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馬克思主義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675768
- 條形碼:9787565675768 ; 978-7-5656-757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義馬克思主義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邏輯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2BKS004)的階段性成果
廣義馬克思主義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提出《德意志意識形態》(下簡稱《形態》)建構了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形態》的生產方式理論包含有交往的邏輯,進而增添了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緣此搭建起內涵更加豐富、立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態》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所做的廣義的、系統化的表達,為其后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規劃了總體格局,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和闡發廣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有益于擴展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當代視野,為全面認識和把握變動中的現實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資源。
廣義馬克思主義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目錄
**篇
**章 意識形態批判與哲學觀變革
一、哲學觀變革的時代契機
二、意識形態批判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基礎
三、意識與物質生產、物質交往的相互關系
四、創立新哲學:“真正的實證科學”
第二章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一)
一、 革命主題下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論說
二、“原初的歷史的關系”的構成
三、從分工角度分析意識形態和 革命
四、生產力發展與 實現
第三章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二)
一、交往、交往形式與唯心主義歷史觀批判
二、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二)視野下的 邏輯
三、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總概括
四、以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狹隘民族性
第四章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生產理論
一、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是精神生產的基礎
二、精神生產的階級統治屬性及其“普遍性”現象
三、意識形態的精神生產機制分析
第二篇
第五章 廣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一)
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質生產運動的特殊規律
二、分工、城市、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演變史
第六章 廣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二)
一、交往和獨立個人發展之間的歷史關系
二、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假共同體及其轉型
三、真正的共同體與人的自由交往、個性自由全面發展
四、廣義 理論的新概括
五、廣義 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第七章 廣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三)
一、資本主義時代的市民社會
二、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 觀念
三、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私法”
四、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再探討
五、“未完稿”中的廣義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
第三篇
第八章 現實的個人概念的交往邏輯及其理論意義
一、交往形式:現實的個人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作為現實的個人抽象交往形式的物象化
三、作為現實的個人抽象交往形式的人象化
四、作為現實的個人交往形式革命的
五、現實的個人的交往邏輯敞開的理論視野
第九章 “個人的交往”二重性與廣義勞動二重性理論
一、生命生產二重性的早期探索
二、資本主義社會中財產二重性
三、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的抽象交往
四、 革命揚棄“個人的交往”的二重性
五、“個人的交往”二重性思想的多重意義
第十章 偶然性個人的交往異化向度
一、偶然性個人的交往異化含義溯源
二、偶然性個人的交往異化
三、偶然性個人思想的方法論價值
第四篇
第十一章 廣義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范疇
一、從人類解放看共同體的交往關系變遷
二、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交往批判邏輯
三、在批判現實交往關系中建構真實的共同體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體交往邏輯的當代建構
第十二章 廣義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范疇
一、生產關系與交往關系:理解階級的兩個維度
二、階級理論視野下宏觀政治要素的交往邏輯
三、階級理論視野下微觀政治要素的交往邏輯
第五篇
第十三章 馬克思主義交往觀及其方法論價值
一、交往與異化勞動、
二、廣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交往理論
三、交往理論在認識社會發展動力中的方法論意義
第十四章 世界交往與世界市場的雙重批判
一、對施蒂納“教階制”批判之再批判
二、世界市場雙重批判的文本語境構成及特征
三、作為世界市場顛倒反映的唯心主義“世界歷史”理論
四、世界市場雙重批判的理論意義
第十五章 廣義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交往邏輯
一、交往關系批判的物象化課題
二、交往關系批判的人象化課題
三、交往關系批判的意識象化課題
四、交往關系批判的歷史象化課題
五、廣義馬克思主義交往關系批判的理論貢獻和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廣義馬克思主義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
張永慶,1969年生,200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理論和人學研究。有多項研究成果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北京市教委項目;發表論文有《馬克思主義政治體系觀的階級邏輯及當代視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交往形式概念辨正》等。