死合法化的人,那些健健康康地活著的人,以解救瀕死之人的痛苦為名義的聲張,是否真的符合病人的心意?他們真的愿意死嗎? 我是否需要告訴我的孩子:別在我衰老到已經沒有絲毫樂趣的時候,還讓我痛苦地活下去…… ★ 封面三層工藝印刷:完全被遺忘,完全被覆蓋 在“臨終醫院”,*乖的就是停止了心跳的人。從奔跑到停止,需要一個減速的過程,他在減速,這才是生命正在步入的“正軌”,從遺忘,到徹底遺忘,從失能,到徹底失能,直到停止心跳。當他不再保留任何記憶與行為能力時,當他不再懂得*基礎的感知與*本能的反饋時,他就會停止對所有人的干擾。他終將成為*乖的那一個,在不會太久的未來,我知道。 封面與上一本呈遞進關系,字體選擇更冷靜克制的無襯線體。**層單黑印刷,印出原有的字;第二層uv印白,將這些字覆蓋住;第三層絲網印黑把現在能隱隱看到的模糊字體印黑印出來,這一層已經沒有可以明顯辨識的字了。三個層次的工藝印刷,疊加出完全被遺忘、被覆蓋的質感。
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后的光陰 內容簡介
《太陽透過玻璃》是一部長篇非虛構,首發《收獲長篇小說2023春卷》。一個特殊的病區。這里的病人并非為治愈疾病而來,更像是候車室的旅客,用遺忘作為車票,做好了無所牽掛走向一段新生命的準備。阿爾茲海默癥晚期的父親住進了這個病區,整整五年,陪伴身邊的除了家人,更多的是病友、醫生、護工,共同維系起某種熱烈而衰竭、活潑又沉寂的生命氣象。本作可視為作者長篇非虛構作品《遠去的人》問世七年后的續篇。
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后的光陰 目錄
生活在臨終醫院:最后的光陰 作者簡介
薛舒,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發表于《收獲》《人民文學》《十月》等刊物。曾獲《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中國作家》獎,《長江文藝》雙年獎等,多次入選《收獲》文學排行榜、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年度排行榜、城市文學排行榜等。出版長篇小說《殘鎮》、小說集《成人記》、長篇非虛構《遠去的人》等十余部。部分小說被譯為英語、法語、德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發表或出版。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