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營造的量化實證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86263
- 條形碼:9787112286263 ; 978-7-112-28626-3
- 裝幀:平膜勒口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營造的量化實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關于中國傳統環境營造技藝的研究子課題之一,從量化實證角度對傳統民居建筑環境進行生態營造智慧的實證分析,對研究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的生態營造經驗如何在當代環境設計中得到有效傳承和發展進行探索。“生態”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技術上,環境藝術設計能否達到生態要求,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而不是藝術表達來衡量的。因此,如何將偏重技術的生態手段與偏重藝術的視覺質量有機地統一起來,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一個創新性的研究特點。 全書主要探討兩個部分的議題。**部分是證明“是什么(what)”的問題,即傳統生態經驗都包括了哪些具體的做法,這些做法對于滿足人們生存生活需求、提升人居環境舒適度都有哪些表征。從控制論角度將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營造系統的生態控制原則歸結為競爭勝汰、適應共生、循環再生三方面主要原則,以及適應自然、巧借自然、節制簡省、節能降耗、循環再用、符合倫理和文脈等若干項具體的生態適應策略,促進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系統的發展從“外部很優控制”轉向“內部適應性調節”,引導其在現代可持續傳承與發展中從優化走向進化的適宜策略。傳統人居環境聚落不僅善于學習、富于創造,在其營建變遷過程中也逐漸積累了頑強的生態適應能力。在與自然對抗中學會與自然對話,產生能量、物質、信息的持續正交換,呈現出熵減形態的耗散結構,正是這種傳統低熵組織的不斷演化、變遷、優化才凸顯了生命的無限張力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第二部分是探討“怎樣(how)”的問題。首先以意大利南部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傳統聚落——阿爾貝羅貝洛特魯利和馬泰拉石窟為例,研究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系統在時空序列中的演進變遷規律。其次,以北京西部爨底下傳統山地合院聚落為例闡述地理、氣候、用材、技藝等方面的生態營造要素—結構—功能體系,并對爨底下典型合院民居包括熱、光、風等方面的物理環境進行量化實測和模擬,來闡述與其生態要素結構相對應的具體功能表征。這些聚落生態系統的要素結構雖然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但其要素表征屬性及演化變遷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的總體相似性。本書著重通過量化實測方法實證檢驗了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系統的環境舒適度效率優勢及其走向生態可持續設計的高級優化趨勢等問題。 本書目標不僅在于認識和剖析傳統人居聚落建筑環境系統各具體結構要素的特點和規律,通過量化手段分析這些生態營建要素影響下傳統建筑物理環境的舒適度表征,更主要的是分析和調整這些系統結構、協調各要素關系并提取相應的生態功能策略。*終目的是希望發掘傳統民居建筑環境中的生態營造經驗,量化實證其當代生態效用,并探尋其在當代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傳承復興再利用的可能路徑。 相對于已有研究,本書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如下: (1)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點,采用多學科交叉的視角和技術手段,以直觀量化的數據分析技術和遺傳算法來構建研究的模型框架,針對性強,操作可驗證,不僅有助于構建更具邏輯科學性的理論框架和技術方法,還可為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及其當代生命力的綜合價值認知找到更具解釋力的理論依據,為賡續鄉村營建的文化多樣性提供有力支撐。 (2)回應國家現實重大關切,力求實現基礎理論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有效銜接。結合當代鄉村人居環境更新發展的實際需求,挖掘傳統營造技藝當代再利用的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潛力,來解決鄉村傳統營造技藝當代發展技術瓶頸背后的核心科學問題,并通過系統性的多目標優化研究來進一步拓展鄉村生態綠色建筑和宜居環境構建的理論方法。
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營造的量化實證 目錄
傳統民居建筑環境生態營造的量化實證 作者簡介
農麗媚,博士,女,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文化和旅游部度假休閑旅游相關課題研究骨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博士、藝術學理論碩士;米蘭理工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 部主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論與歷史專業委員會委員。聯合出版譯著1部,在重要刊物及 會議平臺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參與多項 省部級橫縱向課題。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